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词鉴赏秘笈 璧南客 抒情诗词是诗歌中的重要类别,它和叙事诗、哲理诗的最大区别在于重视“情”的抒发,是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物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物象又叫“意象”。一首优秀的诗词通常有许多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副副美妙的情境,这种美妙的情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在古典诗词中,意境被视为诗词的灵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和离愁别绪融入浩浩长江的壮观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意境深邃,启人遐想。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新奇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苍茫荒漠的边塞风光,寓情于景,意在言外,表现出守边士卒的哀怨之情,情境如画,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如何圆的,这直字似乎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似乎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来。”曹雪芹用生动的文学语言道出了这两句诗用“孤烟”、“落日”两个意象高妙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就不能称之为诗。 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对诗的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词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重点描绘了两幅画:一幅是上阕所写与情人话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构成了一种悱恻凄哀的气氛,烘托出“帐饮无绪”,奈何“兰舟催发”以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种离别时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这是实写;另一幅是诗人想象别后伤感的情景,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那景那情,更是凄楚哀婉,这是虚写。这首诗由实而虚,以虚衬实,层层深入,尽情铺陈,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那么,怎样把握抒情诗词的艺术形象。具体地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画面,二是抓情感。下面举例说明。 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江南春色画。千里江南,处处是莺歌燕语,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在熙和的春风中,还有随风招展的酒旗,这是置身于江南所能耳闻目睹的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这正是整个江南春色的缩影。这两句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件事物有的是从听觉上感受,有的是是从触觉上感受的,有的从视觉上感受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形成一种立体感,构成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七件事物颜色、情状各异,都和题目“江南春”相适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后两句写掩映于蒙蒙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似乎仍是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这些寺院楼台,穿插于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烟雨”笼罩的不仅是寺院楼台,也笼罩着水村山郭,红花、绿叶、酒旗,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美。通篇写景,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借“四百八十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么多的寺院,它们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抒发了兴亡之感。这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在旖旎、凄迷的暖色中富有委婉的讽喻,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现代抒情诗词也可以用意象和意境来解读。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空间上: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状态上:静态火红的枫林,动态“争流”的“百舸”等都是诗词的“意象”,这些“意象”动静搭配,远近结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竟”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呈现出一派“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景象,体现了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革命精神。可以说,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和事物动态的雄壮美就是由一系列的意象表现出来的,毛泽东的胸襟与抱负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便也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总之,鉴赏抒情诗词,要对诗词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分析,找出诗词中的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再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风格,品味遣词用语的表达妙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