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纯德老先生经验

 tong0579 2018-06-27

门先生治学,尊崇《内经》,尤对阴阳学说,更是奉为圭臬。尝云:“一个医生走到一定程度,便走到阴阳路上来了,是否懂得了阴阳,是衡量这个中医成熟不成熟的标志。”

先生服膺张景岳、徐灵胎“两纲六变”说,常引张景岳语告人:“阴阳即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总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曰阳而已”。认为单向阀机理的千变万化,总不离乎阴阳。病有阴阳,脉有阴阳,药亦有阴阳。其表实热者,可赅于阳;里虚寒者,可赅于阴。所以阴阳两道,为医道之总纲。疾病之六变,是疾病病性、病机之总括,也是分析、认识疾病病因之关键。为医之道,在于提纲挈领,把握关键,如此则病无遁形,治之多胜。临床上,先生对阴阳的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消长及脏腑气机的升降平衡等观点,融会贯通,不仅用阴阳学说来认识和解释疾病,而且还用这种学说来指导制方遣药。

先生治阳虚生外寒症,长于兴阳,善用桂附,用益火之源法;治阴虚生内热者,予壮水之主法。遇阴盛阳病者,用通阳泄浊法,逢阳盛阴病者,用泄热生津法。治阴阳俱损之人,一般先以兴其阳气,而后再资生阴分;治阴阳濒将离散,回阳尚须救阴,育阴必先敛阳。尝见其治阴寒内盛、逼阳外越之危候,急亟引火归源,多求其速战;治邪热充斥,釜底抽薪,取荡取涤,意使水火各安,阴阳臻平。

先生治病,注意求本。

“本”是什么?如何去求?李士材、张景岳谓“本”之意为病之根,病之源;王冰、滑伯仁谓“本”之意在阴在阳;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六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门先生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提出并运用了“联合方组”这一方法。中医治疗学上,制定方剂的基本原则,是“主病之为君,佐病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要大论》)。门先生在这种方药配伍原则启发下,通过数十年来对慢性疾病演变规律的摸索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的一套治疗法则和弄清了许多疾病的君臣佐使,创造出方剂与方剂主次相应,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轮服方法。临床上娴熟地运用于各种慢性疾患的治疗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比如治肾病综合症,本病常见由于氮质等代谢物潴留,引起明显的胃肠系统症状,呕吐恶心严重。一般慢性肾功衰竭,病机多属于水气内停,肾阳衰微。门先生在1981年曾先后治疗13例本类病人,大都处以下四方:一、小半夏加茯苓、伏龙肝汤,冲服猪苓散;(猪苓必须捣细粉包煎,否则药力不达。)二、香砂六君子汤;三、胃苓汤;四、真武汤。根据病情病症,酌以更定或加减药量、剂数。原则是先降水逆,化其浊阴,待阳气得复,阴霾渐消,扶助肾阳,鼓舞命门,缓缓图本。

是症恶呕,水气上逆,《金匮》:“卒呕吐,以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降逆安中;饮停于胃,阻滞于膈,故加茯苓引水下行。伏龙肝辛温调中燥湿,止呕作用良好,门先生每每用之。

吐久水津丧失,则渴,本宜少少饮之,令胃气和,但每见渴则多饮,胃气本弱,新饮又停,故以猪苓散健脾行水。

“者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丹溪心法汇集》云:“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盖脾极虚败,愈下愈虚,虽求效于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病亦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故以除滞行湿,两和脾胃,补气健中,用香砂六君子和胃健脾渗湿之。

古云:文武之道,一弛一张。门先生认为治病也是这样,放放收收,补补攻攻。补气健中,巩固脾胃一个阶段后,再行利水,以胃苓汤投之,取其甘温化气,引张景岳语:“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

夫阴寒之体,复有水气,外攻肌表,停于下焦,小便不利,宜扶阳利水。《伤寒论》:“……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方剂,肾之阳气充沛,阴霾散却,脾肺得肾阳之蒸煦,温暖敷布,水气得行,浊阴得散,阴阳遂济。仲景治方,法度甚密,其用白芍者,即缓附子之辛热,而养护肝肾之真阴,又引附子纳归于下焦,其阳则不上窜。

13例病人,服到真武汤这一步骤时,水肿消退明显,体质大都有所增强,以济生肾气丸善后一段时间,基本达到或接近痊愈。

门先生对上述数类方药,并不刻板运用,然进退、加减,或三方,或五方,不离乎总的先治其标,次而标本兼顾,最后缓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治疗其他疾患,凡属慢性的、顽固性的、常见的,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泄泻(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结石等等疾病,都提倡在整体观的指导下,纵观全局,指挥若定,制“联合方组”,取得了很好疗效。其制定基础,是分清疾病病势的轻重缓急,病机的标本,推求病理的演变和注意五脏气化承制与相生。

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百孔千疮,用药确难面面俱到,叶天士说是“缕治非宜”。门先生的经验是与其治其病,不如治其体。其“联合方组”,就常常基于此点作为治疗原则,讲求治病宜从整体出发(包括患者人体生理的整体和疾病病机病理的整体),前后缓急,次递轮服(服药的次序和方法),井然有序。尝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治病也可以假途灭虢,旁敲侧击,对久病痼疾,即使是积聚结凝(包括肿瘤、癌症)也宜衰其大半而止,穷寇勿追,静以待时,养护正气,渐磨渐消,使人登寿域。”

门先生另一用药特点,就是独具巧思,有胆有识,嘦认准症候,便放胆投药。如治产褥热,用白虎汤;治血压高、神经衰弱、汗出失眠,用桂枝甘草汤;治前列腺炎用乌头桂枝加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收功用温经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用乌头汤;治肾结核用猪苓汤;治崩漏不止用白术山药粉稍加黑当归汤冲送;便秘症,即使是小儿,也辨证使用补中益气汤;治流行性结膜炎用越婢汤,芍药钩藤木耳汤治神经疾患,防风通圣散治牛皮癣,消瘤丸治良性肿瘤等,皆有捷效。

6、治急性病,7、必分阴阳,8、彼互求之。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

急性病多属六淫时疫,传变速而病势危,尤其风火阳邪,常焚毁于倾刻,治疗上,寒热即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如果畏缩逗留,则病必深固,有误人命。门先生治急性病,对阴阳偏颇,水火失济的救治诸法,颇多新见。

如治腺病毒肺炎,危重小儿,其脉几无,欲寐不寐,非真寐也。断为少阴病,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一例,鼻饲一剂。当日下午5时许服药,晚9时许,头汗出,夜12时许体温降至37.3℃,脚部湿渍渍地,四肢转温。次日黎明,其家长来舍欣喜奔告,体温36.5℃。嘱午后再服上药一煎,继拟化痰健脾,数剂而安。此证乃浮阳外越,表束风寒,心肾阳乏,虽20余日,屡屡经治,几奈治不得法,酒精、冰袋用之过多,冰伏其邪。方取麻附并用,发中有补,表汗出而邪解,又不损卫阳;麻细并用,宣散定喘而护肺,辨证凯切,效如鼓应。林佩琴云:“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类证治裁》)。门先生心小胆大,同道皆评其“不愧有识有胆之良医”。

门先生对古今救治急性病的经验很是重视,对寒盛格热或假热真寒、假寒真热等前肾医案常援引之。如王肯堂治许少微及王懋语案(见《郁罔斋笔尘》、《医暇卮言》),明高果哉治陈几亭案,徐灵胎治追耕石案,很是钦服。这方面门先生也有过沉痛教训,常常回忆起解放前在蔚县,曾治过一个自张家口抬回不治的孟姓男病人,实际上阳虚外感,若用麻附细辛,尚可有一线生机,但误用九味羌活,次日一早,便合目西去,至后数十年间,若一思之,犹有余恸,曾愧悔叹曰:“此未读张仲景书之过也。确应为戒!论促景之术精湛,确须过人天分,我本人乃中中之材,周年几十年之所以取得了一点经验,凭借着多读、多记,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教训时刻铭心,学人之长,断以律己,多多实践而已。”

9、治杂病,10、善宗《金匮》,11、长于温运。

门先生认为《金匮要略》,是诊治杂病的专著,原文应反复熟背。历代注家不少,佼佼者,推尤氏《心典》,其注释简明,其它如魏念庭《本义》,周杨俊、赵开美《二注》,陈念祖《浅注》、《歌诀》,皆应参读。多年来,门先生于上诸书,致力不浅。

临床治杂病,运用《金匮》方剂,堪称娴熟,总于寒热虚实间推求,刻意求工。如用柏叶汤治呕吐,衄血;干姜甘草茯苓、白术汤治腰腿风湿麻痹不仁;黄土汤治阳乏血溢;肾气丸治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神经炎;大黄附子汤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乌头汤治脉管炎等等,皆有佳效。

门先生善用桂附。临床体会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副作用还不如肉桂多。对虚寒性疾患应用广泛自不待说,即使是阴虚内热者,亦有时少量使用以作反佐,取热因热用之意,多配丹皮、知地以监制。治肝阳上亢之头痛,以附子配生石决明,牡蛎。用附子腾越肾中之阳,俾其上济肝木,石、牡使浮阳潜降,常应手而瘥。治神经衰弱久久不寐,经用养阴安神,镇静药物效微者,也适当加桂附一类兴奋药。已故名中医章次公先生,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只要辨证凯切,确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门师喜引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之语,认为人的生理上,阳气是决定生化的主要方面;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受损,更为迅速,诸病丛生。治疗上,阴难速长而阳益骤生,故兴阳而收效为捷。称今之世医,用药远热近寒,善治热证而拙于治寒。且塞北地高天寒,阳损居多。临证善用兴阳温经祛寒法,并于附子,研究颇深。尝引《淮南子》:“天厷,乌喙,药之大毒,良医以活人。”认为附子在《本经》中虽列为下品,云其有大毒,实际只要对症,副作用并不多见。指出仲景用生附子必以干姜相配,单用附子不用干姜是为熟附子。《伤寒蕴要》云:“附子为阴证要药,用之须早,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吴绶)。

附子是不是有副作用呢?晚近著名善用附子的,如云南的吴佩衡,上海的祝味菊,都有一共同经验,即生附子先煎一小时左右。日本著名汉医学家矢数道明博士,经反复研究,发现附子有6种乌头碱,其中1—4种是有毒成份,后2种是有效成分。前4种可在高温下破坏,后2种高温下不被破坏。日本厚生省近年来批准高桥真太郎科研新成果“无毒附子”使用临床,据称就是经过高温而成的。

另外,门先生还赏用桂枝。尝曰:“我这个医生,离开桂枝就当不成。”指出古之桂枝、肉桂不分,宋元以后渐分为二。桂枝可解表,也可温里。其味辛而甘,配伍不同而作用也不同。仲景小柴胡汤加桂枝,取其和营解肌之力;四逆散加桂枝是制其动悸;防己黄芪汤加桂枝是制其奔豚;理中丸加桂枝是平其肾气;在去桂加术汤后注曰是取其利尿;小建中汤加桂枝是取其温补。此外,桂枝茯苓丸用之取其治血消积,门先生常以桂枝配龙牡,平其冲逆;配参术温补中焦;配麻杏解表定喘;配附子振奋元阳;配红花、丹参活血行血;配生芪、术苓行水利湿;配生姜、伏龙肝、半夏止呕温胃;配芍药治经闭;配柴芍理气疏肝。一般外感内伤,如痰喘、咳嗽、水肿、胃痛、痹痿、惊悸、怔忡、月经不调、痛经症积、以及便泄下利,风寒湿阻,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都广泛使用桂枝。

对冠心病治疗上,不仅阳虚痰浊偏胜用桂枝,血淤气滞亦常用之。认为其还可以减少阴药的塞壅,多配宽胸化浊,活血理气一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张志聪《素问集注》:“盖阳密,则邪不能外淫,而精不内亡矣。”可见人体的阳气,至关重要。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论》)。塞外地带,地处北国,一年当中无霜期短,人与天地相应,寒气阻遏,阳气易伤,故临床所遇久治不愈及危重病患,以阳气损伤多见。

如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门先生紧紧抓住寒凝血滞这一主要病机。“通不痛,痛不通”,突破过去单纯用养阴清热解毒的方法,运用温通经脉之乌头桂枝汤,当归四逆汤。另根据不同的病机病症,酌分气血淤阻,阴虚化热,阳虚毒陷诸型,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另外,门先生认为既用仲景方,当遵仲景量,否则常常起不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比如使用五苓散,北京中药研究所实验证明,按仲景之量利尿作用最佳,如等量齐投,利尿作用明显降低。药量在方剂中意义十分重要,有些方剂的组成上,可以很清楚看到这一点。小承气、厚朴三物、厚朴大黄三汤组成皆同,区别惟在于量。尤氏《心典》云:“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日人和久田寅叔《腹症奇览》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此方与小承气汤同药味,但分量差耳。厚朴大黄汤君厚朴,臣枳实,佐大黄,故主治胸满而不在疏涤;小承气汤君大黄,臣枳实,佐厚朴故主治大便鞭。”故可证日人渡边熙“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确如斯言。门先生对这一方面,很为重视,临床应用经方,除个别病症外,大都遵用其量,并且认为这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的一个环节。

门先生平生性情磊落忠直,并且体贴病人,即使自己卧病在床,对求治者也从不拒之门外;一生刻苦向上,夜读晨诵,永远是我们这些作弟子的榜样。本书在正式印行之前,曾请门先生的子女,门理章、门军章、门九章协助修润,并得到了何永泽、刘斌等同志的支持。今天本书的出版发行,相信略可告慰门纯德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卢祥之

一九八九年于并州不息子斋

目 录

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1

二. 四逆汤 《伤寒论》 2

三. 小柴胡汤 《伤寒论》 4

四. 大黄牡丹皮汤 《伤寒论》 6

五. 桂枝汤 《伤寒论》 8

六.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10

七. 越婢汤 《伤寒论》 12

八.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13

九. 乌头桂枝汤 《伤寒论》 14

十. 当归芍药散 《伤寒论》 17

十一. 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19

十二. 炙甘草汤 《伤寒论》 21

十三. 真武汤 《伤寒论》 23

十四.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25

十五. 大承气汤 《伤寒论》 27

十六. 吴茱萸汤 《伤寒论》 29

十七. 大柴胡汤 《伤寒论》 30

十八. 旋复代赭汤 《伤寒论》 32

十九.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33

二十.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34

二十一. 防风通圣散 《伤寒论》 36

二十二.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38

二十三. 附子汤 《伤寒论》 40

二十四. 半夏散(汤) 《伤寒论》 42

二十五. 桂枝茯苓丸汤 《金匮要略》 43

二十六. 瓜蒂散 《伤寒论》 44

二十七. 增液汤 《温病条辩》 46

二十八. 十枣汤 《伤寒论》 48

二十九. 镇肝息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49

三十. 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 50

三十一. 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51

三十二. 小青龙汤 《伤寒论》 52

三十三. 小建中汤 《伤寒论》 53

三十四. 五芩散 《伤寒论》 55

三十五. 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 56

三十六. 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57

三十七.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59

三十八. 猪苓汤 《伤寒论》 60

三十九. 理中丸 《伤寒论》 62

四十. 麻黄汤 《伤寒论》 64

四十一. 温经汤 《金匮要略》 65

四十二.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66

四十三.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68

四十四.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69

四十五. 黄芩汤 《伤寒论》 71

四十六.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辩惑论》 72

四十七. 泻心汤 《金匮要略》 74

四十八.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

四十九. 白虎汤 《伤寒论》 78

五十. 参芩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9

五十一. 膈下遂淤汤 《医林改错》 81

五十二. 桂枝人参新加汤 《伤寒论》 83

五十三.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84

五十四. 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 86

五十五. 当归散 《金匮要略》 87

五十六. 活化汤 《自拟方》 88

五十七. 芍药钩藤木耳汤 《自拟方》 91

五十八. 夏枯消瘤丸 《自拟方》 94

五十九. 二陈通利汤 《自拟方》 97

六十. 山萸二枣汤 《自拟方》 98

六十一. 归胶天灵丸 《自拟方》 100

1、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义体会】

《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发热属表证。素日阳虚,又感受风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有脉沉发热之症。仅从表治之,阳气随汗外泄,必至亡阳,若仅从里治之,恐使表邪郁内,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温阳而解表。方中麻黄辛散解表,使表邪由汗而解;附子兴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临症者若不解其理,“发热”之症,投治于寒凉,误人不浅。此方此症,正是“阳症阴脉”之范例,若用之得当,党可救治危难。

【临床应用】

感冒重症

例:杨某,男,40岁,于秋季五更下田劳动,上午十时余,阴雨大作,全身淋漓。返家后,寒战、发热,身痛腹胀,午饭未食。邀余诊之,见其发烧,静而不动,卧床轻吟,舌苔正常,其脉沉细,不迟不数。余踌躇数刻,确认为此症为少阴表证(或太少两感证),遂开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并令其午夜前服药。家属照嘱而作,次日余自往复诊,患者宛若无病,余严令其勿过劳作,待三日后再炒操劳,否则劳复难医矣!

