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颅CT、MR那些事儿

 怒放为谁绚烂 2018-06-19

CT的成像原理

CT成像包括三个连续过程

  1. 获取扫描层面的数字化信息

  2. 获取扫描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3. 获取CT灰阶图像


CT常用术语

CT值:单位HU,组织的吸收系数与(骨、水、空气)三种组织之间的相对值


窗宽(window width ,WW)与窗位(window level,WL)

  • 因为CT机能分辨2000的CT值,人的肉眼只能分辨黑白的16个灰阶,因此人为引入的概念。

  • 窗宽是指图像(由黑到白)所包含CT值范围。

  • 窗位是指图像上所包含CT值范围的中心值。

  • CT图像要有适当的窗宽窗位才有利于病变的观察。

正常头颅CT


异常头颅CT

高血压脑出血链接

硬膜外(梭形)及硬膜下出血(新月形)鉴别  链接

蛛网膜囊肿与脑梗鉴别 链接

动脉瘤


下面比较鸡蛋(生、熟)的X线、CT、MRI

X线(没区别)

CT:密度没变(没区别)

MRI(熟蛋和生蛋的区别是熟蛋蛋白质变性了)(同个鸡蛋蛋白蛋黄 的区别:蛋白含水多,蛋黄含脂肪多)


磁共振成像需知

  • 磁共振成像显示的是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的结构及状态,而不是显示物质的密度。

  •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电磁波成像,而不是利用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或机械波(超声波)成像。

  •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是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原理

弛豫时间:停止发射RF脉波后,1H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即为弛豫时间。

  1. 纵向(T1)弛豫时间:纵向磁矢量恢复的时间;

  2. 向(T2)弛豫时间:横向磁矢量的衰减和消失时间。


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

  • 质子密度

  • 流动效应:梗阻性黄疸,不流动、高信号;血管内流动、低信号

  • T1(T1WI高信号:短T1;T1WI低信号:长T1

  • T2(T2WI高信号:长T2;T2WI低信号:短T2


  • 脉冲序列:获取磁共振图像的计算机程序

颅内出血

颅内血肿分为:

  • 急性血肿(<>T1WI 等信号;T2WI 低信号)(三价铁,T1缩短,T1WI信号增高,红细胞没破,HB微观分布不均匀,血肿内磁场分布不均匀,T2缩短,T2WI信号减弱)

  • 亚急性(3-15d)慢性血肿(>15d)(红细胞基本上已经完全破裂)T1WI 高信号;T2WI 高信号


右枕顶叶AVM伴出血


肿瘤(含水量高于它的起源组织)

  • 大多数肿瘤(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 少数肿瘤(黑色素瘤、黑色素)(含铁血黄素)(T1WI 高信号;T2WI 低信号

脑肿瘤

  • 星形细胞瘤(以20-40岁最为常见)(70%的胶质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其中75%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脑膜瘤

  • 转移瘤

      星形细胞瘤

  • 症状和体征:癫痫、头痛及其他颅内压升高症状

  • 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小儿多见于小脑;亦可见于丘脑、脑干及胼胝体

  • 星形细胞瘤的分级:Ⅰ级为良性,Ⅱ-Ⅳ级为恶性

  • 随着恶性程度的增高,肿瘤囊变,坏死,钙化和出血概率也升高,瘤周水肿变明显,肿瘤血管渐丰富


星形细胞瘤MRI表现

  • Ⅰ级肿瘤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脑实质分界较清,占位表现不明显,周围水肿不明显。

  • Ⅱ-Ⅳ级肿瘤信号不均,混杂信号或囊性信号,可见壁结节;边界不清,水肿及占位明显。

  • 钙化不易显示;瘤内出血

  • 增强检查:Ⅰ级肿瘤无强化;恶性度越高,肿瘤实性部分强化越明显

  • 强化方式:多位环状,形态与厚度不一;壁结节;弥漫性或结节状强化


左侧颞顶枕叶占位考虑胶质瘤


脑膜瘤临床及病理

  •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40-70岁的女性。

  • 起于蛛网膜粒,并与硬膜紧密相连。

  • 多单发,偶为多发,或与其他肿瘤如听神经瘤、转移瘤并存。

  • 多数居脑外,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天幕;少数位于脑室内。

  • 肿瘤有完整包膜,居脑外,呈球形或分叶状;近颅底者为扁平状。

  • 肿瘤血管丰富,常有钙化,也可有出血、坏死。

  • 刺激或侵犯邻近骨质,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

脑膜瘤MRI表现

  • 大多数信号与脑灰质相似,T1WI多位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T2WI为高、等或低信号

  • 肿瘤内部常不均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

  • 邻近颅骨受侵可增厚、变薄或破坏

  • 瘤内可出现钙化、囊变及出血

  • 脑实质受压内陷

  •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 瘤周可见轻度至中度脑水肿

    前颅窝底大脑镰旁占位考虑脑膜瘤


转移瘤临床及病理

  • 占颅内肿瘤的2%-10%,多见于中老年人

  • 分脑实质、颅骨、硬膜下和软脑膜转移

  • 80%见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区;好发于顶、枕叶,也见于小脑,脑干少见

  • 原发肿瘤多为肺癌,女性常为乳腺癌;以血行转移常见,也有经脑脊液循环种植及直接侵犯

  • 常为多发,也可单发;血供丰富,中心易坏死、囊变和出血,钙化少见;瘤周水肿明显。

  • 病理形态——结节型、弥散型脑膜转移。

转移瘤MRI表现

  • 多呈长T1(低)、长T2信号(高)

  • 多发结节

  • 瘤内出血

  • 瘤周水肿明显

  • 多发常见

  • 增强扫描多呈均一或环状强化


左侧顶部、右侧枕叶占位,考虑脑转移瘤

脑梗死临床及病理

  • 供应脑组织的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组织坏死

  • 4-6小时,缺血区出现脑水肿

  • 12小时,细胞坏死

  • 2-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同时侧支循环开始建立

  • 1-2周后,脑水肿逐渐减轻,但发生坏死和液化,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 1-2个月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

  • 病理上可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

  • 缺血性脑梗死的典型表现:脑实质出现低密度区,其位置和范围同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扇形,累及皮质。呈脑回状、斑片状或环状强化(24h-2周)

  • 腔隙性脑梗死位于基底节或丘脑区,直径10-15mm,呈类圆形低密度灶

  • 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梗死区出现出血时则各序列表现为高信号


右侧颞叶病变,考虑脑脓肿


鞍区占位,考虑垂体瘤


鞍区占位,考虑颅咽管瘤,脑积水


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伴幕上脑积水,考虑室管膜瘤,向枕骨大孔延伸生长

右侧CP角占位,考虑听神经瘤(部分囊变)可能性大。脑积水


右侧基底节区海绵状血管瘤

推荐个个人觉得好用的断层解剖学习软件(以下为使用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