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敌机难逃“千里眼”,68年前上海名校学霸撑起中国首支雷达队

 cxag 2018-06-22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对他们来说,虽然不见硝烟与炮火,但小小荧光屏就是战场,电波虽然无声,但它的跳动却预示着一次次危急的“敌情”。


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国防保卫力量渐从单一陆军转变成多军种,雷达兵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兵种诞生,这些默默无闻却战功显赫的“幕后英雄”为国家织起坚不可摧的电磁天网。当时雷达技术、装备、系统都是“零基础”,雷达人才更是急缺。来自交通大学等高校和上海中学等中学的一批聪明而优秀的名校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中国雷达兵最早的重要核心骨干


6月22日,雷达兵题材电影《天眼风云》首映礼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举行,交大雷达老兵也回到母校观影,荧屏帷幕的开合之间,那段上海莘莘学子科技报国的往事穿过68年时光再被忆起。


1950年,21位交通大学学生完成雷达部队任务后,部分学子身穿入伍军装回校参加活动。叶隆俊供图


第一代雷达操纵员


1949年9月,安国路76号一栋建筑的房顶上架起了一部日制“四式”雷达,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雷达站在上海建立了。这台雷达是修复后“上岗”的,机器本就陈旧,又缺少零件备件,经常不能正常工作,故障原因也找不出来。


设备不“给力”,人才更是大缺口——尽管当时上海情报处已开始请交大电机工程系的教授培训学员,传授有关雷达常识的基础知识,但还远远不够。1950年2月6日,一场大轰炸震惊中外,上海的水电公司遭到严重破坏,反轰炸斗争迫在眉睫。


上海交大退休教师朱建程机缘巧合幼时居住在安国路76号大院内,加之在交大工作时也曾与回校工作的交大老雷达兵共事过,对这段历史十分感兴趣。从北大荒到海南岛,他退休后寻访当初的交大雷达兵,查询史料,收集信息,梳理还原那段历史。


雷达操纵员在战备执勤中。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


1950年2月16日,上海军管会情报处请示经时任市长陈毅批准,直接向交大“召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赴情报处(暂借)工作三个月。那一天是除夕,消息传来,交大电机工程系4年级电讯班的21名党团员率先临危受命。


朱建程说:“其实当时这批学生距离毕业仅有一个学期,形势严峻,环境还不稳定。据学长们回忆,也曾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最后都放弃了毕业‘愿望’自愿。”


学生们很快整装到情报处报到,立刻进入角色,在雷达工作室熟悉机器、练习操作,他们编排成7个战斗值班组开始了昼夜轮值。这21名年轻的交大学子也成为我国第一代雷达操纵员。


第一部日四式雷达矗立在安国路76号大楼顶上,左起为叶隆骏、曹美琪、石松年、夏克同。资料图


首次捕捉敌机踪迹


然而刚开始的工作却不顺利。交大雷达兵很快发现,地面观察哨肉眼都能看见的敌机,雷达却沉默了,屏幕上丝毫不见踪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经过初步研究,大家觉得没有把握“治”好机器的毛病,而防空作战迫在眉睫。上海交大讲师蒋大宗曾在抗日战争中服役时搞过雷达,也是这些学生的无线电实验课老师,他被请来为雷达“诊治”。


后来学生们又在交大校友钱尚平工程师等几位专家的指导下,对发射和接收系统反复检查调整,显示器荧光屏上终于出现了近距离回波,这意味着第一支雷达队从那一刻开始真正能够担负起对空情报保障任务了。


1950年10月,百老汇(上海大厦)雷达站集体照。后排左起三位分别是交通大学的曹美琪、刘瑜和吴炯明。胡枳瑰供图


大家情绪高涨,精神高度集中,生怕“放跑”任何一架敌机。


3月的一天,交大学子石松年、计燕华和曹美琪(女)正在值班。上午9时许,雷达荧光屏上突然出现了一次不寻常的回波跳动,一个微弱的尖峰冒了出来,并且慢慢移动。


“是敌机!”他们激动地向指挥室报告,一百多公里,方位东南,距离、方位也确定下来。真的是敌机吗?雷达上的这个小小的信号慢慢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大家从将信将疑开始确信,指挥室及时命令高射炮部队组织火力网,保卫上海重要城市目标安全。


迎接敌人的是一场迎头痛击,因为防御及时,敌机还未接近目标就仓皇逃去。石松年他们三人一直紧紧盯着屏幕,目标渐渐远去,成功保卫的消息传来,雷达站一片欢呼。


在那3个月里,交大雷达兵接连捕捉敌机踪迹,曾与驻沪军队的歼击机、高射炮和探照灯等力量协同作战,一举击落敌机。他们还被委以重任,着手修复调试好的一台台雷达设备“落户”上海大厦(当时的百老汇大厦)、吴淞、镇海等地建站。


我国第一个女技术副连长是来自交通大学的陆平(右),她的战友是来自复旦大学的梁莲珠(左)任技术员。梁莲珠供图


上海学子织出雷达网


“从安国路雷达站开始渐渐发展出9个雷达中队,这9个中队的技术负责人都来自这批交大学子。有军事学者评价到,安国路76号是诞生新中国‘雷达兵的摇篮’,而交大第一批雷达兵无疑是这个‘摇篮’中的骨干人群。”朱建程说,“从这时起,用雷达替代人工监视初见端倪,具有真正意义的雷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开始诞生;第一次由雷达、火力等部队协同作战的雏形开始萌发。”


据朱建程统计,1950年期间,参加防空雷达部队的交大学子分四批不少于52位,他们后来在祖国天南海北,像“种子”一样,做技术带头人(技术组长、副连长)或教员等,培养出一批批雷达部队的骨干队伍。


高级防校雷达教员蒋泽廉(交大)中尉在教课中。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