小儿病毒性肺炎危症

例:王**,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温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无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3g,细辛1g,附子3g,一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出,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感受外邪,传变较快,寒邪由表及里,最易损伤真阳,故以兴阳趋寒,放胆治之,取效于倾刻。

2、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9g 干姜9g 炙甘草6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义体会】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之阳气衰微,阴阳不相顺接,故出现“肢厥”、“大汗”、“吐利”等阳气暴脱之证;“脉象微细”不仅肾阳衰微,心脾之阳也衰,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救逆。方以附子兴阳逐寒,通行表里;干姜温中驱寒,附子、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以炙甘草益气温中,缓附、姜辛烈之性。诸药温中有补,暴散有制,是谓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古谓霍乱,不论真假霍乱,吐泻脱水、阳气暴脱、四肢厥逆、脉沉微者,服之即可转危为安。

例:韩氏老妇,70余岁,因暑热于冷地趁凉,加之多食瓜果,突患吐泻,状似霍乱,胀痛难忍,继则呕而不吐,泻而无物,身体微热,四肢厥冷,诊其脉象沉微,呼吸微弱,知真寒假热,阳气将暴脱,即施以四逆汤一剂。服后一时许,干呕虚泻停止,少进热食而安睡,次日复诊,患者神情自如,令其饮食调养而愈。

冠心病、心肌梗塞

例:江×,男,56岁,患冠心病多年。某上午突然胸部憋闷、刺痛,头晕目眩、冷汗淋漓。入院急诊,心电图示: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型改变。患者神疲欲寐,面容青紫,周身不温,四肢厥冷过膝肘,口唇及指端发青,冷汗渍渍,脉沉迟弱极,时隐时现,舌暗面见淤斑,余当即辩为心阳衰微之证,并急疏附子10g(生、制各半),干姜10g,炙甘草6g,葱白9根,令速煎取温灌之。会诊医师遵余意进行救治。药后三刻,视其眼神转活,面有表情,冷汗得止,询之已能言语,心痛减。此心阳复,故再予人参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兴阳行痹,二方交替轮服数剂,精神振作,胸痛基本消失,夜间已能安卧。饮食能进,六脉略和,小有结脉,继以灸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二方各三剂,交替服用。一月以后,心电图已大有改善,遂出院。后遇小劳又心悸气短,脉沉细,舌质淡,又以兴阳行痹、活血化淤方药调治月余而告愈。

胸痛一症,其重症称之为“真心痛”。发病急,常可导致猝死。本患者系由于痹阻淤滞日久,导致心阳衰微,痹阻至极,阳气欲脱。治疗时若通心阳,理气血同用,则缓可济急。清·陈士铎云:“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宜,亦未尝不可生也…………。”余以为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的主要方面;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故救治危逆之证,余常立于兴阳之法。几十年间,颇感得心应手。

肾萎缩

例:赵××,女,28岁。患者婚后8年不孕,血压常持续190/120mmHg左右。石家庄、北京等医院先后诊断为“右肾动脉狭窄、右肾萎缩、右肾功能衰竭、肾性高血压”,右肾摘除乃唯一治法。患者经人介绍来大同求治。诊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不欲饮水,腰部酸困,下肢浮肿,头晕目眩,月经错后,量少色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辩为:心肾阳衰,血脉养痹阻之证。先以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兴阳通痹,令其二方各二剂,交替服用。药后,四肢渐温,精神很好。查血压150/90mmHg。患者夫妇见效大喜,遂来再诊,查见其证明显改善,双脉沉细,处以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令服二轮。又诊:血压已经正常,患者已经能自行来诊。再拟兴阳温经,益气养荣方药调治,先后服药八十余剂,诸症消失。后经石家庄、北京等几所医院复查,均认为:右肾功能恢复正常,右肾萎缩恢复2/3,血压正常。二年后,信访得知该患者已经顺产一女婴,母女健康。

此证属中医“脏萎”、“虚劳”一类,临床往往以功能衰退,阳气不彰为主症,但也会出现所谓“逆”症。故治疗中,要精审全面,权衡标本,立足于调治功能。余大胆用四逆辈方药,兴阳温运治之,使其诸逆者为顺,足以说明,沉疴大症,也宜辨证,亦可取效矣。

慢性心功能不全

例:王××,女,40岁,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近年来由于劳累过度,致使诸症加甚。诊见:呼吸短促、面容苍白,紫绀,四肢厥冷,四肢浮肿,脉细弱。诊为:心阳虚衰,肾阳不足。先进“四逆汤”二剂与治。三日后,诸症顿减。再拟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各一剂,服后四肢渐温,呼吸渐平,又以八味地黄丸治疗半月,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已能工作。说明四逆汤有振奋心肌,促进循环之良好功用.

虚寒久泻

例:杜××,男,36岁.泄泻四年之久,查无病因.每日2~3次稀便,伴有腹痛,多方求治,效果不佳.诊见四肢清冷、舌润唇淡,脉象沉细.治与四逆汤.令服三剂,服后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便仍稀薄,继与理中汤四剂。泄写渐止,大便成形,遂令其改服理中丸,隔日一丸,二周后告愈.

大汗亡阳

例:刘××,男,53岁.患者素有结核病.春天劳累后复感风寒、发热,烦躁不安.诊前一晚服药后,汗出过多,湿透衣被,至全身发冷,四肢厥逆,面色萎白,气短,时而欲寐,时而郑声,脉微欲绝,此乃大汗亡阳之危兆.急拟小红参9克,附子9克,干姜6克,炙甘草8克。二付,水煎服.一剂后,精神稍复,二剂后,转危为安。后以生脉散,参苓白术散等方药与西药抗痨药调治半年,体渐康复。

少阴病

例:杨x x.男,70岁,农民。就诊时,面色苍白,嗜卧,四肢逆冷,食水不进,舌淡白,脉沉微,此乃少阴阳虚证.疏以小红参6克,附子9克,炙甘草9克,干姜6克.二剂后,患者复诊述:服药后,小便大增,夜尿三次,手足转温.精神、饮食渐好,诊见脉迟弱而和,后与理中汤二剂,以善其后而恢复如常。

3、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0g 黄芩12g 党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

【方义体会】

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

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

治疗肺结核。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

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胸膜炎 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例:杨×,男,48岁。患干性胸膜炎,自觉胸痛,吸气时加重,稍有咳嗽,痰吐不利,经常感冒。已近三月不愈.经服雷米封多日,略有小效,但胸痈不减,遇劳则加重。诊其脉弦细小数,询之咽干口燥,胸痛胁胀。拟小柴胡汤加味,令服五剂。服后胸痛解除,脉象略和,后与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逐渐痊愈。

又例:李××,男,36岁。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经医院检查,诊为湿性胸膜炎,一度住院治疗,疗效不显.遂请中医治之,余与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牡蛎15克,全瓜蒌30克,葶苈子9克,茯苓12克,枳壳6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川贝母6克,元胡6克.水煎服。令服六剂。服后胸闷大减,胸痛解除。又令服五剂,基本获愈出院。

扁桃体炎

本症用加减小柴胡汤,临证不论成人、儿童患者均可用之,其救颇佳。方药:柴胡6~15克,黄芩6~9克。半夏6~9克,甘草6~9克,生石膏15~30克,牛蒡子6~12克,元参9~15克,当归6~9克,连翘3~9克,金银花1 2~30克,水煎服。

例:张××,女,20岁。患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饮食难咽,视其咽峡两侧红肿欲封,颈部两侧发热,呼吸粗壮.头部闷痛,照上方服用二剂,症状减轻,继服三剂,红肿消失,后辅以挑刺疗法而痊愈。

中耳炎

例:郭××,男,37岁。患双侧中耳炎四年。局部肿痛,外耳道常流黄脓水,内服、外用许多消炎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后与小柴胡汤加金银花20克,蝉退6克,元参6克。防风9克,服数剂而渐愈.

腺体肿瘤

临床实验表明,肿瘤的发生是与机体免疫监视机能有密切关系。临证多年,余体会到;小柴胡汤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尤其对于腺体病变,作用更好。基于此理.余常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疔腺体肿瘤,收效良好,此举一例。

例:余××,女,37岁。数月前,颈前右侧发现一硬结,逐日增大,就诊时状如鸡卵,并有压痛。检查在颈前右侧有一单发局限性肿物,约4。5×3。5cm.边缘清楚,胶样硬度。触之柔滑,随吞咽上下活动。经同位素扫描为“甲状腺温结节”.碘131吸收率及基础代谢正常.最后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性情暴躁,易怒,脉沉弦略紧,舌红苔少。辨为肝气郁滞,气血凝聚,治先以小柴胡汤加自拟消瘤丸。

处方:柴胡15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夏枯草30克,牡蛎15克,元参15克,川贝母9克,三棱3克,莪术3克,当归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白芍12克,生姜g克,红枣4枚,水煎服。

服药十余剂,肿瘤缩小,再以此方加活血化淤方药.令其制成丸剂,长期服用,肿瘤日趋缩小,三月后全部消失.

急性胆囊炎

例:芦××,女,58岁。右上腹部疼痛拒按,口苦.恶心,呕吐苦酸水、往来寒热、体温39℃,平时腹胀、背憋痛、便秘,脉弦数有力。B超诊为“胆结石,急性胆囊炎”。此类病证余常施以小柴胡汤加味,多有效验。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片姜黄l0克,金银花30克.芒硝6克.生姜9克,红枣4枚.水煎服三剂。

服后诸证基本消失,唯心口疼痛、喜温喜按,再给与桂枝加芍药汤三剂,疼痛消失,食量渐增,后以自拟化石丹服用,数年来安然无恙。

4、大黄牡丹皮汤 《伤寒论》

【组成】

川大黄9g  牡丹皮12g 桃仁9g 冬瓜子30g 芒硝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

【方义体会】

本方证是因湿热郁积肠内.气血凝聚,以致淤热郁结不散,故见少腹疼痛,局部肿痞,湿热内结,气机阻滞,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实者散而泻之”,六腑以通为用,故治宜泻热破淤。散结消肿。方中大黄泻肠中湿热淤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淤热,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淤,冬瓜子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

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聚郁,凝结而成。治其症,总宗苦寒泻下,清热除湿.破血散淤.大黄牡丹汤确具解毒消痈,活血逐淤之功。

【临床应用】

余多年来,在此方基础上又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治疗诸多感染性疾患,效果很好。

治疗局限性腹膜炎,兼有大便秘结者

治疗男性急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睾丸炎、付睾炎等

例:段×,男,40岁。患前列腺炎,少腹及会阴深部隐隐作痛,痛连外生殖器及睾丸。小便不利,淋浊,大小便时疼痛加剧,令服大黄牡丹皮汤加金银花15克,白果9克,三剂水煎,饭前服.服后疼痛减轻,大便稀薄,便时已无痛感。再以上方加石菖蒲9克,车前草6克,赤芍9克治之,小便利,淋浊止,诸痛基本消失.调理而愈。

治疗肛门周围炎 若肛周脓肿者可加金银花40克败酱草30克,生薏仁20克,蒲公英30克,山甲珠9克治疗。

治疗慢性阑尾炎

例:米××,女,32岁。妊娠五月余,患急性阑尾炎。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发作,并波及胎动.医院建议手术治疗,一并剖腹取胎,患者不从,家属急召余等会诊。见其身热面赤,脉滑而数,右下腹疼痛拒按,询其已三日未行大便.余大胆疏与川大黄6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30克,芒硝6克,金银花40克,败酱草30克,令速煎取服之.午间服药后,诸症未变.次日临晨大便出一大滩,症状减轻,按压阑尾部仍有痛感,体温已至37℃,遂令其煎取金银花60克,蒲公荚30克,日三服,三日后体温正常.诸症消失.腹胎平安。

此例孕妇所患,常理禁用下药,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认证准确,放胆清下,确收捷效。

治疗妇女子宫及附属器炎症

例:杨××.女,37岁。少腹双侧抽痛,时轻时重,黄带粘稠,浸淫刺痒,全少腹有压痛.四月不愈.口服多种抗生素及外阴洗涤,疗效不显。西医诊断为附件炎,盆腔炎。余先与大黄牡丹皮汤加金银花20克,蒲公荚20克,元胡9克治之.服药六剂,黄带明显减少,腹痛亦减轻.后又以上方川大黄减至6克,加生薏仁30克,继服六剂后基本告愈.

子宫肌瘤初期本病患者.可与此方酌减大黄,加夏枯草、三棱.莪术、土鳖虫制成丸剂,长期服用.

子宫宫腔脓肿

例:张×之母,81岁。脐下腹胀大痛四日,高热烦满,腹痛剧烈,急住院诊治.西医与抗生素不效,准备剖腹探查。其子闻及心情焦急,当夜邀余会诊。诊见;少腹中央胀起,如孕胎儿,疼痛拒按,周身高热.面赤口渴,六脉洪大滑数.余料定此为湿热壅毒之重症,应急予救治.即疏以川大黄9克.桃仁10克,冬瓜子30克,芒硝6克.牡丹皮1 2克,金银花90克,令其当夜取药煎服。午夜时分.服下一大碗汤药,服后不足二小时,小腹胀痛加甚,愈来愈烈,坐卧不安,倾刻间痛势下坠,欲便。刚端及便盆,却从阴道内迸出一大堆脓血.秽臭难忍,之后诸证解除,以后数日.西医方确诊为官腔脓肿.众医实感惊叹.若施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5、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 生白芍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复被取微汗。

【主治】

1.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2. 汗出恶风,3. 或鼻鸣干呕、舌4. 苔薄白,5. 脉浮缓。

【方义体会】

本方为仲景群方之魁,冠太阳病众方之首.在《伤寒论》,《金匿要略》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的方剂就有三十多则,可见此方在治疗内伤、外感的许多病证中,有着重要作用.

仲景设桂枝汤,原为治疗太阳中风表虚之证.有脉浮缓,恶风,自汗,发热,头痛鼻呜,干呕等症象者.结合前贤对桂枝汤的认识和自己的应用体会,深感此方决不仅仅在治疗外感表虚证有较好的疗效,对许多杂证同样疗效很高.桂枝汤药味虽简.配伍十分精当,如能深思熟虑.细加玩味,其组成用意是很深的.方中桂枝辛温色赤,可入心经.温经通阳达表.以兴卫分之阳.白芍入肝,有滋阴养血、敛阴和营的作用.与桂枝相配,一面可奏调营卫之功,一面又可救桂枝辛燥走散之弊.生姜之辛,助桂枝以达表,红枣之甘,辅自芍以和里。同时,生姜可直接健胃,间接助卫,红枣可直接健脾,间接助营.桂芍相须,姜枣相得。刚柔相济,其效益彰.甘草甘平,既调和诸药,又和解表里.妙在服药后进热稀粥,既能以谷气鼓动胃气,又能以热力增强药力,可起安内攮外之功.故将桂枝汤称为“调和营卫”之剂,真乃恰如其分。

【临床应用】

常用于一切外感证久不愈者

例:患者姜×,男,4l岁.因感冒数次服平热散汗剂太多,遂至全身酸痛无力,动则汗出,食睡不佳,心悸短气.似此小恙,竟病休50余天。就诊时,脉象缓弱无力.舌淡苔白.虽时值严冬,尚自汗津津,证属营卫不和,令服桂枝汤二剂。服药后自汗大减,其觉体轻身爽,诸症若失.后以饮食调养几天而愈。此类病证,如与阿斯匹林,去痛片之类.一汗再汗,不符合治疗原则,如与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剂,会使肌表更虚,同样不对证。余用挂枝汤治疗表虚外感久不愈者数百例,一般服一、二剂,即获隔夜之效.

