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自《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性为伪“,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 那么,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 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新民”,“亲”即为“新”,就是图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 “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鼎故革新的动态。 “在止于至善” “止”是达到,“至”是极度,“善”可理解为“好”,“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任何完美境界当然都不存在,任何极致追求都很难实现,所以《大学》教导和提倡青年人才的,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 有了宏伟的正义目标,有了坚定的价值理念,那么,只要人心向善一点点、只要每天向新一点点,就是朝目标接近了一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