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姬姓樊国,国君是西周晚期的大谏臣,被诗经高度赞美

 雲泉 2018-07-01

周朝樊国分为姬姓樊国和嬴姓樊国。姬姓樊国为西周之初分封,嬴姓樊国则是商朝遗留方国,后成为周朝诸侯,本节先介绍姬姓樊国。

《诗经·大雅·蒸民》有诗:“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诗中提到的仲山甫是周太王之子虞仲后裔,周宣王时任卿士,其封地就在樊,故又称“樊仲山”。姬姓樊国的初封之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一带,后来可能随着周室东迁到太行之南、黄河之北的阳邑,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南一带,故樊国又叫阳樊国。

西周古国——姬姓樊国,国君是西周晚期的大谏臣,被诗经高度赞美

仲山甫在周室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威望极高,诗经中有“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的诗句,意思是仲山甫具备美好的德行,温和善良行事有原则。品行端正仪态端庄,做事认真负责。遵从古训不违背,勤免执政有威仪。周天子选择这样的人做臣子,来替他颁王命执政事。这是对仲山甫为人和成就的高度赞扬。

仲山甫还是周宣王时期的一大谏臣,周宣王晚期,彪炳史册的“宣王中兴”已渐行渐远,周宣王随着年老也渐渐昏庸,做出了一系列非议所思的事情,仲山甫数次不顾冒犯天颜力谏冲撞周宣王。比如《国语·周语》记载一则“仲山父谏宣王立戏”的故事,说得是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次子戏去见宣王,宣王喜欢戏,便令鲁武公立戏为鲁太子,仲山甫力谏这是违返长幼秩序,不可取,宣王不听,结果果然导致鲁国内乱;还有一则“仲山父谏宣王料民”的故事,说得是周宣王出师南方不利,丧失了大量军民,便想在太原统计一下人口数量,仲山甫以“无故料民,天之所恶”力谏这样做不妥,宣王还是未听。周宣王身边虽有一班像仲山甫这样的贤臣谏士,但终因周宣王年老固执不肯受谏,以致宣王中兴成了昙花一现。

西周古国——姬姓樊国,国君是西周晚期的大谏臣,被诗经高度赞美

关于姬姓樊国的亡国是在春秋中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记载:“樊皮叛王。”,说得是公元前664年,樊国国君仲皮不知为了什么原因背叛周惠王,周惠王便令虢公讨伐樊国,并俘虏了樊仲皮,将他带回京师,姬姓樊国就这样亡国了,封地被周王室收回。

西周古国——姬姓樊国,国君是西周晚期的大谏臣,被诗经高度赞美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天王(周襄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晋(文)侯朝王,王飨醴(lǐ),命之宥……(周襄王)与之阳樊、温、原、欑(cuán)茅之田……阳樊不服,围之。”说得是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弟弟王子带勾结狄人攻打周室,周襄王逃出洛阳。公元前634年,当时的晋文公趁机赶在秦穆公之前勤王,迎回周襄王到王都,之后周襄王便将阳樊、温地、原地、欑茅赐给晋国,但是性格刚烈的樊阳人不服,坚闭城门不让晋人进入,于是晋军包围了樊阳城。阳樊令仓葛要求只交土地不归降晋国,并大声疾呼:“德行用来抚慰中原百姓,刑罚用来震慑四方夷狄,你们这么做,就不要怪我们不肯降服,这里谁都是天子的亲戚,不是你们的俘虏。”最终晋文公同意让樊阳国人整体迁徙,晋国只得其地而不得其民。

西周古国——姬姓樊国,国君是西周晚期的大谏臣,被诗经高度赞美

樊国后人于是带着对故地的满怀眷恋继续东迁,退到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一带建立以“轵”为国名的轵国(见轵国篇)。樊国亡国后,国人以樊为氏,成为后来樊姓的其中一支。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春秋古国——轵国,擅长制作战车配件,曾为天下名都,与临淄齐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