久逸突劳、出汗较多,致使全身疲劳、肌肉酸痛,口燥咽干症。本证常误认为感冒。如脉象柔软平和,寒热变化幅度不大者,亦属于暂时性的营卫失调,气血不和。服桂枝汤一剂,往往疲劳诸症很快消除。

例;韩x x,男,、21岁。一冬未干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费力太过汗出较多,出现如上症状。与服桂枝汤一剂后,自觉全身轻快舒适,次日又参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无病。

妊娠反应之全身疲劳,困倦嗜睡,胃脘嘈杂不适,遇冷则寒栗、遇热则烦躁.情绪无定.此症往往是由于妊娠二.三月.母体尚未完全适应.导致营卫、气血不和。如呕吐不太严重,脉象滑弱者,可服桂枝汤二、三剂,既能缓解妊娠反应症状,又利于胎儿发育生长。

例;马×x,女,29岁。妊娠二月出现妊娠反应.上述症状悉备,疲惫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误事很多.服桂枝汤二剂后,痛苦减去大半,即日恢复。

促使慢性眼病得到恢复

例:粱××男,31岁。自述眼不能睁大,干涩怕光。视物不清,眼科诸法治疗三月不效.见其颜面色黄,体质较差,白晴微红不肿.脉象偏弱等征象。确认为此非急性风火眼病.不能清热泻实,又不宜大补气血。乃属整体营卫失调,气血不和,影响到局部,使目失所养。令服桂枝汤三剂,时过一周,基本恢复正常.

慢性疮痍.创面薄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均不明显,只有少量渗出液,缠绵日久不愈者,本症亦属全身营卫失调,抗病能力降低,疮灶失养,修复能力减退所致.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可促使早日愈合.

例:刘×,男,34岁。下肢患慢性疮痍九月不愈.虽服真人活命饮等清热解毒药多剂不效。余与桂枝汤数剂,十全大补汤数剂,半月而愈。

重病恢复期,可促使早日康复。例如:肝炎,肾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胃肠炎吐泻症状停止,仍感全身瘫软无力,饮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脉弱者。此时虽主要病痛已去,但机体气血、营卫尚未恢复.如能及时服桂枝汤数剂,可使身体早时康复.

对于一般神经衰弱疗效很好。现代医学所称的神经官能症,与中医的“心肾不交”,“脾胃虚弱”,“气血不和”相类似都意味着一个“营卫失调”的机理。如有些患者体质衰弱,食欲不振。少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弱,经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好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进其生理功能的恢复.·多年来,恒以此方治疗重病恢复期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衰弱多例,兹不赘述.

【应用注意】

充血体质或有急性出血者慎用.

6、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

当归12g 桂枝9g 生白芍9g 细辛3g 炙甘草6g 通草6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血虚受寒,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

【方义体会】

“四逆”者,有阳衰、气逆、血滞之别。四逆汤以回阳立治,四逆散以和解立治,当归四逆汤则以散寒通脉立治。所以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细辛温经通末,通草通经通脉,更以大枣、甘草益中气、助营血,诸药配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临证凡见血虚寒滞、湿痹挛痛之证,皆可得治,故此方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应用】

阵发性掣痛不休头痛

例:梁×,男,32岁。头项牵掣疼痛,时发时止,痛紧则四肢逆厥。多方求治不效.某医院认为结核性脑膜炎,屡用链霉素及镇痛药,头痛无减。诊见:面容苍白,终夜失眠.怕声畏光,胸闷不适,舌淡,六脉俱细.处以当归四逆汤,令服五剂。服四剂后,头痛渐止。但有便秘.遂加麻仁12克,继服六剂而痊愈。

按头痛之症,种类颇多。此例头痛,属营血久虚,肝不藏血。风寒伤及厥阴所致。常有阵发性掣痛,精神萎顿,形寒肢冷,脉象沉细兼弦诸症,故多以当归四逆汤治之奏效.

痛经

妇女通经者,临证多见,其症大致分为两类,一为血实气滞,二为血虚寒凝。当归四逆汤养血驱寒,治疗血虚寒凝之痛经,疗效显著。症见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四肢不温,少腹冷痛,月经错后,经水初来色暗,继则色淡,腹痛牵及腰背,且有头晕,心悸,倦怠诸症,投之无误。

例:王××,女,37岁。痛经十余年,时重时轻。近年内,月经常错后,经量较多,色黑,且有血块.月经前后,少腹抽痛难忍,触其四肢清冷,六脉皆细。治以当归四逆汤,令其月经前3至5日,服2剂,连用8个月。服后,该患者痛经得止,经量适常。

寒腹痛及寒疝腹痛

无论男女,有四肢清冷,小腹抽痛,绵绵不己,服止痛药不效者,服当归四逆汤治之定效。若寒疝腹痛已久,或少腹两侧,或一侧下坠抽痛,或睾丸坠痛、阴囊肿胀,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6克,生姜9克,二、三剂可收效.

肢体麻木

素日气虚血虚,血行不畅,上肢或下肢麻木.症属血痹.若针灸不效者,可与当归四逆汤治之。

例:仝氏,女,87岁。四肢麻木.已半年不能下床活动,面黄肌瘦,四肢不温,触之皮肤不仁,其脉沉弦。处以当归四逆汤,令服三剂。服后,麻木有知,四肢温和,再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剂,麻木基本消失,已能下床行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例:任××.男,48岁。患者右足趾发冷,疼痛,趾背红紫青肿,已四月之久,医院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与当归四逆汤,令服五剂.疼痛减轻+下肢渐温,再与服四剂.疼痛基本消失,跌阳脉已触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多见患指(趾)红紫,麻木,冷痛等症。与当归四逆汤治之,既增强气化功能,促进循环,又通经活血,驱寒止痛.故此症用之,收效很好。余治此案病例甚多,兹不赘述.

末梢血管痉挛

李××,女,35岁。患者双手指冷痛麻术一年余.受凉,生气后痛麻加重,遇冷则手指变白。面色萎黄、神疲懒言,纳差,脉细弱,先以当归四逆汤加黄芪30克,鸡血藤20克。间断服用毕半个月而病愈。

此外,余临床治疗素日畏寒肢冷者,或由此而引起心悸,性冷淡诸症,服之数剂可愈。

7、越婢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9g 石膏12g 生姜9g 大枣4枚 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方义体会】

本方主治风水挟热之证。风水为病,来势较急,多因风致水,病位在表故恶风。风水相搏则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脉浮而渴,则指表邪已有化热之象。风性开泄,故见自汗出,汗出则无大热。此风水相搏之证,虽汗出则表证不解,无大热则郁热仍存,故宜发越阳气,散水湿,清郁热。方中以麻黄、生姜辛温发汗、宣肺气而散郁热,有“火郁发之”之义;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邪热,除口渴,与麻黄、生姜相伍,又可发散在表之郁热,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若恶风者,阳气虚可加附子温经复阳;若水湿过盛,再加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相得益彰。

【临床应用】

急性肾小球肾炎

例:朱××.男。14岁.农民.三日前恶寒发热.继则头面四肢皆肿,腹胀、食差,口渴,心烦。医院检查;尿蛋白(卅),颗粒管型、红细胞3~4个,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因其家贫而不力,住院找余治疗。见身面俱肿,舌淡胖,脉稍沉稍数。此乃风水郁热相搏,疏以“越婢加术汤”,方用麻黄6克,生石膏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生姜6克,红枣4枚,水煎服三剂。二诊时,寒热去,浮肿消,尿蛋白仅有(+),家人甚喜,余察其仍有食差,腹胀,微肿之证,嘱其继用前方与“胃苓汤”二方交替服用,六剂后,余证皆消,察常规正常,先后服药九剂,则安然无恙。

此类病例甚多。且不可让其现代诊断所困惑。如其对证施治,其效莫测。回忆83年曾治一患者冯×,因下地劳动,被大雨浸淋,次日全身浮肿、高热不退,赴医院诊治。三日尿量共计600ml。诊见脉浮无汗,疏麻黄10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服药当夜小便达2500ml,浮肿大消,身热退。后又以防己茯苓汤与上方各服二贴,服后,浮肿消失,化验已趋正常域。

荨麻疹

余常以越婢汤加蝉蜕9克,萆薢12克,白藓皮10克,僵蚕6克,治疗荨麻疹,取效甚多。

流行性红眼病

七十年代初,我区部分地区发生流行性红眼病,尤其在小学皆多发生,余查其双目红肿,畏光流泪,疼痛难忍,一家一户相继而发,余两小儿亦未逃脱,余思之,目睛属肺,目赤肿痛,流泪易感则属风火郁闭。根据“火郁发之”之理,先以“越婢汤”加蝉蜕6克,用与吾儿,一即轻二剂愈,后以此方稍施增损,治于邻里者,皆多获效。

8、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12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义体会】

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临床应用】

治疗失眠重症

例:郑××.男,46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27日。

患者最近三月来持续失眠,屡治不效,收入院,诊见其面色青。双目布满血丝,彻夜不卧,烦躁,在病房四周行走不休。白日喜独自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所服西药甚多,中药如磁朱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也屡服少效。盖失眠一证,无非邪正两端,寐本乎阴,神其所主,神安则寐。或邪袭,或营虚,阴阳失交,则神不安而不寐。此患者既已养阴精,又潜阳定志,缘何不效?细询之方知其患病前,曾因着雨外感,自己大剂服葱姜红糖汤,得大汗,风寒得解,而不寐旋起。知其气血失和,心气馁虚,疏桂枝甘草汤一料试服:桂枝12克,炙甘草9克,睡前服一煎。

次日晨八时,余查房,见其患者正在酣睡.同室人谓其昨一夜安眠。九时半,患者找余问还可服否.遂嘱其再进二剂.以后经调理病愈而出院.

仲景桂枝甘草汤,为发汗过多,心下悸之阳伤证设。汗为心液,伤心气则虚,桂枝甘草,甘温相得,取法桂枝汤。但不用姜之辛散,枣之泥滞,芍之酸收,只用桂枝之温,甘草之甘,法在和阳,其效明显。此患者之烦躁,断非痰热,与心中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有异,需在辨证上注意鉴别。另曾忆1970年曾治陈某,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痨治疗,其患大愈。只因体质日弱,动辄出汗,患不寐证,经治,屡不收效,后致每每入夜不眠,坐以待旦,偶有小卧,双手冒心,证属心液受伤,心阳已弱。亦以桂枝甘草之小方,投石问路,三服而安。说明心液不足,荣卫失调,必然升降失常.欲求阳和.总宜温甘。

治疗心律不齐

例;李×,女,29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自述:心悸气短,活动则更甚,头昏易惊,全身乏力。予服桂枝甘草汤:桂技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二剂后诸症大效,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又服二剂而无恙。9、乌头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川乌9g 桂枝9g 生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蜂蜜20g

【用法】

蜜药同入水煎服

【主治】

寒疝兼有表证,症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方义体会】

寒凝血滞,营卫不和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寒气内结,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麻痹不仁。寒邪痹阻,气血淤滞,故营卫不和,身体疼痛。此单以解表或温里及针刺之法是难以奏效的,故以乌头桂枝汤兴阳驱寒,温运气血、调和营卫。方中乌头大辛大热,兴阳温经,以驱寒凝;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助乌头温通血脉;蜂蜜与乌头同煎,一者可减其毒,缓其性;再者起温运中宫作用,助乌头以散里寒。诸药相伍,温中有和,通中有补,是治疗寒凝血滞,营卫不和的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血滞型)

证见;患指(趾)温度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冷,遇冷则痛甚,夜间加剧。严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手足指(趾)色黑,溃烂、脱落.凡患肢冰冷,疼痛剧烈,常夜不能寐者,则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兴阳、温经、通脉以驱散寒凝。若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自,常配合当归四逆汤为方组,兼通血脉;若兼见肢体麻木常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方组,兼温经络;若四肢冷痛,下肢为甚者,常配合“白术附子汤”为方组,兼温下元;若兼有脾胃虚寒者,常配台《本事》温脾汤为方组,兼温中宫以暖四旁。

《索问·举痛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系素体阳虚,感受寒邪。或寒伤太甚,损伤阳气,局部寒凝,渐而出现气滞血淤,日久则正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等变证。因此,余认为脉管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以寒为本,以淤为标,以热为变。故应拟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为主,活血化淤、补益精血为辅的治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方案,整体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几十年来,治疗该病1000余例,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医学院组织的追踪调查,统计出以寒凝血滞为主者,约占75%以上,所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例:王××,男,31岁。四年前下肢受冻,始觉左右冷痛。今春冷痛加重,夜不能寐,呈间歇性踱行。患者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足大趾干硬,趾端破溃,趾甲增厚变脆,局部颜色苍白,左趺阳脉极弱,太谿脉无,寸口脉沉弱,舌淡苔白。自述:食差、腹胀,便秘。举垂试验阳性(即白格氏试验)。辩为寒凝血滞,兼脾阳虚。法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兼补脾阳,拟联合方组如下:

第一方:制川鸟10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蜂蜜20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厚朴12克,干姜9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川大黄6克,炙甘草6克,水煎饭前服。

第三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水蛭6克,山甲珠9克,土鳖虫6克(冲服),黄酒引,水煎饭前服。

上方组按顺序交替轮服,每日1剂,反复四轮。再诊时,患者左下肢冷痛已减轻,夜已能寐,且食欲增加,腹胀便秘消除,精神好转,但左足大趾端仍硬,有溃破口未愈合。此虽阳气渐复,但气血尚虚,治宜温经通脉,补养气血,仍用第一方、第三方,又补入人参养荣汤,三方交替服十轮,服药一月余,疼痛消失,左足大趾硬皮脱掉,趾端破溃处基本愈合,已能参加劳动。

变应性亚败血症

例:马××,男,7岁.患儿高热,体温持续40。7℃左右,皮肤红疹,关节疼痛等,达十一个月之久。曾在××医院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方药,治疗未效。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色惨淡,食少纳呆,口不渴,无汗,关节疼痛,体温很高。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大,重按无力。初拟小柴胡汤加减、继以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症状未见进退。复诊见诸方未效,原因何在?细审病情:患儿体温虽高,反欲着衣,热势虽重,但不欲饮,关节疼痛,痛处不热,脉象虽大,重按不及,身热已久,舌无热象。再观病史,前医曾多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亦未见效。余慎察前后,详审病机,大胆断言,患儿系内伏真寒,外浮假热之“真寒假热”证。宜以兴阳温经祛寒法,方用仲景乌头桂枝汤、乌头汤治之。

第一方:川乌片6克,桂枝6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生白芍12克,麻黄3克,黄芪12克,川乌片6克,入蜂蜜15克与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令其将上二方递服二轮。

复诊,服用上二方两轮后,体温渐退,关节疼痛若失.继以上方化裁,加入补益元气,调治月余,体温正常.热未再起后长期随访,康复如常。

真热,实热往往来去迅速,难以久驻。此患者病程已达十一个月之久,当非真热。复诊时从细微处着眼.详审病情,始得知其热乃为阴盛于内,逼阳外越,而造成的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之证。故采用从者反治,热因热用之法。此例提示:高热临证不能陈陈相因,拘于以寒治热之法,亦不能粗观脉症,草率处方。余以为:辨证贵乎精细,治疗贵乎灵活,用药贵乎大胆,如此,方能奏效.

慢性前列腺炎

例;杨××,男,5 6岁.患者曾患慢性前列腺炎半年之久。住院治疗,常以抗生素之类治之,其症有增无减,近已行动不便。出院后邀余诊治,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苦闷异常,小腹及生殖器急痛难耐,排尿痛势加重,舌淡嫩、苔白、脉沉迟细紧,手足厥冷,溲时恶寒而栗。纵观脉症,余以为此患系下焦寒凝血滞,故以乌头桂枝汤大力温之。

处方:川乌片6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入蜂蜜15克与诸药同煎,水煎饭前服。三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急痛解除,己能自如活动,自觉小腹坠冷,继以温经汤,令服数剂后而逐渐痊愈。

类风湿性关节炎

例:杨××,女,16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肢节疼痛,强硬,活动则痛剧,关节无明显变形。就诊时,被人拥抬而至。诊见:神色暗淡,肢节疼痛,双手更甚,恶寒欲衣,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紧。先以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治之,略有效果,但疼痛仍无大减。遂拟以乌头桂枝汤、附子汤二方,令其交替服三轮。自云,服药二轮后,疼痛顿减,已能动作.继以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人参养荣汤组成方组,整体论治,仅治月余,诸痛消失,己能骑自行车往返就诊。后令其冲服五虫散半月,病基本获愈而复学.

