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在国展中获奖的作品,专家认为是丑书,甚至连沈鹏一起批了

 读书万卷笔通神 2018-06-19

杨吉平点评:

就书作的真实水平而言,何巧忠此件获奖作品(如图)顶多算是一件习作;就其审美效果而言,无疑又是一件“丑书”,且是真正意义上的“丑书”。傅山所说的“宁丑毋媚”之“丑”是一种古拙之美,而不是此作的生疏之丑。

这件在国展中获奖的作品,专家认为是丑书,甚至连沈鹏一起批了

何巧忠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规格248cm×129cm

释文:春城处处起吴歌,夹岸疏帘影翠娥。一叶舟穿妆阁底,倾脂河畔落花多。 百尺红楼四面窗,石梁一道锁晴江。自从湖有鸳鸯目,水鸟飞来定自双。 鹤湖东去水茫茫,一面风泾接魏塘。看取松江布帆至,鲈鱼切玉劝郎尝。

何巧忠此作之不成熟与审美追求的偏差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作者对草书的整体认识有误。草书之草绝非草率、潦草、草草之意。此件大草作品,用笔草率、结字含糊、章法平平,气息尚乏古意、格调亦欠豪迈,没能产生草书应有的豪迈奔放之气。

其用笔草率表现在若干方面。首先是行笔过于放松,造成了春蛇秋蚓般软弱无力的线条。虽然作者的中锋运用很到位,但是该张起来的线条却没能撑开,以至于笔下犹疑不定,疲软乏力,本应是龙腾虎跃的大草书法,却让作者写出了死蛇挂树的效果。

再次是不懂得草书的线条本应是圆转的弧线,许多地方出现了僵直刻板的直线,方折也用得过多。僵直的直线以第四行的“双”字最为扎眼,两道近乎平行的直线将一个本应生机勃勃的汉字写成了一个定格的枯枝。

其结字问题除了字形含混不清,更有字态扭捏松散的问题,言其为“丑书”,主要在此。首字“春”;第二行的“河”的“可”旁;第四、第五行两个“湖”中间的“古”部;甚至连名款“巧忠”二字也含糊不清,“巧”字有些像“次”,“忠”字有些像“书”;其别号“□园主人”,“园”字前面的字硬是两个墨疙瘩,除了作者,真不知还有谁识得?

其章法问题主要是字形大小过于平均,整体安排又十分拥挤,虽然将正文最后一个“郎”字作跌宕状,但于整体平平的章法丝毫无补。显然,其草书的娴熟度只能让作者鼓弩为之,写之者吃力,观之者仓惶。唯一值得肯定的则是整件作品的气息尚较为连贯。

气息和格调的不足除了作者的综合修养问题,取法过低是其主要原因,恰如古人所谓屋下架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有沈鹏草书的影子。沈鹏先生作为当代书家,草法并非严谨,万不可作为法书效法。因此,作者当直面古人,从头学起,否则是走不了多远的。

周德聪点评:

真正意义上的草书,“流而畅”当然是第一要务。但从艺术的角度审视,不只是用笔的迅疾与笔法的熟稔,更应当关注其线形、线质、线律与线构。

何巧忠此作可谓得笔之作,虽谓草书,然其藏露、方圆、粗细、疾涩、浓枯之变,皆于疾风骤雨般的笔势之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尽管线条交互缠绕,然其笔性张力不减,这便是何巧忠“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的结果。在笔随势走、情意生发之际,立卧盘桓、方刚圆柔、婀娜劲挺、潇洒俊逸。

写的快慢节律虽然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都十分忌讳作匀速推进。何巧忠的这件草书,在创作之前必然经历了一定时段的情绪酝酿过程,否则,便不能有此一气呵成之妙的佳构。

草书节奏感的表现似乎还可调动其他手段,比如行气的疏密,轴线的摆动,字距的大小等等,以此观之,何巧忠在整体构成上约略有满布而乏虚白之嫌。因其过于熟练之后所形成的程式,又难免让人感到雷同,字势的欹侧变化招数不多,惯性思维的娴熟表达隐隐透射出一种莫名的流俗,当引起警觉才是。

落款与正文稍嫌不谐,不仅大小过于悬殊,且气势亦不及正文充盈。另“朱彝尊”前所缀何字?也令人生出些许狐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