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灶馆与奥灶面

 cy518 2018-06-20
奥灶馆与奥灶面

 

张健  薛志东

 

公元1988年阳春三月,一座古朴典雅的两层仿古建筑——奥灶馆落成于昆山县城半山桥南堍。东西塘河傍馆而过,登楼可眺玲珑秀逸的玉峰山。青山、绿水,环境幽雅。

提起奥灶馆,它在江、浙、沪一带颇有名气。据考此馆初创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历百年。初称“天香馆”面店,因经营不善,老板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了女佣绣娘陈秀英,让她自谋生计。半山桥一带旧为昆山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商贾云集,繁华热闹,曾称半山市。因地处玉峰山南麓,山青水秀,也是文人墨客、乡绅艺人聚居之地。心灵手巧的陈秀英时为颜门之媳,本就精于烹调,接过“天香馆”后,易馆名“颜复兴”,蕴有重兴面馆之意。为了迎和顾客的口味,经常向吃客征求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实践,烹制成别具风味的“红油爆鱼面”(即今日俗称之“奥灶面”)。从此,只有三张半桌子的“颜复兴”面馆,顾客盈门,名声四扬。

红油爆鱼面选料特别讲究,须选用68斤重的鲜活青鱼。俗话说“演员靠腔,厨师靠汤”。红油爆鱼面的面汤用青鱼的鳞、鳃、血、粘液等煎煮提出。煎氽的鱼片,厚薄均匀,嫩老适中。出锅后浸渍入味,葱姜提香,曲酒解腥,再加葱姜冰糖烩煮,色泽棕红,浓厚鲜香。红油的提炼系用菜油、黄膘色,经熬煮并煎氽爆鱼,汲取鱼鲜和酱汁葱姜之香而成。面条制作采用上乘精粉,专由打面师傅细工慢活,出面犹若银丝。面条下锅,勤下快捞,软硬适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即。爆鱼饺头热,红油热,面条热,汤料热,盛面的碗也要热,这是奥灶馆的独到之处。而“小料冲汤”也不失为真纯,这是保持原汁原味的关键。早市通常4个小时左右,如采用太锅拼汤,要保持汤热,势必不断加温,咸汤越煮越咸,失其真鲜。所以采用小料冲汤,现需现合,原汁原味。

关于“奥灶”二字,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清朝某皇帝途经此地,曾品尝“颜复兴”之面,觉面味不同一般,金口御赐“奥灶”之名。据查昆山旧志,除清乾隆帝下江南时曾路经本县外,别无其他清帝到过昆山的记载,而“颜复兴”馆初建于清咸丰年间,在乾隆之后,因此上说实无证据。比较可信的是,由于当时“颜复兴”面馆生意越做越红火,受到左近几爿面店的嫉妒和倾轧,诬说红油爆鱼面不干净,是“鏖糟面”。这两字较早见于班固《汉书·霍去病传》,注:“鏖糟,盖血肉狼藉意”。而红油爆鱼面的汤料确是用鱼的血、鳞、鳃和粘液等杂烩精提,有“鏖糟”之实,但吃客们仍认为还是“鏖糟”面好吃。面馆生意非但未清淡,“鏖糟面”反而名声大噪,几乎取代了“颜复兴”馆名。传说当时有一位住在半山桥北堍西塘街的王举人,是“颜复兴”的常客,有一天起的早,见面馆灶间无人烧火,王举人吃面心切,亲自添柴烧灶。

1949年昆山解放时,年近70的陈秀英仍经营着30多平方米、7张桌子的小面馆。1956年,陈秀英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当时中共昆山城区党委领导专门邀请有关人士商议为面馆重新定名。根据制作“鏖糟面”的奥妙在灶头上,于是取其谐音,把“颜复兴”改为“奥灶馆”,正式挂牌,其面也被称之为“奥灶面”。是年,上海《新民晚报》专门介绍了奥灶馆和奥灶面。每天清晨前来小馆吃面的人骆驿不绝。195910月,“奥灶馆”从原址半山桥北堍迂至南堍,利用部分民居整修,加大锅灶,增加了座位。同年,陈秀英之子颜连生和现特级厨师徐天麟,专门精心烹制了“红油爆鱼面”送京,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好评,并专门作了批示,要求保持传统特色。1960年“奥灶馆”创始人陈秀英去世,时年79岁。“文化大革命”期间“奥灶馆”也遭厄运,业务萧条,时开时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奥灶馆”始有转机。1982年,重整了馆容,恢复了传统特色面点,生意日渐兴旺,并先后在苏州、太仓、吴江、张家港等地展览,颇受欢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到昆山旅游者增多,大多要品尝一碗“奥灶面”,旅游者中间流传有“不吃‘奥灶面’,算不得到过昆山”的说法。馆内原有座位已不够应付,为满足顾客要求,县人民政府批准翻建,19877月在原址破土动工。现在新建的“奥灶馆”,可安放40多张圆桌,同时接纳近500名顾客。江苏省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宋文治先生所题“百年老店奥灶馆”之扁高悬馆门上方。“奥灶馆”焕然一新,“奥灶面”的传统烹制技艺也不断得以继承和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