恶性肿瘤疼痛不已

例:常×,男,39岁。右上臂患“滑膜肉瘤”,手术一年后,肿瘤又发。且疼痛愈来愈烈。医院检查后确定为晚期癌变,遂以度冷丁之类药物予以镇痛,初用有效。但后来注射后仅能止痛一小时左右。患者痛苦万分,家属邀余治之。证见:疼痛冷汗出,神疲面色白,手足厥逆,脉沉紧。拟以乌头桂枝汤,处方:川乌片12克,桂枝12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牧,入蜂蜜30克与药同煎,水煎服。当晚服药后,疼痛减轻,渐渐入眠,次日复诊,令其每日服一剂,三日后,改为隔日一剂,至死疼痛未再大作。于此,余获得这一经验,后又遇此类痛症,用之皆效。

【应用注意】

乌头桂枝汤治验甚多,其功当以乌头为主。乌头为兴阳驱寒之圣药,且有大毒,临证中切不可不加辨证草率用之,亦不可单味独投之。若用之,必有两点遵循:其一,治疗范围不外乎寒凝血滞;其二,用乌头必加蜂蜜,且要文火久煎,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凡见实热、阴虚之证,禁用此药。

10、当归芍药散 《伤寒论》

【组成】

当归10g 生白芍30g 川芎6g 白术12g 茯苓12g 泽泻12g

【用法】

水煎服或为散入酒服。

【主治】

妇人妊娠,肝脾不和的腹痛。证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小便不利、足附浮肿等。

【方义体会】

肝脾者,化精藏血之脏,脾虚则运化失能,湿气纵生,肝虚则血无所藏,气失其琉。《金医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所云“妇人怀娠,腹中疞痛”是谓肝血不足,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脾湿郁而不化。故设“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养血利湿。

血贵乎和,贵乎活,贵乎养,湿胜于燥,胜于利,胜于渗。所以本方用当归、芍药、川芎和血、养血、活血,以补肝虚;白术、茯苓、泽泻燥湿、渗湿、利湿,以健脾气。更以清酒引药入营,温运气血。故本方为养血利湿、调和肝脾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

习惯性流产

例:赵xx,女,24岁。曾流产两胎,第三胎怀孕后,又出现流产预兆,于是请余诊治。证见,下腹虚胀发冷,每晚少腹疼痛,此系血虚湿滞,久之胎儿受抑,影响发育,造成坠胎。治以当归芍药散汤加川椒6克、阿胶12克(烊化),嘱其产前五个月,每月服二剂;五个月后每月服三剂。该患遵嘱服药,安然怀胎九月余,顺生一男孩,现已六岁。

治妊娠妇女羊水过多

例:田x,女,34岁,妊娠后,胎不满五月,腹大而沉重,下肢浮肿,行动不便,好似妊娠尽月一般,小腹隐隐作痛,胎动不安。妇科诊为:羊水过多症,令其注意营养,常服维生素。后找余诊治,触其全腹胀大而不硬,且有光滑之波动。此并非胎儿体大,确系羊水过多。于是处以当归芍药散汤剂,服药二剂后,小便量增,下肢浮肿减轻,饮食、睡眠亦好。略施加减,令再服二剂,后安然怀妊至顺产。

子肿

妊振怀孕七八月之后,下肢或全身浮肿,称为“子肿”。多以血虚、血淤、湿滞而论。可与“当归芍药散”治疗。

痛经

痛经是临床常见之症,其发生机理多为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寒湿下注。余治疗此症甚多,不论久病痛经者,新病痛经者,多选用当归芍药散加丹皮9克、元胡9克、肉桂3克治之,疗效很好。

慢性肾炎

例:晋x,男,40岁。五年前因患肾炎住x医院,患者浮肿、心口憋胀、小便不利,化验尿蛋白(+++),经治疗二月,诸证基本消失而出院。近来由于劳累过度,诸证复发,化验尿蛋白在(+)或(++)之间,医院建议中医治疗为好。患者找余与治,诊其脉不浮不沉,便处以当归芍药散令其长期以散服之。一年后,余下乡时遇见该患,其云:服药不到一月就见了大效,后又坚持服药一段时间,症状全部消失而自行停药,近日医院化验尿蛋白仍为(一)。

治疗无名全腹肿大症

例:周x x,女,21岁,未婚,全腹肿大四个月之久,曾赴医院妇科、内科及x光透视详细诊查,确定:无怀胎、无肝、肾病变。医院查无病因,故请中医诊治。余触之溶溶大腹,实感异常,询其无痛感,脉象略弦。如此全腹肿大竟无病证?余思时许,是淤血?积气?虫疾?最后细思辨为肝脾不和,水湿内停,试与当归芍药散汤剂,茯苓倍量一刘。岂知药后小便增多,腹肿大减,医患均为之赞。再拟当归芍药散汤加茯苓皮12克,木香9克、生姜9克,令服三剂,肿胀消解,全腹柔软而告愈。

当归芍药散具有调养气血、和血利湿之功。临证常基于此灵活运用,曾治疗多类如上述病机之难症,此不赘述。

11、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

急性肠梗阻

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治疗肠粘连

例:于××,女,24岁。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治疗巨结肠症

例:许××,男,52岁。因患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西医诊为“巨结肠症”。患者腹满胀痛,每五、六日大便一行,诊见:颜面萎黄,四肢逆冷,脉搏沉弦,横结肠部胀痛拒按,遂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肠鸣便下,诸证若先。后每隔数十日,凡此症一发,患者自服此方一剂即效。

治疗寒实腹痛

例;史××,男,50余岁。腹痛三年之久,遇寒即发,疼痛时自觉右侧脐旁上冲,撞及胁肋,难以忍耐,甚者连日而发,呕吐秽物,多处医治,未能奏效。诊见:胁下偏痛,脉象沉紧。询其大便三、四日一行。治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小息,下矢气,欲便。便后腹痛减,又用大黄附子汤轻剂加元胡9克,生白芍12克,一剂而愈。

12、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g 人参6g 生地30g 桂枝6g 阿胶9g

生姜9g 大枣10枚 麦门冬10g 麻仁12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虚血少.症见虚赢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数.

【方义体会】

本方仲景在《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临床心烦、失眠、咽干舌燥、干咳、盗汗皆为阴血不足;形瘦气短,自汗,舌光色淡等为阳虚气虚;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诸证.治应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兴心阳。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甘温补中,化生气血,益气养心;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养心阴,补益心血;桂枝、生姜辛温兴阳通脉,煎时加酒以助药力而通血脉,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共起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功,故又称“复脉汤”。

【临床应用】

治疗风心病

例;谢××,女,43岁。患者心悸、短气,心烦失眠、关节痛日久。近日因劳则病势日增,医院诊断为风心病、心律不齐,视其面色咣白,神疲懒言,动则心悸短气更甚、口唇发紫,舌红少苔,脉沉涩而结。此为心阴、心气、心血、心阳皆衰之证,处方:炙甘草9克,小红参6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阿胶9克(烊化),麻仁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红枣8枚,水煎服。三剂后,不见其功,继以首法首方,连用十剂,心悸、短气、失眠渐消,精神日增,其脉已复平和,时仍有结,后以炙甘草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反复交替服用,心律恢复正常,已能上班工作。

此类病例甚多,中医称“虚劳’。其病损部位多在五脏,其病理性质皆为气、血、阴、阳亏损,且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常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余常恒守此类方药,缓补其虚,调以甘药而取胜。治疗慢性劳损之证,不可操之过急,以体虚为本,治体虚胜予治病,临床多在补“体”之中,疾病得以康复。

治疗脉管炎的恢复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活血化淤治疗后,常诸症好转,但正气大虚。余据“心主血脉”之理,常用此方补气血调阴阳,以善其后。

治疗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

例:李××,女,34岁,196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自觉全身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促、失眠多梦、饮食日减。后因牙龈、鼻腔多次出血就诊,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经服用多种维生素、力勃隆及三磷酸腺苷等西药治疗四月余,血色素仍在6克左右,入院2月,输血四次,血象变化不显著,于10月12日邀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苍白,唇淡、齿龈麋烂,上肢及前胸紫癜满布,精神不振,舌胖嫩苔白,脉芤而软。诊前鼻衄三次,遂处十灰散,荷叶、川军、大小蓟、栀子,棕皮、茜草、茅根、侧柏叶、丹皮各10克,烧炭存性为粉,每日服3克,以淡醋汤送服。服三日后,鼻衄已止,遂改处方如下:

第一方:炙甘草10克,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阿胶l2克,生自芍12克,牡蛎12克,麻仁10克,龟板胶10克,鹿角胶12克,五味子3克,红枣10枚,水煎服。

第二方:人参6克(另煎兑入)炙黄芪15克,茯苓l5克,全当归15克,白术12克,广木香6克,龙眼肉12克,白芍15克,陈皮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第三方:生、炒白术各15克,茯苓l0克,党参30克,陈皮10党,炙甘草10克,山药24克,干姜6克,水煎服。

上三方交替服用,每周复诊一次,服三月余,中间偶因外感和输血反应停药数日,患者精神日见好转,纳谷亦香,复查血色素已迭11克,嘱服上述三方再坚持三月,症状大部份消失,出院。嘱勿孕,勿过劳,慎饮食。

1972年12月6目复查,一般状况良好,血象接近正常,已恢复全日工作。

再生障碍性不良性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属于中医的“血证”、“虚劳”。余治疗本病十三例,结合治疗其它虚劳病的体验,认为虚劳为病,大都由内伤而起,少有外邪,而且偏阴虚者多。治疗有三法:一补阴,即滋其阴而虚火自降,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服药要大剂久服,因阴无速补也;二宜补中,“安谷则昌”,精生于谷,饮食多自可生精化血,故曰调脾胃以安五脏。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阴阳形气不足者,非甘不可;三宜调摄,虚劳之病,伤于酒色、郁怒者良多,犯于七情者,非针药可治,既使药而近愈,不慎调理,极易复发。故临床须多嘱病家,消遣情志,随遇而安,宜静宜清,不劳形,无摇精,大命不倾。

是案先行凉血止血,血止之后,以复脉汤以益阴,师归脾以养血,后以异功散化裁以培土健中,不离三法,确有良效。

13、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9g 生白芍9g 白术6g 生姜9g 附子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自不渴、脉沉者。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腼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义体会】

“真武”者,有镇伏水泛之义。水湿为病,或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或以下注,则腹泻便溏;或以上冲,则呕逆喘满,清阳不得以升,浊阴不得以降,头眩短气,小便不利,故以助阳行水之法治之。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水,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即助附子阳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生白芍,一者敛阴和血益肝,再者缓急和营,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临证中,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倍生姜。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古云:“治水责之于脾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故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临床应用】

小儿喘咳,水肿久不愈

例:贺××,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诊见:颜面黄而浮肿,腹大,下肢肿满,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纳.“喘”,“肿”为其主症,故先以小青龙汤轻剂治之。次日,呕止,咳喘大减,继以真武汤轻剂,只三剂而收全效。

慢性肾小球肾炎

例:李X,女,38岁。一年前因患慢性肾炎住院治疗,经治疗三月余,病情稳定,出院养息。近日由于体劳过度,面浮身肿,尿量减少,化验尿蛋自(+++)。患者不愿接受激素治疗,遂求余诊之。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腹胀,短气,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脉沉而细。治之真武汤、胃苓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用。二诊,患者上身浮肿消失,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再以真武汤令服三剂。三诊,患者精神很好,饮食略增,仍腰酸困,四肢乏力,触之六脉皆沉。治以真武汤、济生肾气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于后半月余,诸证解除,赴医院化验,尿蛋白消失。

胃下垂重症

例:杨xx,男,50岁。患者在煤矿井下工作二十余年,五年前曾患气管炎,遇劳则咳喘加重。近一年来,时感腹部下坠疼痛,双腿沉重,浮肿,入院诊治,诊断为肺气肿、胃下垂,经治数月,诸症无减。患者情绪消沉,思想悲观,病情颇重。医院邀余会诊,诊见:面色苍白,精神不佳,喘息咳唾,腰以下浮肿明显,饮食甚少,小便不利。自述:每饭后则胃部重坠疼痛加重,甚者不能饮食。患者形体瘦弱,腹部胀大,畏寒肢冷,尺脉微弱。先以苓姜术甘汤二剂治之,服后,喘息减轻,余症无变,遂处以真武汤,令服四剂。三诊小便增加,腹胀减,精神好转。再与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二方各五剂,令其交替服用。二月后,浮肿消失,痛感已除,饮食如常,随后出院。后患者自学气功养息,至今健康无恙。

胃下垂是脾气下陷的常见症。祖国医学认为,此多由于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所致。一般多用升阳补脾方药治疗。脾阳是靠肾阳来温煦的,此例不仅脾阳虚,肾阳也虚,所见水肿胀满诸症,正是此因,故以真武汤为主与治得效。

14、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

《金厦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临床应用】

肺结核

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捞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

慢性消化道溃疡

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

咽炎、喉炎干操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

神经衰弱

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种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例: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治疗胃痛

例: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15、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川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5g 芒硝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症见不恶寒、反恶热、潮热澹语、矢气频转、大便不通_手足濈然汗出。腹部按之鞭,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鞭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厥、痉病或发狂之属于里热实证者。

【方义体会】

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伤寒论》凡例十九条,所治证候诸多,治疗范围广泛。如治实热积滞,浊气填塞,腹气不通之阳明腑实;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澹语神昏之里热炽盛;实热闭阻,阳气受遏之热厥之证;热盛伤津,阴液大伤之搐挛痉急之证。此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热盛伤津所致。故以大黄泻热通腑,荡涤肠胃,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二药相须,峻下热结,厚朴、枳实消痞散结,行气除满,助大黄、芒硝推荡积滞。

方证所言之“痞”“满”“燥”“实”,其痞者,气郁不运也;满者,胃阻不降也;燥者,热炽失润也;实者,滞塞不通也。临证以此为解,区别运用三承气汤。

【临床应用】

热实痉厥

例:李X之妻,30余岁,素日体壮无病,忽于某日上午挛急抽搐,龂齿握拳,不省人事,召余急诊,见:呼吸粗壮不匀,牙关紧闭,神志不清,触其腹硬而胀,脉实而大,急疏“大承气汤”一帖,令立即煎服,余亲自给患者掀齿喂药,约二时许,患者渐渐苏醒,全身诸症消失,即可下床自如活动。

急性肠梗阻

例:仝xx,男,40岁,正值劳动时穷然腹痛,倦屈俯卧,嚎叫不己,抬至公社医院,诊为“急性肠梗阻”,因医院条件太差,不能施行手术救治。此时,余正在此地巡回医疗,应邀诊之。见:面赤身热,腹痛拒按,其脉洪大滑数,遂疏与“大承气汤”令速煎服。不足一小时,患者下床欲便,便后安然如常。

小儿急惊风(小儿急性脑炎)

例:韩x,男,6岁。睡前活泼如常,忽于夜间十一点突发高烧,时有抽摘,忽而头顶后倾,四肢强直痉孪,欲吐而吐不多,问之不语,家长急于救治,半夜叫门召余。诊时抽搐己减,双脉滑数有力。诊断为小儿急惊风,急与川大黄、芒硝、积实、厚朴各3克、生石膏24克,令其赴本地一家“日夜药店”取药,速煎服之。次日余前去复诊,患儿始睡,其家长云:当夜把药煎好服之,约临晨四时半诸症缓解,渐渐入睡。触其脉象小滑,令其醒后服下二煎即可。儿日后,患儿全家前来致谢,患儿己活泼如常。

顽固不愈湿疹

余以大承气汤加减化裁治疗数十例重度湿疹,效果甚好,具体方药如下:

川大黄9克,芒硝9克,枳实9克,厚朴6克,蝉蜕9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桃仁9克,麻黄5克,水煎温服。

