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雄聊太极拳72】基本功的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

 文苑书店66 2018-06-19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

我传授太极拳之教材中有以下门內基本功视频与文字资料:开立桩、弓步桩、马步桩、根劲桩、虚步桩、合劲桩,托胯功、落胯功、塌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腰下坠坐势功、松腰出脚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劲走身后的松膝功,拳式中拳势的下盘转换,含胸拔背与松肩坠肘练法,半马步与弓步互相变换的沉转、前弓、后坐练法,吐纳丹田功、松紧功等,都是干货,是有含金量的基本功。按我恩师林墨根和“二大爷”老师的说法,以上基本功的练法与要领都是门内徒弟传授的东西,所以亦称内传基本功。

身知体悟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太极拳的拳理内涵,老练家说是“身上明白”。默识揣摩的意思,就是暗中记住而仔细推想探索。中国传统武术圈的谚语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欲想不空,就得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基本功,尤其是门内传授的功法。通过默识揣摩,能使我们较好的理解、领悟基本功其中的拳理与练法,拳理与练法在教材上有讲解,面授也会尽量说清楚的,然而要落实到哪个身体部位?那是值得我们去研练的。基本功扎实了,融入行拳走架、推手对练了,就能练武到老自然不空。

以站桩功为例

有位太极前辈说:松而不沉是假松,松而能沉乃真松。所以有太极名家将松沉功夫列为太极拳入门阶段的功夫,这是较实在的说法。站桩的脚下有根是松沉功夫的基础,松沉到脚底是练对了太极拳功夫的方向,与其说是一种松沉的感觉,不如说是初学者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我恩师林墨根说:“不练桩功,真懂不了虚实。”确是这样,站桩的功夫练出来了,虚实才分得清楚,拳势动作才好变化。我师承在入门阶段的站桩功课,以动桩为主,以静桩为辅,对于太极拳的动桩而言,有些人单想“桩打在地里的稳固”内涵是不够准确的,也不够完整。重要的内涵是“一锤一锤打桩的一点一点沉入地里生根的动态之势”和“顺着沉到脚底之反上传劲和地面反座力缓慢均匀的或撑(层次低一点是撑)或站(层次高一点是站)起来”,太极拳的松沉是处于运动的状态,而不是僵滞的重物。

有人以为站桩时间比以前延长了就是进步的体现,暗自高兴,我认为不一定是进步呢!去年有位跟过某太极名师学拳的外省人过来我家拜师学拳,以前他站单个桩从5分钟站到40分钟,但还是没练出应有的松沉功夫。当我把站桩练法与要领给他言传身教的时候,他2分钟也站不了。原因何在?是他以前站桩压根儿不懂怎么松沉,什么松腰塌胯、沉肩垂手、虚领顶劲、尾闾下坠、开胯圆裆等等,对他是茫然一片,看不清,也摸不着。他按我的站桩练法与要领练了一个星期,有了明显进步,对真松实沉看得清,也摸得着了。当然功夫的深浅,是靠他学了回家后的练功投入量了。由此看出,基本功的练法有多少含金量,就体现在学生或弟子身上。在书上或光盘中把功法夸得再好,倘若没有那样的功效,练不出腰腿功夫的,也等于空话白说。

    有人说能劲力归零轻松的站桩才是练对了,真是这样吗?先看以下史实:相传太极拳宗师杨班侯以前受不了站桩等练功之苦而曾出家逃跑,被父亲杨露禅抓了回来继续练功。太极拳名家吴图南说:以前也受不了站桩等练功之苦难挨而想自杀,被师父杨少侯责备他说:“又想病好又怕吃苦,没出息!”所以我不认可这种说法。站桩的“紧中求松”手段确实有提高筋骨强度和气血流量的功效,使人在练半年至一年后没初练那般吃劲难受,毕竟站桩是基本功的重活之一,因此有人宁愿多打拳也不愿多站桩的,确实需要苦练的意志与毅力。那么,站桩要练多久啊?练到了桩步合一、桩身合一、桩架合一,不用再练那么多的桩功了。

以松胯功、松腰功为例

    把松胯功、松腰功合在一起举例,主要原因是腰胯互根的关系,如果腰松不了,就会影响到松胯;反之,如果胯松不了,也会影响到松腰,当练到“散盘松腰胯功”时,就会切身体会到腰胯互根的关系了。松胯功、松腰功有轻活也有重活,例如:“松腰下坠坐势功”、“散盘松腰胯功”,就是腰胯基本功的轻活。胯桩合一的“马步转胯功”、腰桩合一的“松腰蹲起功”就是腰胯基本功的重活,确实需要苦练的意志与毅力。

    一些人打拳练到“下势”动作时,不是上身前俯、臀部后翘就是实腿脚掌着地而脚跟离地,是他不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啊还是懂了练不来?如是不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明了拳理就不难改好。如是懂了练不来,又是哪个问题呢?有老练家对此说:这是腰胯松不了的拳病。这句老练家的习惯用语,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表述得有点笼统。我说具体一点,就是腰部、尾闾、实腿之胯松不了的问题。“下势”练得是否正确、到位,我教材中的“松腰蹲起”功法对此功效较好。何谓是正确的练法?怎样练到位?那就是,一要松腰开胯、虚领顶劲的直腰垂臀蹲下;二要以脚、膝、裆、胯、腰的节节贯串之上传劲,背脊伸直的站起来。这样需要身正势稳与虚实转换较好的内涵技术,离不开腰腿功夫的支撑。

