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已尽,夏未央。圣人亡,心学旸

 GPF生活教育 2018-06-27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小伙伴想必已经知道小编说的是王阳明,写王阳明个人传记的有很多,关于写王阳明的心学很少,在写之前小编也犹豫过到底有没有资格来写这位圣人,毕竟名气之大,影响之巨,学问之深,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排得上号的大佬,思考再三,以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敲下了这篇文章,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出了两个半圣人,什么是圣人?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浩然慷慨是所有儒家学者为之奋斗的究极目标,而这”三不朽“也是对于圣人的一个评判标准,然而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所出现的圣人,也就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守仁和曾国藩(半个)。

最近几年,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一些戏说历史风气的蔓延,特别是《百家讲坛》、《名人讲堂》等节目的宣讲,使得原本被归结为主观唯心主义的王阳明一下子热了起来,小编之前也买过度阴山、当年明月写的王阳明传记,看完之后还是不太懂王阳明他到底讲的是什么,知行合一的力量竟然可以平定南赣匪患、宁王反叛、广西戟乱,一门学说居然真的可以用于实际,而不仅仅局限于空谈理论,这就是心学的魅力所在了。

虽然“心学”在南宋时期就由陆九渊开创了,但是把“心学”发展到大成阶段却是王阳明,历史是不是对王阳明的“王学”进行夸大了或者过誉了,为此小编对《王阳明大传》、《二程遗书》、《宋明理学概述》、《明儒学案部分》进行仔细阅读,并得到了一些心得。

在了解王阳明学说之前首先要清楚“王学“创立的背景,王阳明一共经历了三任皇帝,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后期主要是世宗嘉靖皇帝,也是明朝为数不多的长寿皇帝,最后也是仙丹吃多了,重金属中毒驾崩了,王守仁做到南京兵部尚书,相当于正部级,也很不错了,一来是皇帝不喜欢他,认为他的心学是歪门邪道,二来当时理学风气太盛,朝廷理学大佬对心学很是排斥,早在几百年前,理学就是学术界、统治界唯一的主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只要是理学中说过的就是天理。

最有趣的是王阳明读书的时候读到“格物致知”,这句话,按照朱熹理学的说法,是先有格物再有致知,于是王阳明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从这里开始他就对理学产生了怀疑,并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知”和“行”应是一体,严格地说重心是偏向”行“的,这就和理学产生冲突,在士大夫、统治阶级看来简直就是判经离道,活该被火烧死的异教徒。

事实上,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上层士大夫整日静坐空谈,下面读书人虚伪奢靡,当时的有志之士就已经看出了理学的腐朽,这也心学初期能被读书人接受的一个原因。

心学和二程思想'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而后有万物“很有类似的地方,王阳明认为这个“理”是道理,心即理,事上练,后来更进一步提出“致良知”,”致良知“在”王学“后期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王学“认为”良知“就是判断力、执行力,是人们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是与生俱来的天理!

关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者的关系和理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王阳明的嫡传弟子在王阳明死后也分为几派,互相攻击,导致心学成为了空谈心性的理论,所以后人说:“闲来无事谈心性,临终一死报君王”就是来讽刺王阳明心学,但至少王阳明的心学在为人处世、人情练达方面很有独到的地方,而王阳明也是一个值得静下心揣摩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