例:魏xx,男,42岁。自述患湿疹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经多方求治不愈。诊见前后胸背部血疹成片,面部紫红疹粒布满,双臂外侧(伸侧)湿疹皆是,搔痒难忍,时常抓破,尤其食辛辣刺激物之后,其状更甚。诊其脉象沉实有勺,即与上方治之,服药三剂后,面部湿疹明显减轻,且搔痒大减。又令其隔日一剂服之,半月后湿疹痊愈。

此类病证系湿热郁滞犯及血分,症状往往较重,临床常以“热”“滞”“郁”“实”为辩证要点予以施治。

【应用注意】

1、 失血后,2、 大汗后,3、 大下后禁用。

4、 妊娠期,5、 产后、大病后慎用。

16、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6g  人参9g 生姜18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中虚寒,食谷欲吐,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方义体会】

吴茱萸汤所治之“胸膈满闷”、“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之证,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吴茱萸味辛而苦,性热,既温里散寒、开郁化滞,又下气降浊;人参大补元气、益阴补虚;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健脾,养胃和营。如此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临床应用】

厥阴头痛

例:祁xx,女,2 4岁。头痛一年余,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皖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干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英汤”,加半夏9克,生赫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继与服“小建中汤”二剂而愈。

脑肿瘤头痛

例:张xx,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英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后,患者赴北京检查,诊为“脑瘤”,经手术治疗而愈。

治疗慢性胃炎,饮食不下,胃中不适、时而呕吐、四肢不温、脉沉迟者,服之即效。

虚寒胃院痛

例:阎xx,男,44岁。经常胃脘部疼痛,且喜温喜按,诊其脉沉细无力,服健脾和胃、缓急解痉之药均不效,更以“吴茱英汤”治之,二剂而见其功。

内耳眩晕症

例:李x之母,52岁,患内耳眩晕症数年之久。眩晕、耳鸣时常发作。近日由于多食瓜果,其症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坐卧不适,自云天旋地转,食则呕吐,反复发作,欲坐不能,欲卧不适,其病难耐。诊其脉象细小无力,治以“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令服二剂,服后眩晕轻、呕吐止、已能食。又以原方加泽泻15克、白术9克三剂,嘱其隔日服一剂,服后诸症消失,已能工作。后此症每发,以此方服之则效。

头目眩晕,临证常多以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浊朋上泛所见。故以吴茱英汤温中补虚,升阳降逆,治之有效。

17、大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0g 黄芩12g 生白芍9g 半夏9g 枳实9g 川大黄6g 大枣4枚 生姜12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义体会】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补中之人参、甘草,加泻下之大黄、枳实、白芍而成。“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之所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是因少阳、阳明有郁,有郁不宜补。只用大黄、枳实、芍药,而不用“小承气”之厚朴,是因阳明之腑有实,有热不宜温。汪昂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因此,本方配伍,既不悖于少阳禁下原则,又可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之得以双解。方中选用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邪;选用承气汤之大黄、枳实泻阳明之实热;配伍白芍、半夏平肝胆,降胃浊,重用生姜、大枣调营卫、益中宫。故此两方同用,双解两阳之病。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剂,以往来寒热、便秘腹痛、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多年来,余常用此方治疗诸多急腹症。

急性胆囊炎

例:田xx,女,61岁。患“胆石症”、“胆囊炎”,每遇劳累或生气均引起胆区剧烈疼痛,呕吐不止、往来寒热等症。近来胆囊炎又急性发作,召余诊之,见:呕吐不止,寒热往来,胆区呈阵发性纹痛,并放射肩背部憋痛,头部冷汗涔涔,脉弦数。即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60克二剂治之,服后,诸症渐平。

麻痹性肠梗阻

例:老妇文氏,70岁。一年前曾患化脓性胆囊炎手术治愈,术后体质一直虚弱,腹胀腹痛,大便二三日一行,近五六日,由于大便不行而腹痛加剧,赴医院诊治。西医诊为:“麻痹性肠梗阻”,须手术治疗,家属不愿再施手术,遂邀余治之,见:腹胀如鼓,右侧腹部按之有硬块,询之晨起恶寒,午后潮热,且渴欲饮水,脉象弦紧。治与“大柴胡汤”加芒硝6克,令其晚饭前服之。不至午夜,患者腹痛欲下,便出燥屎稀便一堆,诸症解除,唯头晕、短气,次日又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愈。

腹膜炎

此病以腹部胀满,压之痛甚,时而呕恶,大便不畅,体温时高、时低,口苦咽干为主症。治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30克,水煎温服,效果甚捷。

例:赵xx,女,23岁,患腹膜炎已月余,上述诸症悉具,余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30克治之,诸症大减,后与活血化淤方药交替服用,逐渐痊愈。

治疗肠梗阻

例:龚xx,女,49岁,曾患慢性肾炎、糖尿病,做过胆结石切除手术。一月前做右胸部结核瘤切除手术。术后低热、腹痛,已十一日不大便,近二日,日哺时常出现视物不清、寻衣摸床之症。患者面色萎黄、轻度浮肿、全身疲备不堪、卧床不起、自觉心烦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喜冷饮,右侧腹胀痛拒按,脉弦而数,舌黄燥起芒刺,诊为“肠梗阻”。遂以柴胡6克、黄芩9克、党参9克、半夏6克、生白芍12克、川大黄6克、芒硝6克、枳实6克、生姜9克、红枣4枚,水煎服,令其服一煎,便通即止。服药后三小时,便出燥屎五六枚,腹胀痛顿消,即能下床,小息后,食米粥一碗。嘱其便后即服元参60克、小红参6克、麦冬15克、当归9克,一剂。后以饮食调养而康复。

18、旋复19、代赭汤 《伤寒论》

【组成】

旋复花9g 人参6g 半夏9g 代赭石15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鞭、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者。

【方义体会】

本方所治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胃主纳谷,以降为顺。若中气虚,邪客于胃,气逆而上,复出于胃,故噫气频作,反胃呕吐;胃虚痰浊内阻,升降被遏,故胃脘瘩硬,呕吐涎沫。治疗上,胃气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宜降,故以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法。方中旋复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逆气,以治胃气上逆,呃逆呕吐;人参补气益胃,以治其虚;半夏降逆祛痰,消痞散结;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和中,生姜合半夏降逆上呕,以顺胃气。诸药合剂,补虚降逆,和顺胃气,益气健中,除噫消痞。

【临床应用】

治疗胃虚痰阻之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幽门梗阻。

治疗因胃气不足,律液亏乏,食道枯涩的噎膈,反胃重症。先宜服大半夏汤一二剂,然后由此方收功。

治疗久患胃、肠溃疡病,嗳气、呕逆,脉迟者。

治疗重病恢复期心下瘩满,噫气者。

治疗膈肌痉挛。

例:雷xx,另,60余岁。半月前因急性腹泻而住院。经输液使用抗生素及痢特灵等治疗,七夭后,腹泻基本停止,止泻后第二天出现膈肌痉挛,呃逆不止,连声不断,持续十余天,服中西药多类,未见好转。之后,余一徒弟请余为其诊治,先后投以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也未获疗效。邀余再诊,见此证确系久泻伤脾,中塞呃逆,按理用旋复代赭汤适证无误,何以不效?余审其处方,无需再加,只将其中党参12克,改为人参9克,令服一剂试之。服后当日呃逆即止。

此徒欲寻此理,余云:党参、人参性味虽相通,但主治确不相代,人参补虚之功,党参莫能及也,仲景所以治中虚者常用人参,是子取其天地阴阳气血之全意,后人所用党参代之,若病无真虚则可,若真虚者莫及。今此老翁呃逆系中虚为主。故汝之旋复代赭汤治其不效,而吾之旋复代赭汤示效当日。古云:精穷方术,必宗其原理;理法方药,必依其证而立。

20、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9g 炮姜6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原方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义体会】

血虚,寒邪乘入,则寒凝血淤。多见妇人产后血阻胞宫,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故方以温经散寒,养血化淤为主,使新血得生,淤血得化,故名“生化”。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以生新血;川芎行气活血,桃仁化淤活血,以逐淤血;配以炮姜、黄酒、童便温通血脉,益阳化淤,共奏化淤生新之功。

【临床应用】

治疗妇人产后病

治疗子宫收缩期痉痛(儿枕痛),痉痛轻者只服失笑散可愈,如疼痛不止,可拟生化汤失笑散二方合剂治之。若疼痛较重者,可加肉桂3克、元胡9克,此方必以童便为引,服之即效。

治疗产后血晕,下部出血不止,面白唇淡,气息微弱,头昏耳鸣,甚者昏迷不知,脉象细微无力者。以生化汤加阿胶(烊化)12克、人参9克、童便为引,治之,若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面红唇焦,气息较粗,身有低热,欲饮水,甚者便秘,昏迷不知,以生化汤加红花6克、牛膝9克、酒大黄3克,童便为引,治之。

治疗“胎盘残留”

例:郭长x,女,24岁。妊娠三月,忽然小腹抽痛不止,起卧不安,痛时嘴唇发白,时感小腹下坠,腰部憋胀,直至下部点滴出血,终于胎坠而小产。小产后,头昏眼涩,气息不足,次日小腹阵阵抽痛,痛时下部少量出血,延至三、四日,仍然如此,医院检查为“胎盘残留”,动员做刮宫手术,患者要求中药治疗。余诊之脉仍有滑象,认为此小产后妇人气血具虚,恶露存留未净,便以生化汤加五灵脂9克、蒲黄9克。枳壳9克,桂枝9克、元胡9克、草红花6克,令服三剂,药后疼痛止,恶露行。第四日下血稍多,且有血块和纤维状物数片,之后逐日康复。

治疗妇人痛经

妇女在经前、经中、经后,少腹抽痛,连及腰部,有的疼痛难忍,经血色黑,或色淡,此多属血虚寒凝,淤血阻滞。立生化汤加香附12克、祁艾9克、青皮6克、柴胡9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化淤行滞止痛,祛淤生新和血。服药一般在经前三、四日,服之二、三剂,多可洽愈。

治疗外伤后遗证

重度跌扑,金刃、撞打所伤,往往预后伴后遗症,如疼痛、憋胀、淤肿,或值阴雨遗证加甚。此多由伤及血脉,淤血久滞为因,余常以生化汤与外科保元汤(自拟方)联合治之,促使新血生,淤血化,气血和,元气复。

21、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桃仁12g 大黄12g 桂枝6g 甘草6g 芒硝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甚或潜语烦渴、至夜发热,以及血淤经闭、痛经,脉沉实或涩等。

【方义体会】

《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传入下焦,淤热互结所致之下焦蓄血证。淤热结于下焦,故少腹急结;因系下焦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淤热上抚心神,故其人如狂、烦躁不安,甚至诺语昏狂。证属淤热互结,治当逐激泄热。

方中桃核破血祛淤,滑肠通结;大黄既入阳明之腑,通泻实热,又兼入血分,活血化淤;芒硝软坚散结,可助大黄攻下积热;桂枝温通血脉,既可助桃仁活血化淤,又可引硝黄入血脉发挥清热逐淤之功,共起相辅相成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使急中寓缓,并能兼顾中气。五药配伍精当,佐制严谨,共奏破淤血、清积热之效。

【临床应用】

此方不仅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主方,临床还可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稍事加减,对于治疗上部及皮肤等血热淤阻经脉的病证,效果都比较满意,且易于掌握。临症应用时,关健在于抓住“淤”、“热”这两个辨证要点。人体不论哪一个器官和部位,凡因淤热互结,造成的气血运行受阻、脏腑机能失常,均可用此方活血化淤,清热泻实以治疗。

狂蹂型精神病

实热淤滞,邪热上干,扰及心神者,使用本方有良效。

例1,李xx,男,26岁,工人。发病已半月,身体壮实,呼吸气粗,面红口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烦躁不安,狂跑登高,经常彻夜不眠,舌质红紫有淤点、苔燥黄,脉洪大。先予滋阴潜阳、安神宁心之品未效。后以桃仁承气汤(桃仁12克、川军24克、芒硝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二剂水煎服。 服药后大便略溏,奔走减少,可少卧片刻,躁动亦略平息。但仍有言语颠倒之时。上方川军减为9克、桂枝减为3克,又二剂,症状大减。继服《金匮》防已地黄汤三剂,滋阴抑阳、养血除热以善其后,症状消失而疾病痊愈,至今十余年未见再发。

例2,贺xx,女,41岁,农民。其症披头散发,漫骂哭叫,有时赤身裸体,手舞足蹈,形体较搜,面色红赤,口干唇燥,大便秘结,每于月经前诸症见剧。予桃核承气汤易桂枝为苏木10克,服药三剂后,症情日减,而后痊愈。

龋齿牙痛

此症多属阳明热实,兼有血淤。桃核承气汤可起到止痛、消肿、缓解症状的作用。

例1,李xx,男,46岁,炊事员。左下二臼齿腐蛀成黑洞,疼痛难忍,坐卧不安、面色红、大便干。方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桃仁10克、川军10克,桂枝s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银花12克、蝉退6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仅服药二剂,牙痛消失。半年后小痛,自服上方一剂痛止。遂将上方常备,每痛时一服即效。

例2,郭xx,男,9岁,学生,满口牙齿发黑色,有的牙根已腐蛀,常因牙痛哭闹,嚎叫不已。给予桃核承气汤原方,药量减半,加银花10克、蝉退3克、丹皮6克一剂痛止。

头痛

凡颜面潮红,喜冷恶热,便秘,脉沉实有力者,皆可使用此方。此种头痛多在前额部。

赵xx,男,18岁,学生。常心烦、面赤、便秘,头部昏胀、前额跳痛,每于看书用脑或午后则昏痛加重,舌苔微黄,脉沉实有力,此属淤热结于上。方以桃核承气汤加怀牛膝18克,生龙骨15克、菊花9克,一剂而愈。

闭经与倒经

王xx,女,22岁,学生。经水一年未行,时面赤、心烦,口唇干燥、头昏头痛,大便秘结,舌黄、边有紫斑,脉沉。方以桃核承气汤加怀牛膝12克,红花10克,二剂。五日后经水来潮。后每月如期服此方一剂,又三月,月经按期而至,诸证自除。

余常以桃核承气汤,大黄减半加怀牛膝15克,治疗倒经(代偿性月经),以此汤活血消淤、引血下行,其治疗效果亦较为满意。

沥青中毒性友炎

李xx,女,32岁,修路工人。接触沥青后,面部布满大小不等略突起的紫红色硬斑,局部搔痒刺痛,头昏心烦,睡眠不安,大便略干,舌边红紫,脉象滑数。方以桃核承气汤大黄减半加入蝉退10克、银花10克、麻黄6克、荆芥9克、白蒺藜子9克,隔日一剂,五剂后,痛痒明显减轻,全身症状好转,面部红斑变软,顶端皮肤有脱落之象。又以上方加丹参15克、土茯苓15克,五剂,隔三日服一剂,全身症状消失,面部紫斑消退,但留有色素沉着,遂以丹桅逍遥散加蝉退9克、白蒺藜子12克、麻黄6克六剂,三日一服,两月后相遇时,观其面部色素沉若已全无痕迹。

治疗其它病

余常以挑核承气汤原方加入萆薢、蝉蜕、银花,麻黄、土获荃治疗急性湿疹,原方硝、黄减半,加入银花。连翘,蝉脱、麻黄洽疗座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以原方加入怀牛膝、红花、生石膏、麻黄洽疗酒渣鼻;以原方加入薏仁、茜草、麻黄治疗风湿性结节性红斑;以原方加入苏术、土元、三七洽疗跌打损伤、淤血内积、身痛不能转侧等,效果均较满意。

对于内热偏盛,气血淤滞的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的肝火上炎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红斑性狼疮。余往往以此方为前导(先用一剂),为下一步治疗扫除障碍,往往可缩短疗程。

此种应用方法,未必尽合习惯,然而在临症中,确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仅是淤热互结予阳明之证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凡人体各部气血经脉淤阻之流,均可用本方祛淤生新。

应该注意的是,桃核承气汤多用于体质壮实的患者,气血虚弱者慎用,本方不宜久服,有外感证者不可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2、防风通圣散 《伤寒论》

【组成】

防风12g  荆芥19g 连翘9g 麻黄6g 薄荷6g 川芎6g 当归9g 白芍9g 黑山栀9g 大黄(酒)6g 芒硝6g 石膏10g 黄芩9g 桔梗6g 甘草6g 滑石9g 生姜9g

【用法】

水煎服。或为丸、散服。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晴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侄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方义体会】

此方为解表、清热、利下、通郁的好方剂。治疗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之证。风邪郁表,实热蕴盛,淫于上焦则咽喉不利,咳呕喘满,胸膈痞闷,涕唾稠粘;淫子下焦则口苦口干,便秘溺赤;淫于头目则目赤睛痛,昏眩耳鸣;淫于皮表,则疮疡肿毒,丹斑瘾疹。故“风热蕴盛,表里三焦俱实也此方主之”,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使实积从便而下;滑石、栀子清利三焦,使邪热从尿而利;石膏、枯梗凉散开窍,使蕴热从卫而清;连翘、黄芩清热解毒,使郁火从营而泄;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甘草健脾益中。诸药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表里、气血、营卫、三焦皆治,可谓通解之圣剂。

【临床应用】

治疗感胃

如表有无汗、发热,头痛,里有喘促烦热、便秘,宜服此方汤剂。

例,王xx,男,47岁.感冒二日,诊见:面赤目红,呼吸粗壮,鼻塞无汗,发烧头痛,咳喘胸满,大便三日未行,小便赤黄而少,处以“防风通圣汤”二剂。服后便畅,诸症减,又稍减其量,令服二剂而愈.