    “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给世人留下的太极拳经典语句之一,我恩师林墨根老人家生前也曾反复强调“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但要真正理解和做到“不动手”,是不容易从字面上体悟到的,必须经过明师口授身传才能明白。其中行拳走架如果是练不到以腰胯带动四肢的,等于空谈“不动手”,没用啊!我教材中的“松腰开胯碾脚”、“松腰扣胯提脚”、“垂臀松肩收脚”、“松腰转胯的边沉边转”等练法都体现了以腰胯带动四肢。我教材中的落胯功、塌胯功、扣胯功、转胯功和松腰下坠坐势功、松腰出脚功、松腰沉提功、松腰蹲起功、劲走身后的松膝功、半马步与弓步互相转换功是以腰胯带动四肢的基本功。倘若你松腰开胯带动不了碾脚,松腰扣胯带动不了虚腿脚跟脚掌抬起离地,这样怎么能以腰胯带动四肢中的下肢呢?

我收授入门弟子、面授学生大约三十年了,教学实践发现有部分弟子、学生不明白松腰、松膝的拳理,有个别外省的弟子、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练功习拳时腰部或膝部有点疼痛的问题。其实不难解读这个问题,只要掌握拳势动作的吃劲受力部位不在腰背、膝盖,那么腰脊、膝盖就能松开。

比如:“托胯功”是练出初级弹簧劲(亦称“来回劲”或“反弹力”)的有效功法,在练时倘若把吃劲点放在腰背,频频的身弓往后弹、向前弹动作,容易导致腰部过度劳损而出伤痛,尤其是在对练“托胯功”的时候。吃劲点应放在哪里呢?放在腰与后胯的结合处才是练对;顾名思义,“托胯”是后胯托住前胯合劲的意思。

再如:有些人打拳练到“云手”动作上身往左转或往右转的时候,是腰胯分离的腰转多胯转少,甚至是腰转胯不转。由于腰用力较大,造成腰部肌肉、腰脊骨都较为紧张、僵硬,这样练法把吃劲受力放在腰部,肯定是腰松不了。正确的练法是腰胯合一的以胯转带动腰转,脊椎末端位于骨盆,连接脊柱,骨盆转多少,腰脊骨就潇洒的转多少,这样练法使腰脊骨一点不受力,腰不松才怪呢!我教材中的“马步转胯功”对此的功效较好。

松膝也是同理一样,如果细心一点观察,发现在练“劲走身后的松膝功”的膝盖往下斜落较低,又超过了脚尖,似乎是膝盖吃劲受力较大的样子,应该感到预想中膝盖疼而不舒服才是。可是预料不到的这个模样使膝盖没感到吃劲受力,所以膝盖自然不疼而舒服。错觉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劲力走身后阴面,尽管双膝“跪”得过低过前,纵然吃劲受力不在膝盖,而在膝关节后面大约三分之二的膝窝部位。注意的是:练功时膝盖超过脚尖,那是说明劲走身后松膝的道理,而不是叫你盘架打出膝盖超过脚尖的拳病。由此松膝功练法类推,如能松腰、松胯、圆裆、挺膝到位的打拳,哪会造成腰椎或膝盖伤痛?

以松身功为例

如果说热身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松身功不像重活的站桩功,只要能忍住下肢肌肉和骨骼的热、麻、胀、酸痛的“煎熬”,就能长出功夫。细活的松身功则不同,较为讲究松的功夫层次,不是你想练到位就能练到位的,单靠不怕苦练的“煎熬”还不行,还要动脑思悟。正所谓:功夫凭苦练,奥妙赖深思。“二大爷老师”说:“对于快练小架而言,沉而不弹是假松,柔而不弹也是假松,沉而能弹、柔而能弹乃真松。这个整体松弹在松沉松柔的基础上产生,是沉中弹、柔中弹的结果。”我认为此言不虚,练出了松弹的整劲,体现了练功习拳的进阶层次。我把松身功法与108式小快架配套练习,功效明显。

比如:松身功中的“松腰掤捋”,在练时,一是想象腰胯和手有如杨柳树的主干和枝叶,随风摇摆。“风”是拳意,“摇摆”是“掤”、“捋”道法自然的外形动作。二是弓步变半马步和半马步变弓步时,都是以放松会阴穴胯根的开胯圆裆来带动转换步型的,不是“太极操”练法那样的前弓、后坐哦。

再如:松身功中的“松沉弹手”,这是个被动性练法,是松腰、松胯、松膝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和腰胯一起推动了两手由下往上的弹起屈臂。当腰胯带动两手往上弹起时,两手往上弹起的幅度与松沉到脚底的反上传劲与地面反座力成正比,腰胯松得好一点,地面反座弹力大一点,两手往上弹起就会自然高一点。    

    综上所述,为了练好太极拳功夫和提高太极拳技艺,内传基本功值得花精力去身知体悟与默识揣摩。     

                         陈雄

                        修改补充于20186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