分享

陈正雷大师讲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有理有据很是到位!

 中文大 2018-06-13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太极拳中清静用意、“意守丹田”,乃为静功养身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贵信号机制的传递,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心静勿虑,意守丹田,是鼓动内气的基础,是产生毅力的条件。毅力是练拳的保证.锻炼持之以恒,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致。 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间,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由于它能足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 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然而心脏则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久练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延缓了心脏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加.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有利于毛细f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肾纳气,则气沉丹田,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股部肌肉的话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一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顿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拳时“汗流夹背不发喘”。它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很适宜。

3. 强健肌肉,改善骨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运动都融为一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关节韧带、腱鞘肌群,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白能力。对老年人关节病(关节僵硬.行走坐起不便,足膝萎软屈伸 无力、骨质增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健康与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未梢发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也就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运行的表现。

 

太极拳运动,“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腰自运动带动身形,行于手指,行于四梢、复归丹田。丹田乃小腹部位,任督冲脉乃-源 三岐,出会阴,复灌诸经。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尾阔中正”乃太极之要领,这是稳定自己重心,加强发劲的根本。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与“尾闾中正”上下相应,“百会穴”与“长强穴”相互灌注,有利于督脉经气的畅通。百会、长强乃督脉之要穴,气通此穴后,便能开提中气、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故对脱肛持疮子宫下垂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总上所述,“尾间中正”、“虚领顶劲”有利于任脉.督脉经气的运行。任为明脉之海,总任一身之明经(手足三阴经脉),督为阳际之海,总督一身之附经(手足三阳经脉)。内联奇经诸脉,使之畅通。加之“气沉丹田螺旋缠绕”,从内到外,从躯体到四肢末梢,得以特殊的运动,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华陀传)。当然,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不管男女老幼,都可收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