治疗暴发火眼

风热壅盛。前额头痛,鼻流浊涕,眼酸泪多,目赤肿痛者,即服防风通圣汤而愈。

治疗小儿腮腺炎

凡以肿痛烧热为主症,可与防风通圣汤酌量,并加银花5克、柴胡6克、大青叶15克治之,几剂即愈。

例:王x只,男,13岁。患腮腺炎(乍腮)十余日,耳下腮部肿硬疼痛,局部色赤烧热,张口有碍,服磺胺等消炎药,有小效。家长向余索方治之,余即出俱防风通圣汤加银花15克、牛子6克、马勃9克、柴胡6克、大青叶12克,令服三剂,五日后痊愈。

治疗疮痍

例:孙×X,男,24岁,左臂外侧疮疡数片,疹痒难忍,常以手抓破,感染,半年余疮面愈来愈大,服中草药数十剂不效,肌注青霉素二十余日,亦无好转.余诊其脉象滑而小数,方以防风通圣汤二剂治之,服后病小解,再令服成药防风通圣丸半月,疮已长痂,约五六日,痴脱落,痊愈。

治疗急性气管炎

此症多以感冒引起,咳嗽较甚,鼻塞不通,胸中烦满,颜面微赤,脉浮滑,可与“防风通圣汤”加银花15克,治之。

治疗因跌打损伤而致全身疼痛,体温偏高,头重而昏,面赤欲饮,尿赤而少,便秘而坚等。此多因外伤而使气血怫郁,营卫失和,表里不通所致。常以防风通圣汤治之,使其表里疏解,二便通畅,郁凝之气血通达,促进体质恢复。

治疗鼻渊,

余常以轻剂防风通圣汤加辛夷3克、细辛2克治疗此症,疗效很好。

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多年来余以辫证与辩病相结合进行研究,提出以“通透宣发”为主的治则。并多选防风通圣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数百例此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仅举一例。

患者王xx,男,42岁。证见:皮损积有厚厚一层脂斑,布满躯干、四肢,搔痒难忍,搔之有点状出血,瘶状怕人。每至夏暑此症加甚,长期不愈,患者十分痛苦,诊其舌苔黄而薄,脉无虚象,治以防风通圣汤加蝉退12克、萆薢9克、麦冬6克、鳌甲9克,服药三十余剂而愈,至今十四年未复发。

23、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9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9g 当归12g 生地12g 柴胡9g 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胆实火上炎之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

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痒阴肿、妇女带下等。

【方义体会】

本方主治之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呕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脉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芬,桅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利。肝经有热,易耗伤阴血,加之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护肝体,所用柴胡,是为引药入经,甘草调中和诸药,各药合用,泻中有和,清中有养,俟火降、热清、湿浊分利,循经所发诸证乃可相应而愈。

【临床应用】

男女淋病

淋病即琳病双球菌所致尿道炎、膀胱炎,其病状多属中医湿热下注。四十年代至解放初期,余用此方配车前子加银花15克、粟壳6克、甘草稍9克曾治愈多例。

感染性阴道炎

此为妇人常见病,证见:带下腥臭,热痒难忍,甚者黄带不止,阴部灼痛。以本方去黄岑、桅子、甘草加白果9克、银花15克治之,若失眠,头闷,心烦、口干者,可加黄柏9克治之。

例:张x之姨,余岁。带下,腹胀,阴部刺痒难忍,头疼失眠,终日愁苦,患病三月余,身体渐瘦,诊其脉滑而小数。治以龙胆泻肝汤去黄芩、栀子、甘草加白果9克、黄柏9克,银花20克。服药七剂,诸症渐愈。

又例:王××,女,37岁。患滴虫病二年之久。阴道内奇痒,每晚则甚,白带多而呈泡沫。余以龙胆泻肝汤去黄芩、栀子,甘草加白果9克、银花15克,令服。并施百部90克、苦参90克煎取药液阴道洗涤,二法合治一月余,痊愈。

治疗男子阴囊湿热成毒,溃烂浸淫,或下疳便毒鱼口等症,用本方加土获等30克、银花20克、鳖甲12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15克,治之有效。

治疗中耳炎

凡有头热目胀。咽耳疼痛,脓液流溢者,以本方加银花20克、防风12克、蝉退9克,治之即效。

治疗阳痿

例:周xx,男,2 6岁。患者来函求治,云:婚后四月余,某一日过淫房事,阳痰不勃。医院查之无病,服中药补肾壮阳类甚多,不效。余细加分析,该患正血气方刚之年,怎见衰竭至痿,又服多种滋补之品,丝毫未效。说明此不为虚证,遂判断此为湿淫下焦,肾气不彰。寄以一方龙胆泻肝汤,加山萸15克,黄柏6克、栀子9克,令其两方交替服用,不足半月。患者来函,服药不逾一周,即可举阳行事。

治疗皮肤疮疖。湿热浸淫,疼痛瘙痒,搔之出血,非单纯性脓泡者,以龙胆泻肝汤加银花15克、蝉退12克、紫地丁12克,数剂可愈。

治疗红翳眼痛

此类眼疾疼痛两不肿,自觉胀痛,有红翳布满,多因湿热上蒸所致。可以龙胆泻肝汤加菊花12克、银花12克、白蒺藜子9克、蝉退6克、防凤9克,水煎热服,特效。

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

本病多因肝胆湿热内蕴而致,常以龙胆泻肝汤加茵陈12克。治之有效。

治疗胸胁疼痛

凡以胁痛为主,痛引胸廓,甚者胸闷喘满,体温较高,脉滑而大者,此方加瓜萎20克,葶苈子9克、银花15克,治之即效。

余临床体会,本方虽治疗诸多下焦泌尿生殖器官疾患,但不能一概而论必须病因为湿热,脉象滑数,症状较急,有灼热感者,方适用。若系寒症,脉沉细迟弱者,禁用此方。

24、附子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12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生白芍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者。

【方义体会】

肾与心,同为少阴,尤如水火两极,互依互制,共为生命之本。若失其用,则诸脏无济。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重证,余多年来运用附子汤效验此理。方中附子益火兴元阳,温经散寒;人参大补元气,生化气血;茯苓健脾利湿,兼益心气;白术益气健脾,祛寒除湿;芍药养营和血,以益肝阴。诸药配伍得当,全面顾及,是治疗整体阳虚寒湿的好方剂。

【临床应用】

治疗虚寒型肝炎

例:毛××.男,3 8岁。患者形体消瘦,颜面苍白无泽。自述;周身无力,夜寐不安,头晕。腰腿疼痛,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及足跗浮肿.其脉沉弱,舌淡苔白。经医院检查:脑絮(++),射絮(++),转氨酶280单位。西医诊断为“肝炎”。经治三月余,未见疗效。再三辨证,余认为此以阳虚寒滞为主,便以附子汤投之。处方:附子12克,茯苓9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生白芍9克,水煎饭前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腹鸣肠动,愈响愈适,待次日服二剂后,晨起胁痛大减,且八年之恶寒,身痛消失。触其双脉仍沉弱,令服附子汤一剂、“当归四逆汤”一剂。

三诊:患者云: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为八年罕有之感。诊其脉已滑活,遂令服归脾汤,逍遥散二方各三剂,交替服用。二月后赴医院复查,索得结果:双絮加号消失,转氨酶16单位。医院惊叹不已,云:已为正常。

治疗不孕症

例:班×之妻,32岁。曾于婚后第二年生一女,逾十三年不孕,多方求治,仍不效。经服“益肾”“补肾”之方药,亦未能如愿。夫妇二人忧心不安,邀余诊治。妇云:四肢常冷,小腹痛胀,月经不至,全身困倦,嗜唾不眠,已年久。诊其脉沉而无力。处以附子汤令其隔日一剂,以一月为疗程,再视动向。服药月余,自谓周身活畅,诸痛消失。经期准,经色暗红,诊其六脉皆沉,令其再服一周。迨至翌月经夏,竞顺生一男婴。

有徒求教此理,余云:附子汤非能得子,此因妇人纯系下焦虚寒,全身阳气运化不足。治宜兴肾阳、促心阳,周运全身,使后天气血旺盛,自生化育之机,故阴阳搏,方能得子。

治疗子宫脱垂

此症多因产后劳损伤及肾阳,引起脾气下陷.症见少腹隐痛,腰困肢软无力,阴部坠重.恶寒,心悸者,可以附子汤治之.

治疗性功能衰退、肢冷,尺脉沉者。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冷痛明显,患指(趾)局部缺血期,疗效很好。

治疗肾萎缩 见四逆汤证例。

治疗慢性肾炎,身痛肢冷、肿满、不欲饮,脉沉者。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肢节疼痛,畏寒,心悸,脉沉者.

治疗“口燥”症

例:张××,女,69岁,就诊时口燥言语不利,曾服滋阴润燥之剂,此症有增无减。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燥而不欲饮,脉象'沉细,舌干而色淡。此为命门火衰,无力蒸腾之故,处以附子汤三剂,治之而愈。

《素问·通生气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盖阳密,则邪不能外淫,而精不内亡矣。可见人生当以阳气运。

阳气为病,一则暴脱,再则虚衰。暴脱者,应亟急引火之源,仲景多以生附子,但必与干姜相伍;虚衰者,刚多以熟附子兴阳温运,缓缓补之。临证余以“脉象沉细,四肢厥冷,颜面苍白,不欲饮水”,为辫阳虚的四大证。凡悉具上症,诸多沉疴,均以附子汤类,拟“兴阳之法”治疗,效验甚广。

25、半夏散(汤) 《伤寒论》

【组成】

半夏 ,桂枝,炙甘草各等份

【用法】

上三味各6克,水煎小冷,少量缓缓频饮。

【主治】

少阴病,咽中痛。

【方义体会】

伤寒论中此条很简,仅提出“咽中痛”一证。从方药来看,半夏、桂枝、炙甘草均为辛温之品,“咽中痛”若无风寒郁闭则不可用桂枝;无痰湿阻滞亦不可用半夏。故此当属风寒客於少阴经脉,并兼痰湿阻络,以致阳气郁闭而不伸。章虚谷云:“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喉咙,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之。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如温病咽痛,脉证不同,治法亦异,此邪之来源,所当辨也。”故此咽喉虽痛,必不红肿,故以半夏辛散涤痰散结,桂枝通阳散寒,炙甘草缓痛。客寒挟痰之咽喉,非此莫效。

【临床应用】

此方常用来治疗慢性咽喉炎及喑哑等证.但不可用于咽喉红肿疼痛的急性咽喉炎。

喑哑症

例1,赵××.女。56岁.自述,二年前的隆冬.嗓子肿痛,口干、咽燥,身徽热,喜冷饮。食一冰凉罐头泻火,后疼痛减轻,却喑哑至今,时轻时重,诸药不效。诊其脉沉弱.故以半夏散及汤,三剂,令其缓缓咽之,服三剂后已能发音.后以苦酒汤三剂而愈。

例2:靳××,女,学生。咽喉疼痛三日,医院诊断为急性咽炎。绐消炎药治疗过程中吃冰棍三个即嘶哑失音。余先与半夏散及汤一煎。服后半小时即可发音。后以麦门冬汤加银花12克、元参15克,三剂而愈.

此类喑哑症,初多系急性咽炎,实属燥热.过用寒凉药,或过量冷饮,使咽喉表皮为寒邪所束,气血凝滞,内热同结而不得出,使声门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出现音哑.故以半夏散及汤解咽喉在表之寒凝,再以苦酒汤或麦门冬汤清热养阴祛痰。用之得法,例例皆效。

26、桂枝茯苓丸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10g  茯苓12g 丹皮10g 芍药12g 桃仁10g

【用法】

水煎服或和蜜为丸。

【主治】

淤血留结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方义体会】

方用桂枝温经通脉,促进血循;茯苓上益心脾,下利湿浊;芍药滋阴柔肝,合丹皮凉血清淤热;桃仁活血化淤以破症痼。诸药相伍,则血脉通,淤血化,症块消而诸症除。

【临床应用】

炎治疗子宫肌瘤

例:唐××,女,45岁。子宫体部有一8×6Cm大小的肌瘤。每至月事行则下血不止,少则七八日,多则十几日,且色黑量多。患者面色苍白,唇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腰困腹痛,少腹拒按,小便频数,脉沉滑,舌淡苔白。予以桂枝茯苓丸汤,桂枝10克、生自芍12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加土鳖虫6克、山甲珠12克,水煎饭前服三剂。一剂后,少腹痛甚,嘱其继服。三剂毕,从阴道流出黑色淤血数块后疼痛大减。后又与桂枝获苓丸合自拟夏枯消瘤丸,桂枝、生自芍、茯苓、丹皮、桃仁、三棱、莪术、甲珠、川贝母、元参、煅牡蛎、煅花蕊石、夏枯草等,共为丸剂。先后服用近两月,而下血止,腹痛除。经查:瘤体萎缩。

治疗高血压病

例:朱×,女,34岁。患高血压病近五年,血压常在l70/100mmHg左右。患者素体肥胖,颜面较红,口唇微紫,头痛如刺,心烦失眠,月经推迟,量少色暗,脉象弦滑,舌质暗,苔薄黄。予以桂枝茯苓丸汤加味,桂枝9克、茯苓12克,生白芍12克、桃仁9克,丹皮10克、石决明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水煎服,二剂后诸症大减,又令服三剂则诸症渐除。查血压150/90mmHg。后血压偶有反复,但诸症不显,嘱其服用一些降压药结合体育锻炼,血压一直较为平稳。

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例:康××,女,48岁。近毕年来,头痛头昏,性情暴躁,两肋憋胀,失眠健忘。目赤面青,有时耳鸣日眩,焦虑不安,月经一、二月,二、三月一行不定,量时多时少,色黑有块,少腹胀痛,每至行经前诸症更甚。脉象弦滑,舌紫暗。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疏予“桂枝茯苓丸汤”:桂枝9克、生白芍12克,茯苓12克、桃仁9克、丹皮12克加柴胡1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五剂,水煎饭前服,每日一剂。药毕,诸症见轻。后行月事,流出血水伴淤血数块,后诸症逐渐消失,月经就此而终止。

27、瓜蒂散 《伤寒论》

【组成】

瓜蒂3g  赤小豆2g

【用法】

上药捣为细末,每日清晨一次,温开水送服,得吐后停服。

【主治】

实热顽痰蒙蔽心窍,阻塞胸膈,发为癫狂、胸中痞满等。

【方义体会】

方中瓜蒂味苦至极,其性涌泄,有催吐作用;赤小豆味酸,香豉轻清宣泄,共助瓜蒂。本方体现了“酸苦涌泄为阴”之意。

【临床应用】

治疗狂躁型精神病

例一:薛××,男,34岁。患精神病,半年后发展成为“狂躁型”。患者时而狂躁妄言,登高弃衣,不避亲疏;时而吼叫怒骂,狂奔乱跑,哭笑无常。脉象滑数而无力。舌尖红苔黄腻。此为痰火上扰、蒙蔽心神。随疏以“瓜蒂散”加减:甜瓜蒂8克、赤小豆2克、郁金6克,捣为细末过箩。令其次日晨,温开水冲服。约服后二小时,患者烦满不适,涌出大量粘性很强的顽痰,吐后精神疲惫,狂燥顿减,安睡二日。余又以自拟活化汤、温胆汤加胆南星调治月余而告愈,至今已十五年未复发。

