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自己,当我们不被人爱的时候。」 萨福如是告诫那些围绕着她的年轻人。 今天我们都会把女同性恋者称之为les,那么这个称呼是从何而来的呢? les全称lesbian(莱斯波斯岛),本意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小岛。 ▲萨福之爱,阿尔玛-塔德玛,1881年这幅画名叫《萨福之爱》。 艺术家是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荷兰籍英国画家阿尔玛-塔德玛。 画中正在弹琴的是阿尔凯奥斯,他对面坐着的的女子正是萨福。 洁白的大理石庄重典雅,远处隐约可见蔚蓝的大海辽阔无边,在这个古希腊小岛上,孕育着西方文明的源头。 在阿尔玛的绘画中,常常以古希腊、古埃及为背景,作为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追求庄严肃穆、永恒的宁静感,题材上也是描绘古代世界,但是又不同于纯粹的古典主义,他描绘的古代人们生活弥漫着世俗的人情味。 温克尔曼将古典主义概括为「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从中也能看出古典主义对英雄与革命的偏爱,而阿尔玛则更偏向于精准地再造古景,描绘异国风情,以及以大理石、青铜和丝绸为背景的动人美女图。 ▲不要再问我,阿尔玛-塔德玛,1906年他更关注于表现古代生活中平凡的生活图景,情绪细腻,多愁善感,华丽的风格与用色方法,直接启迪了后来的装饰派画家们。 1863年,他携新婚妻子到意大利度蜜月,对意大利庞贝古城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正是这次的旅行使得他看到了庞贝古城上的萨福肖像,兴起了创作这幅画的念头。 ▲庞贝古城中的萨福肖像,壁画抒情诗人。 「 克里特少女曾随着这一曲调, 以纤足环绕神圣的祭坛舞蹈, 敬畏地踏着遍地茂盛的花草。 」 萨福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出生于莱斯波斯岛上的贵族家庭。 在喜好诗歌的父亲熏陶下,她也迷上了吟诗写作。 ▲萨福,Charles August Mengin现藏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生长于贵族家庭的萨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期间生了一个女儿,也许是无法忍受没有交流、没有灵魂契合的婚姻,萨福很快就选择离开了丈夫和家庭。 这种出走也许对于传统婚姻观念而言是不道德的,但是却体现了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 这使得我想起19世纪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家庭的情节。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娜拉如是说。 宣扬女性人格独立的女权运动直到西方19世纪才渐渐兴起,而遥远古希腊莱斯波斯岛上的萨福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做到了。 在莱斯波斯岛,萨福风华正茂时,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甚至美容与服饰。许多人慕名而来,贵族把自己的女儿送往该校。她喜欢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不仅教授她们诗歌与音乐,闲暇之余热情教授她们恋爱艺术。 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学生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 萨福的名字成为现代女同性之爱的象征。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学生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 在古希腊,同性之爱被认为再正常不过,而师生恋也很容易被人接受,以情回赠老师的教导被认为符合常理,因此她的诗歌广为传颂,打动了许多人。 岛上居民因出了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感到自豪不已,为了表示他们的爱戴和骄傲,在萨福仍在世时,他们就在银币上铸上了她的头像。 萨福侍奉的神是爱神阿弗洛狄德(维纳斯),因此她的诗作风格优雅精致、性感香艳。 当时的诗歌伴以七弦琴吟诵,因此被称为“抒情诗”。 萨福开创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 她还是第一位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萨福的形象随着岁月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一位大美人、一位诗人、一位七弦琴演奏者、一位女同性恋者、一位男诗人的情人、一个投海的女诗人…… 萨福的传奇一直是个谜。 ▲萨福,作者不详传说萨福是因为遭到了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心碎跳崖自尽,丧命英年。 中世纪时期因为同性之爱被严厉禁止批判,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萨福被说成是遭到男诗人阿尔凯奥斯的拒绝才跳崖自尽。 最开始那幅作品画面当中正在弹奏七弦琴的男子就是阿尔凯奥斯。 这幅画面当中比较有趣的地方在于,一方面萨福正在热烈地看向弹琴的阿尔凯奥斯,另一方面,她旁边貌美的少女正将手亲密地搭在她的背上。 而且画面后方,这名女子也在悄悄地看向旁边的女伴。 这也许是一丝透露同性之爱的苗头吧。 阿尔玛-塔德玛的更多作品。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