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我们读书的那个时代和现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我们的心里,无论是父母对待教育的态度,还是身边的朋友互相攀比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充斥着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的做法。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都不是一个褒义词,提示它的人无疑被带着嘲笑,鄙视,不屑的态度等等负面情绪,仿佛应试教育就是一切的万恶之源一样的存在。但教育真的有对错吗?人们诟病应试教育的错误就是磨灭了孩子的一切可能性,把他们成长为像流水线一样一个又一个符合社会的合格螺丝钉,然而做一个合格的螺丝钉真的不好吗?经济基础作为成就上层建筑的概念,作为有上十亿人口的中国,经济基础却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应试教育就是能用最低成本,最低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人才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可能会磨灭孩子的个性和天赋,但在这种标注体系下诞生的孩子们,虽不能全都达到高素质的人才标准,却可以让他们适合各行各业。 我们长期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作用完全就不相同,应试教育本身的理念,就是锻炼人各种各样的素质,素质也完全不可能和应试对立起来。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位丹麦教育研究人员,选取黑龙江某公立初中初三学生,和丹麦某顶级学院九年级班级相比,分别给他们测试了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英语能力来进行比拼,结果是除了英语能力外,其它能力中国学生全都完胜丹麦学生,记录片中丹麦专家说的一句话我是比较赞同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没有知识,一切创新都是空中楼阁。”创造需要知识,工业化的教育体系在传播知识这一点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世界上任何国家推荐素质教育的人,也从来没否认过,基础知识在知识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诟病应试教育,但我们不能诟病应试教育给我们带来大量知识这件事。有些人会说,应试教育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这件事我也并不否认,因为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还有一种东西叫做运用知识,早在几百年前,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王守仁先生就提出过心学核心观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老师曾经教育我们动量冲量守恒,却没教我们这个公式如何用在保护我们性命的安全气囊上,老师教会我们氧化性还原性,却没有告诉我们常吃维生素C会使我们身体健康就是运用这种化学性质,老师教我们怎么用微积分,却没告诉我们生活的身边都有微积分的身影,这,才是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教会我们知识,却不教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但这并不能成为反智主义横行的借口,打着读书无用,高分低能,清华北大卖猪肉,这种人打着这种反智现象,实际上就是把自己读书人生的失败归咎于应试教育的本身,却忽视自身的问题,学了不能致用,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这也是教育者一直讨论的问题。 作为一名差生,这种事情我是非常深有体会的,我想大部分人在读书时代都会想到这个迷茫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大人们都会回答你都是为了将来,为了以后以后进社会更好的工作,当然当我们踏入社会,大人们说的是对的,但是反问回来,我们在学生时代学到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就为了毕业证?那也实在太无趣了,就是因为持有这种想法,我们大部分人成为了所谓的差生,知道为什么我们喜欢玩游戏吗?因为我们在游戏里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那种虚拟感,我们在游戏的知识体验到了乐趣,这些东西在学生时代从来都没有过,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知识有用,所以我最遗憾的不是没有继续读书,而是没学到一个有用的知识能适应在我想进的行业上面的一技之长。我承认知识的乐趣非常有趣,但是学生时代老师并没教我们怎么去体验乐趣,所以对枯燥的学习我们选择了拒绝,直到长大我自己去发现原来很多知识非常有趣和有用,我反对反智的行为,但我唾弃无法带领我们领悟知识乐趣的教育。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