例二:贾××,男,40岁。初患病时,思想焕散,神志痴呆,言不由衷,继而出现狂躁,失眠,两目怒视、骂詈号叫、逾垣上房,甚至毁物伤人。诊其脉数而有力,唯寸独滑,舌红而苔黄,此乃痰火上扰清窍。急当“引而越之”,与瓜蒂散加郁金6克。一服后吐出涎半盂,发狂止,诸症见轻,后又用越鞠丸汤、安神定志丸汤、血府逐淤汤调治而愈,一直工作至今。

治疗胸中痰痞

例:张x,女,32岁。自觉胸中满闷不舒,头昏目眩,心烦不安,同时欲呕则呕,脉滑疾,舌苔厚腻。此痰阻胸中,投以甜瓜蒂3克,赤小豆2克、郁金8亮,栀子8克,捣为细末冲服。得吐后,诸症自除。

治疗痰热头痛

一齐姓男子,28岁。近月余自觉头痛昏蒙,两目眩眩,胸膈痞闷,体乏纳呆。诊其脉弦滑,舌苔白腻。与服“瓜蒂散”加郁金(甜瓜蒂3克,赤小豆2克,郁金8克)捣为细末冲服。一剂则得吐,吐后诸症若失,唯身体疲惫,静息两日而解。

【运用体会】

本方立意在涌吐顽痰,清心解郁而开窍,故在仲景“瓜蒂散”的基础上又加入味苦性寒的郁金,以行气解都,清心开窍,祛化痰浊,从而起到了助瓜蒂去除实热顽痰之功,使久蔽之心胸得以开扩而心神得宁,胸阔得畅则癫狂、憔躁、痞满自除。

【使用注意】

本方苦寒有毒,易伤人体正气。若素体虚弱,实热之象不重,以及痰涎不在胸膈者,禁用。

28、增液汤 《温病条辩》

【组成】

元参50g  麦冬30g 细生地30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阳明温病,津液不足。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方义体会】

原方所治,热结阳明,阴亏液耗,所谓“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实属热病耗损津液所致。故以滋养阴液为主。方以元参养阴生津,麦冬养阴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三药均属质润之品,合用具有滋养阴液,清热润燥的作用.

热病耗损,津液重伤,以增液汤扶正育阴,非重剂不为功。

【临床应用】

高热

例:刘××,男,18岁。高热,体温持续在39。5℃左右已21天。虽经中西医救治,高热仍然不退,邀余会诊。

诊见:鼻干涕少,口唇红,身燥无汗,舌干少津,舌尖红,默然不语。食少纳呆,大便干,小便短赤,脉虚而数。前已用苦寒之品,不宜重蹈旧辙,宜养阴之法。

处方:元参90克、生地60克、麦冬6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二剂水煎,空腹热服。药尽热退,转危为安。

《内经·至真要大论》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所病后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结合前人“凉之不凉是无水也”之经验,故用大剂量养阴之增液汤,滋少水以灭盛火。方中加用当归,意在活血化淤,以提高退热之效。

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

例:李××,男,34岁。1965年4月4日入某院,入院诊断:肺脓肿。

病史及一般资料:一周前感冒,继而发烧逐日增高,并伴咳嗽、咯痰、胸痛,体温38。5℃~39℃之间,白细胞16000/mm3。,痰腥臭,脓状,并夹血块,每日痰量1000毫升左右。经用大量抗生索治疗,体温持续不降,痰量不减,遂邀中医会诊。

辨证;患者体质纤弱,面色红而油亮,脉洪大滑数,舌红无苔。证系风温伤肺,邪热内蕴,以苇茎汤治之。芦根50克、薏仁24克、桃仁10克、冬瓜仁18克,水煎服。

二诊(4月19日):服药三剂后,咳嗽胸痛有减,体温仍未正常,脓痰仍多。经透视检查,发现右上肺叶有结核性空洞,痰见脓细胞,红细胞满视野,抗酸杆菌阴性,确诊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加用抗痨药物,拟方:元参90克、麦冬60克,金银花150克,当归15克、芦根30克、鱼腥草16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三剂。

三诊(4月22日):患者精神好转.午后体温仍高,脉仍洪数,舌红而干,上方加生地10克、川贝母10克(研末冲服)。

四诊(5月2日);服上方七剂后,精神转佳,症状大减,食欲稍增,每日可进食3~4两,痰量仍多而腥臭,脉仍偏于洪大,舌红略有薄苔,体温恢复正常,拟方;元参30克、麦冬30克、银花90克,甘草6克,桔梗9克、枇把叶10克、水煎服。十余剂后,咳嗽减少,痰液清白,无腥臭,体温稳定,食欲欠佳,改拟香砂六君子汤,服三剂。服后精神萎顿,时有烦躁,口干欲饮,胸闷痰黄,体温38℃,脉又洪起,舌红苔黄,此乃误用砂仁、术香之过,遂改以生地l5克、麦冬30克、元参30克,桑叶10克,川贝母10克、薄荷3克(后下),水煎服,八剂。诸证悉退,嘱其继用抗痨药物,注意调养,出院。

此案初诊,治按肺痈,如《金匮》:“眩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初投千金苇茎汤而无效,细辨其证,素体赢弱,固有肺痨,痰腥臭而带脓血,脉见洪数。邪热壅肺甚重,非大剂甘寒,难奏功效。元参清热滋阴,麦冬生津润燥,银花清血分热毒,鱼腥草清肺中热毒,配用当归意在引诸药入血分,又兼活血,以后加用桔梗,开据肺气,解风热之所壅。然余邪未退之时,急进补虚和胃之剂而阳证复萌,说明肺津耗伤日益,虽有中虚之象,不可早顾,香燥之品,触之即发,不可不慎。前人云:“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正是此理。

绿脓杆菌性败血症

例:苏××,男,21岁。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北京某医院,治疗月余,病情不见好转,高烧不退,血痰培养均有绿脓杆菌生长,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绿脓杆菌性败血症。特来邀余赴京会诊。

诊见:高热灼手,阵眩、痰少。躁扰不安、胸闷心烦、面色萎黄、唇淡、腹胀纳呆、失眠、大便四日未行,尿短赤,舌淡苔黄干,脉滑数,证为热毒炽盛、充斥三焦,气阴两伤。治宜清热解毒,滋阴顾液,方用;

第一方:银花90克、芦根60克、冬瓜皮12克、薏仁30克、桃仁10克、鱼腥草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第二方:元参60克、麦冬60克、生地20克、银花40克、黄芪20克、太子参l5克、桑叶12克、枇杷叶9克,水煎服。上二方,各服一剂。

二诊:服上药后体温降至37。5℃,腹胀减轻,大便通。能少量进食,胸中仍觉烦闷,咳嗽未止,舌脉期前。证为余邪未尽,痰热之邪壅于胸中,仍主清化,方用:

第一方:黄连5克、半夏9克、瓜萎20克、栀子9克、淡豆豉9克,水煎服。

第二方:麦冬30克、川贝12克、银花30克、元参20克、杏仁12克、冬瓜皮9克、紫菀9克、百部9克、桑叶12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甘草9克,水煎服。上二方各服一剂。

三诊:体温正常.脉静身凉,诸证悉退,血痰培养无绿脓杆菌生长。

本证系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性高烧,证已逾月,津伤液耗,邪热鸱张,治宜兼顾。治此热盛阴伤,惯用元参、麦冬,常达30~60克,甚至用至100克。二药,元参长于滋肾水,麦冬长于养肺阴,元参善清上焦无根浮游之火;麦冬气禀清肃,善清心肺之热烦。用于病热,滋少阴之水以无厥阴盛火,亦多配生地,增液养阴,共凑佳效。

感染是白血病患者的并发症,临床死于败血症者,亦非鲜见。投治此症,非大剂养阴清热之剂而不得效。常云:“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对于热毒充盛,津液枯耗,必以大量清热解毒,增补阴液之剂救治,方有生机。然前医亦用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剂而无效,此乃病重药轻,杯水不治盛火之故。

29、十枣汤 《伤寒论》

【组成】

芫花,甘遂,大戟

【用法】

上三味等分为末,或以胶囊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药末1。5—3克,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

【主治】

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鞭,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

水肿腹胀属于实证者,亦可用之。

【方义体会】

水饮停聚之证,随其所在部位而各异,水停胸胁,气机受阻,则咳嗽喘满、胸胁作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停于心下,则心下痞硬;水气犯胃,则见干呕;饮邪上扰清阳,则头痛目眩;留于脘腹,则水肿腹胀。此水壅盛,内外泛溢之证,已严重影响到各脏腑部位的功能,非一般利水化饮之剂所能治,当以峻剂攻逐。方中芫花、大戟、甘遂皆有毒,性味苦而泄,均为逐水之猛药,可达水饮隐僻之处。三药峻烈,各有专攻。甘遂峻泻经隧脉络之水饮,大戟主攻逐脏腑之水饮,芫花善逐胸胁之伏饮,三味合用,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更著。方中以大枣益气健脾护胃,又可甘缓诸药峻烈之毒。该方以十枣汤命名寓有深意。

【临床应用】

治疗心包积液

例:一男性战士,心悸、短气、咳喘、胸痛、不能平卧、痛苦之极,x线检查心影呈烧瓶状扩大,诊断为心包积液,施以大戟、芫花、甘遂为末,各等分共2。5克,以红枣十枚煎汤清晨空腹送下,服后一小时许,腹痛难忍、起卧不安、先吐渐尿,后腹泻半日反复数次,午后方安,自感身体十分疲惫,心悸、短气明显好转,已能平卧。次日光胸片,心包积液已不存在,后以“己椒劳黄丸”维持一周,病情未见发展。

治疗肝硬化腹水

例:席xx,男,71岁,农民,腹胀腹痛,便秘,尿少、视其腹部胀大,下肢肿硬,阴囊浮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已7日无大便,遂以“十枣汤”0。6克,一日二次,以救其急。患者服后,便通溲增,三日后,腹水、阴囊及下肢肿胀消失。后以胃苓汤交替一贯煎调治,病渐好转,亦能干些轻活。

治疗胸腔积液

樊xx,女,35岁。患者发热盗汗、咳嗽、倚息不得卧、胸痛、头晕短气、彻夜不寐、身体瘦消,面容憔悴、神疲懒言、脉细数,舌质淡红,胸部X线检查,右肋上界呈弧形大片密度增高阴影,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余先以“十枣汤”0。6克,日一次。二日后胸部X线查见积液明显减少,已能卧平,食亦增加,睡眠渐好。后以一捻金每次2袋,日3次,结合抗痨药物治疗,证候日渐好转,半月后即出院回家抗痨治疗。

30、镇肝息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生龟板15g 生白芍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4g 元参15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方义体会】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则见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又日:“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故宜镇摄亢阳,滋养肝肾,以降其逆,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赭石、龙骨、牡蛎潜阳降逆,龟板、元参、天冬、白芍滋养肝肾,茵陈、川楝子清舒肝气,甘草、义芽制金石碍胃之弊,护胃调中。诸药配伍,降而不泄,潜而不坠,共为镇肝熄风之良剂。

本方以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若心中热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头痛目眩者,可加夏枯草30克、菊花15克;痰多者可加川贝母15克;尺脉重按虚者可加熟地15克、山芋15克。

【临床应用】

此方运用甚广,余多用此治疗阳亢型高血压病

例1:王xx,男,46岁。身体肥胖,经常头昏脑胀、夜不能眠,自觉行走时上重下轻,经医院捡查:血压200/100mmHg,诊为高血压症,曾服利血平等类药,无显著疗效。经友人介绍,找余诊之,触其脉象沉而弦长,遂与服镇肝熄风汤加麦冬18克、五味子6克、钩藤12克,水煎服三剂。服药二剂,自觉头昏顿减,已能睡眠。

例2:李xx之妻,59岁,患高血压十余年,终日心烦、心悸、头昏脑胀。每遇生气或劳累,诸症加重。诊见:颜面赤红如醉,头昏目眩,心神烦扰,询其失眠尤甚,触其六脉皆弦。治与镇肝媳风汤加石决明24克、麦冬12克、钩藤12克、夏枯草15克、柏子仁9克、炒枣仁12克,水煎令服三剂。药后,自谓心神安定,头昏减轻。又今服三剂,病状稳定,血压140/90mmHg,后以复方罗布麻维持至今,症未再发。

例3:刘xx之妻,50余岁,卒患左侧半身不遂。当夜请余急治。见:患者神志尚清,舌强难语,示意头胀欲裂。左肢活动无度,且不遂意,查血压220/160mmHg,无呕吐、无舌偏,其脉弦大有力。辨此为肝阳重症,急疏“镇肝息风汤”加羚养角6克、钩藤15克,令速煎服之,并嘱其静心安卧。次日复诊,血压180/140 mmHg,头痛减轻,病状稳定,遂令立即住院,并继服上方四剂,中西医治疗十余日。诸症改善,左侧肢体已能渐渐自由活动。

治疗头痛、头晕。余用此方中等量加天麻6克、女贞子12克、菊花12克,治疗青年学生每于学习紧张及应试前的心烦、面赤、头痛、头晕等症,若有便秘者,可加熟大黄6克。此亦属一时性的肝阳上浮、阴不潜阳之症,往往数剂可愈,屡用屡效。

31、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

【组成】

葛根24g 黄芩9g 黄连9g 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感表症未解,热邪入里。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

【方义体会】

《伤寒论》曰:“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岑黄连汤主之”。此为误下使邪热内陷于三阳经之里,阳明之腑也。阳明主阖,虽原系桂枝症,今则不可用桂枝汤,必须以芩连直接从里之腑而清泄之,尤虑残邪不能尽从里清,故以大量葛根透发邪热,仍由表而解。葛根与麻桂皆能辛散走表,而葛根辛而不热、不燥,既能升津液输于太阳,又可清解内陷之邪热。葛根与石膏共味辛而清凉,能生津止渴。而葛根是“出而清之”,石膏则“入而清之”。故本方证表邪未解,误下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当以葛根为主,输津解热;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如此表解里和,身热下痢诸证可愈。所用甘草,意在护胃缓中,协调诸味,共为解表清里之剂。

【临床应用】

此方可治疗各种痢疾,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见有发热腹痛,下痢浊秽。热灼肛门,里急后重者,下痢脓血,苔黄脉数,可加清热解毒之品治之。病例较多,仅举治疗噤口痢一例证之:

王氏,女,36岁.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已八日,病势日增,邀余诊洽.家人述,近二日仍发热,便次频频,虽量少但皆有脓血,恶心呕吐,已水食不进。诊见:面色焦黄,两目深陷,神倦懒言,舌面干燥,脉微而数.余认为此乃噤口痢之危证.津液胃气大伤.,且表邪不解,漫热毒邪内盛.余斟酌再三,遂出以清里解表生津的葛根芩连汤,方为葛根24克?川黄连6克?黄琴12克?炙甘草6克,急令水煎温呷服,幸好饮药未吐。一剂后,身热渐退,后重亦轻,便次明显减少,诊其脉象细略数,又给与仓廪汤以益气解表,败毒养胃,一剂后,诸证好转,以能稍量迸食。后继以仓廪汤冲服香连散数日,症状消失。调养月余而康复。

32、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  白芍18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太阳病误下所致的腹满时痛。

【方义体会】

本方即“桂枝汤”芍药量加倍而成。同时也是小建中汤去饴糖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芍药量自倍且亦倍于桂枝,故强于和里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去掉怡糖,更强其通阳行滞之功。故方中以桂枝辛温通阳;炙甘草合姜枣,益气补脾和胃;芍药敛阴和营,缓柔止痛,倍用之与甘草相伍,既酸甘益阴,又活血和络.故本方之用为通阳益脾、和里缓急、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

本方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倍加芍药,突出了和里建中,级急止痛的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各种消化系疾患引起的胃院痛诸症,效果比较满意.

周xx,男,52岁.上腹部疼痛已两月余,午后疼痛较剧,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靠输液维持.钡餐造影诊断为:胃小弯溃疡,伴有胃炎、胃痉挛。曾用解痉镇痛等西药稍缓解,后渐无效,又予中药补气、健脾、调胃等汤剂效果不太明显,病情日渐加重。诊时见:面色苍黄,形体赢瘦.心悸气短,冷汗自出,言微语颤,自觉上腹疼痛,痞胀不已,触之则濡软无块.脉象微弱,舌淡苔薄。此证为,体质虚弱已极,营卫失和,脾虚肝急。应以调营养卫,柔肝建中,缓急止痛而立法.令服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克?生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一剂后,疼痛明显缓解,次日二剂服毕,疼痛基本消失,精神亦渐好,又令服四剂,诸症大见好转,也能少许进食。结合自拟和胃散、西药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月余,逐渐恢复健康,一直工作至今.

阎xx,男,25岁,汽车司机。因饮食不节,外出受寒致胃脘疼痛二十余日,有时绞痛难忍,医院诊断为:胃炎、胃痉孪.经服各类制酸、健胃、止痛等中西药物效果不显。诊其脉象略有弦意.遂认为“中虚里急”.’本应投小建中汤,恐其饴糖导致胃酸增加,故予以桂枝加芍药汤加全蝎6克研末,以汤药冲服,两剂而愈。

邱xx,女,33岁。自述脘腹胀满,胃纳大减,噫气不爽近两月不愈,诊其脉柔缓无力,此乃肝急脾弱,胃气不和,与服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克?生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三剂后诸症渐除.

张xx,女,32岁.某日突觉上腹剧痛,疼痛难忍,大汗淋漓,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急去医院诊洽,放射科报告:胃扭转,需施复位手术.患者不从,邀余治疗,与服仲景桂枝加芍药汤(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加全蝎6克(研冲),一剂后吐止痛减,二剂诸证消失,医院复查,扭转复原。

33、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生白芍9g 细辛3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干姜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咳喘、脉浮等。

【方义体会】

本方系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干姜、细辛、半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麻桂姜辛,共凑温运表里之功。五味子敛肺固气,芍药、甘草以和营卫,半夏止咳化痰,降逆以利气道。八味药相配,辛散温化,宣降有权,使肺气复舒。

水饮为患,不外“喘”“咳”“呕”“肿”之症。小青龙汤证之有“喘满”、“咳嗽”、“短气”、“微肿”是属寒饮,故以寒饮为主症者,均可投之。

【临床应用】

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喘满,冷胀、浮肿。若兼有热者加生石膏24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治疗感冒并发气管喘息,咳、嚏、干呕、痰多而稀薄者,其效甚捷。

治疗风湿关节炎,痛肿兼喘者。

治疗流行感胃、喘咳明显痰液清稀者。

治疗小儿喘、满、呕、肿症,以该方原量酌减,用之极效。

例:贺xx,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诊见:颜面黄而浮肿.腹胀,下肢肿,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干呕,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入口。余断为痰饮犯肺,久病伤脾。“喘”、“肿”为其主症.故先用小青龙轻剂,次日呕止喘大减。二诊.与服香砂六君子汤数剂.时过一周,其父代述,患儿已愈。

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肿患者,若见轻微浮肿喘息者,可与小青龙汤治之。

例:王x,男,40岁,患气管炎八年之久,三年前又检查为肺气肿,长期住院治疗.近来咳喘频频,痰多而稀薄,不能平卧.诊见:胸腹胀满,食少,小便少,眼睑及下肢浮肿.面目暗淡,情志不畅,舌嫩苔淡.脉象沉弦.此为寒饮久蓄,急需辛散除饮之治.遂投以小青龙汤加茯苓18克,令服二剂.服后喘满大减,已能平卧,小便利.又继服一剂,第四日夜间已能睡眠.继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三剂而诸证墓本消失,后养息半月出院。

34、小建中汤 《伤寒论》

【组成】

生白芍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饴糖30g

【用法】

五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原方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得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义体会】

“虚劳里急”为体内阴精阳气俱不足。尤在泾说:“欲求阴阳之机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者,必以建中也。”此方为温建中脏而设,故名“建中”。方中以怡糖为君,味甘平,性温而滋润,益脾气,缓钯痛;辅佐以炙甘草、红枣增强其甘温益气健脾之用。与辛甘温的桂枝、生姜相伍,起辛温补阳之用;与白芍同用,有酸甘补阴缓急痛之效.且桂芍相伍,调和营卫,姜枣同用,调补脾胃。此方重用补以甘药之药,合补中宫、灌四旁之理,使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且阴阳兼顾,营卫俱补,补而不闷,温而不燥,确系以阳生阴之法,确有以能促质之效,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应用】

治疗气血两虚贫血者。其症多有心悸气短,心烦意乱,食少中虚,兼见手足冷,脉弱无力。

治疗孕妇贫血症。

例:张xx,女,29岁。妊娠六月余,诊见头眩、心烦、心悸、夜眠不安,动则短气,食后腹中虚满,午后四肢酸楚,嗜睡。其面容苍白,脉滑而无力。投以小建中汤,令其频频少量服用。半月后,诸症若失,饮食有增。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魏xx,女,33岁。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消疲,紫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很少。二年前,曾住xx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输血及激素治疗,病情有所稳定。出院后不久,诸症再现,检查:红细胞210万/mm3,白细胞3500/mm3,血色素7克,血小板4。5万/mm3,诊其脉象细弱,舌苔薄舌质淡。余与小建中汤炖服鹿角胶、龟板胶调治月余,出血少,诸症改善。再以小建中汤为底方加鹿角胶、龟板胶、当归、五味子、黄花、黄鼠狼肉,令其制成丸剂服用。经治四月余,精神、饮食均很好,皮肤出血点已不明显,牙龈出血己止。遂化验检查,血色素10克,红细胞350万/mm3,白细胞6000/mm3,血小板9万/mm3,后长期随访,病情稳定。

治疗慢性肝炎

例:患者张x,男,41岁,有肝炎病史。证见:左胁疼痛月余,每饭后发作,伴四肢乏力,纳差、失眠.触其六脉皆沉细无力,按其两胁隐隐作痛。治疗以小建中汤,令服三剂。服后疼痛缓解,再配以疏肝理气活血的方药与小建中汤交替服用,服药四轮,疼痛消失,饮食如常。

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病后期往往以中虚为病,故以仲景小建中汤,建中养营,补之以虚,使肝有所养,其痛自愈。

治疗重病患者恢复期,全身倦怠不适,中虚烦闷,饮食不佳,或血虚者,服用此方最为适宜。

治疗产后血虚症

例:刘x之妻,37岁。因产后失血过多,自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同时有潮热自汗、不思饮食、疲倦无力等.迄今产后月余,诸症日渐发展,故邀余诊治,诊见:面色光白无泽,言语短气,脉沉细弱,舌淡红少苔.治以小建中汤加黄茂20克、当归12克五剂.服后,自汗减.饮食增,再以“归脾汤”调治数日而愈。

治疗虚寒性胃痛、头牵、脉细者。

治疗气血久虚、遗精、自汗者。

治疗小儿瘦弱、偏食者。

治疗消化系溃疡。

例:周xx,男,45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五年,身体消瘦,面色黄白,食欲很差,饮食、劳累,心情稍不遂意,心口疼痛即刻加重,常常心口痛,夜不能寐.用西药解痉止痛药后虽可暂疼痛,但病终不能愈。余诊其脉细弦,舌淡苔白,施以黄芪30克、生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令其反复服用,每日一剂。患者服用半月后,饮食精神均有好转,心口疼痛减轻,后又以上方隔日一剂服用二十余日而痊愈。二年后病情稍有反复,自用其上方数剂而安。

35、五芩散 《伤寒论》

【组成】

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12g  桂枝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用表症,内停水湿。症见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义体会】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至太阳经府同病之蓄水症。

水蓄为患,阳气不化,阴气不利之故矣.水,非阳不化。故用茯苓、桂枝、白术强心促脾,化而行之,即合《内经》“阳化气”之理;水,非阴不停,故用猪苓,泽泻,茯苓以脾导肾,分而利之,即合《内经》“阴成形”之理.余以为:所以气化者,就是增强器官循环功能,促进全身水液运化的作用,所以燥湿,渗湿者,就是增强组织器官对水液的吸收作用,所以除湿利水者,就是增强组织器官对水液的排泄作用.故方中以白术、茯苓增强吸收,燥湿以渗之;泽泻,猪苓增强排泄,以清利之;桂枝促进循环,气化之。

本证见《伤寒论》诸多凡例,均有“渴欲饮水”,而《金匿要略》却有“吐涎沫”。余索其理:热截水分是故“渴欲饮水”;水饮逆流,泛泛于上,是故“吐涎沫”。正如天气不和旱涝不均之意也。五苓散之所以为利水宗方,即在于“阳化气,阴成形”之理,是以促进机体运化水气,整体调节为功的。

【临床应用】

本方治疗湿、水蓄病患甚多,此不附例。

治疗霍乱及急性吐泻症,有“渴欲饮水”者,宜服此方。

治疗水泻症,下利稀便如水状,倾泻如注者。服此方能立止之。

治疗肾病,心脏病之浮肿症.尤以下肢浮肿甚者,疗效很好。

治疗感冒浮肿者,服此方一剂即可。

五苓散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临床多治疗腹胀,浮肿,消化功能虚弱之食少,便下水谷不化以及小便不利等诸多肠胃疾患。余每与胃苓汤加炮姜、枳壳用之,效果甚好。

36、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厚朴15g 川大黄6g 甘草6g 桂枝6g 枳实9g 生姜9g 红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

【方义体会】

仲景所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是以“腹满”、“发热”为要点.“病腹满”是内有实热积郁;“发热”、“脉浮”系表证未解.故方以厚朴、枳实、大黄行气除满,泻下实热;以桂枝、甘草、姜枣调营卫,解除表邪.

厚朴七物汤与大柴胡汤均为治疗表里同病之候。但大柴胡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以小柴胡扬与小承气汤化裁。厚朴七物汤证属太阳阳明合病,故以桂枝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相合。二者均以洽疗里证为主之两阳病变。

【临床应用】

1、 气郁腹胀症

例:李xx,女,31岁。几日前,与夫生气,致胁胀腹满,暖气声声,夜间不寐,周身烦热,余以厚朴七物汤改枳实为枳壳,加紫苏6克,二剂治之,获愈。

2、 痢疾

证见:腹部拘急而痛,便后有重坠之感,身有发热者,可加生白芍12克,服之即效。

3、 治疗妊娠胎胀。胸胁胀满者可与本方去大黄加当归12克,4、 大腹皮6克,5、 紫苏6克治之

6、 小儿食积感胃

内有积食,复感风寒是小儿常见病,常以此方酌量一、二剂可愈。

37、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杏仁9g 炙甘草6g 石膏24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方义体会】

本方证乃因表邪化热,壅闭于肺所致.外邪袭表,入里化热,故见身热不解;肺主皮毛,热塞于肺,蒸而汗出;肺因热闭,则见喘逆,甚则鼻煽;邪热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本方则以身热咳嗽为应用依据,以清宣肺气为治疗大法。

此方乃麻黄汤之变法,即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为辛凉之法。“麻黄汤”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功.而本方则除去辛温散寒之桂枝,使“麻黄汤”发汗之功逊之,再加入大量辛寒清热之石膏,就使其成为一首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方剂.床运用治疗因肺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获效。

【临床应用】

治疗肺炎

例:柴×,男,38岁。素体强壮,已咳喘十余年,入冬则咳喘加重,今冬劳累后感受风寒,而咳喘病又发,初起恶寒发热,周身不适,左胸疼痛,咳嗽频作,继则高热不退,面赤气急,胸部憋闷,咳少喘重,口渴喜饮,体温39℃,血象:白细胞22000/mm3、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1%,X—线报告:左下肺肺炎。诊其脉象滑数,舌红苔黄腻,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治宜疏表清热,宣肺平喘,投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银花20克,桑叶10克,水煎饭前服四剂。药毕,体温降至37。5℃,虽咳喘胸闷,口渴明显好转,但仍有微热、咳喘痰多之证,继用上方加麻黄6克、石膏18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葶苈子12克,苏子10克,柔白皮12克,水煎饭前服,五剂后,症状渐除,诸恙不显,X线俭查:肺炎已愈。

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渊)

杜某之子,十五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痛。诊其脉象略滑,舌苔薄黄。投以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三剂后,诸症大减。随又处以: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3克,辛夷12克、地龙9克,水煎饭前服五剂,令其隔日服一剂,半月而愈。

治疗荨麻疹

一老翁,患荨麻疹已十余载,常年皮肤搔痒,每遇风或饮食辛辣刺激物则搔痒更甚。近日出现大片红色疹块,蔓延周身,历经医洽,时好时发,痛苦不堪。与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6克,生石膏18克,炙甘草6克)加蝉蜕12克,丹皮9克、白蒺藜12克,白鲜皮12克,水煎饭前服。三剂而告愈。后时有轻度复发。嘱其每月初服三剂,至今已五年病未复发。

38、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

羚羊角片6g 钩藤15g 桑叶10g 生地15g 菊花9g 生白芍30g 茯苓12g 竹茹9g 甘草6g 川贝母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肝经热盛,热极功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义体会】

本方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昏搐搦而设。热极伤阴,风动痰生,痰热扰心,甚则神昏,故用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桑叶、菊花以助熄风之效。风火相煽,易耗阴灼液,故用生白芍、地黄养阴增液,柔肝舒筋,合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标本兼顾。邪热亢盛,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宁心安神,生甘草与生白芍相伍,酸甘化阴,缓急舒筋。

肝阳上亢与此病机一致,故常用此凉肝熄风,可酌加生龟板,石决明等潜镇肝阳。

【临床应用】

治疗温热病,高热烦躁,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者,服之即效。

治疗素体阳盛的头痛、头晕、震颤证。

治疗类中风(脑血管意外)

例:李xx,男,59岁。患者卒然倒地,人事不省,四肢瘫软,急诊住xx医院。入院时,血压180/140mmHg,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全内科抢救三日,病情仍不稳定,遂邀余会诊。

患者面色潮红,双目具赤,神昏不语,呼吸声重,杂有鼾鸣,四胶全瘫,体温39℃,脉洪而数,舌绛而干,辨为素体阴虚阳亢,外感邪热,引动肝风,气血并行于上,风火相煽,热伤经络,痰扰心神,治宜滋阴清热,凉血熄风化痰,处方如下:

羚羊角(另炖)9克,钩藤15克,桑叶10克,生地15克,菊花9克,生自芍30克,茯苓12克,竹茹9克。生石膏1 5克,生龟板15克,生甘草6克,川大黄6克,汉三七粉(冲眼)6克,水煎服三剂。

复诊,患者灌服上药,逐日神志清醒,能少量进水,舌渐红润,脉趋平,四肢微有动意,继拟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之,处方如下:

当归12克,麦冬15克,沙参12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川楝子10克,生白芍20克,钩藤20克,水煎饭前服,令隔日一剂,配合西医治疗。

一月后,四肢已能小动,血压160/100mmHg,病情日趋稳定,逐配合针灸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出院养息。

39、猪苓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15g  猪苓10g 泽泻10g 阿胶9g 滑石9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症见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不利者。

【方义体会】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崦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揭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则为咳逆;中阻于胃,则为呕逆;虚热上扰,则心烦不寐.此当利水、清热,养阴。方以茯苓、猪芩苓、泽泻,渗利水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滋养营阴。诸药相合,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则诸症自除

猪苓汤与五苓散在药物上均有二苓、泽泻,可谓共有利水之功。然猪苓汤以滑石、阿胶养阴清热通淋,而五苓散则以白术、桂枝温阳化气健脾.故猪苓汤是以养阴清热而利水,五苓散则以温阳化气而利水.二方各有所主,均为解除水患之良方。

【临床应用】

余多年来临证体会,此方治疗泌尿系疾患疗效甚佳,如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核、尿血及肾小球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