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是指将鼻胃管经鼻腔插入人胃内,从管内关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以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需要的技术。那么在鼻饲操作中,有哪些并发症发生呢?如何进行处理?今天和大家分享讨论这样的问题—— (1)所选用的胃管过粗或过硬,护理人员在送管过程中动作太快、太急,致鼻咽食管黏膜损伤或出血。 (2)因患者烦躁不安自行拔除胃管或反复插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3)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 咽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鼻腔流出血性液,部分患者出现发热。 (1)对需长期留置胃管者选用质地软、管径小的聚氯酯或硅胶胃管,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2)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的合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快捷。尤其是胃管同过两个难点、三个狭窄处时应注意插管动作要轻慢,防止黏膜 (3)长期留置胃管者,按时更换胃管,应晚上拔除,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4)每日做好口腔护理2~3次/日,并用石蜡油滴鼻,保持口腔湿润、清洁,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 安慰患者→监测损伤出血情况→取合适卧位→冷了止血效果不佳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严密观察鼻粘膜损伤情况→记录 (1)患者胃肠功能减弱,鼻饲液注入速度过快,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反流。 (2)年老、体弱或有意识障碍者,喷门括约肌松弛造成食物返流引起误吸。 (3)吞咽功能障碍导致分泌物或食物误吸。 (4)鼻饲后立即给患者翻身。 患者突然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 (1)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将鼻饲液匀速限速滴入。 (2)昏迷患者翻身应在鼻饲前进行,以免胃受到机械性刺激导致食物反流引起误吸。 (3)对于危重患者,进行鼻饲前应先吸净气道内痰液,鼻饲前和鼻饲后床头抬高30°~40°,取侧卧位,防止食物反流导致误吸。 (4)鼻饲后,不可立即给患者翻身,以免引起呕吐或呕吐物逆流入气道。 通知医生→立即停止鼻饲→取头低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误吸物→胃管接负压瓶→吸氧→检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准备气管切开用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1)注入鼻饲液量过多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鼻饲液未妥善保存,发生变质。 (3)鼻饲液配置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造成污染。 (4)注入的鼻饲液速度过快,浓度过高,温度过高或过低,刺激肠蠕动增强。 (5)患者对某些营养物质不耐受而致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部分排水杨便,伴或不伴有腹痛,肠鸣音亢进。 (1)防止鼻饲液的浓度过高、进食量过多、进食速度快而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鼻饲液要现用现配、妥善保存,防止室温过高,引起发酵变质。 (3)鼻饲液配置过程中防止污染,食物及容器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 (4)注意鼻饲液是否新鲜,有无异味或沉淀。 (5)鼻饲液温度以37~42℃最适宜。 病情加重者应暂停喂食→遵医嘱用药→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大便大量、性状、排便次数→记录 (1)鼻饲注入食物前抽吸胃液用力过大,损伤胃黏膜,导致微血管破裂。 (2)患者躁动不安,体位不断变化,胃管反复刺激引起胃黏膜损伤出血。 (1)轻者——胃管内抽出少量鲜血。 (2)出血量多——陈旧性咖啡性血液。 (3)严重者——出血性休克的表现。 3.预防: (1)鼻饲时间不宜过长。 (2)鼻饲前抽吸胃液力量要适当。 (3)牢固固定鼻胃管,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 停止鼻饲→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 (1)一次性鼻饲量过多或两次鼻饲间隔时间太短。 (2)胃内容物多,加之胃肠消化功能差,胃蠕动减慢,排空障碍导致食物潴留在胃内。 腹胀、鼻饲前抽吸胃液可见胃潴留量>150ml,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1)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先抽吸,以了解胃是否以排空,若残留量>100~150ml提示有胃潴留,需延长输注间隔。 (2)定时定量鼻饲,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 (3)每次鼻饲结束后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食物反流。 (4)病情许可时鼓励患者多活动,卧床者可增加翻身次数,加快胃排空,也可加服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促进胃排空,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胃内大量的潴留液先抽吸→遵医嘱暂停或延长输注间隔时间→观察胃潴留缓解状态→记录 (1)鼻饲所喂物质精细,食物中含粗纤维较少,致使大便在肠内潴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坚硬和排出不畅。 (2)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致使便秘。 大便次数减少,甚至秘结,出现腹胀。 (1)调整营养液配方,增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食物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和香油。 (2)必要时用开塞露20ml肛门注入,或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压灌肠。 (3)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抬高床头,活动四肢,腹部按摩,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安慰患者→实施腹部按摩→饮食指导→遵医嘱用药观察→记录 1.“菜单—护理杂志”分类阅读历史消息。 2.“菜单—微服务—微书屋”浏览护理书籍。 3.“菜单—微服务—微会员”加入我们圈子。 4. 投稿请寄icuhulizhijia@163.com邮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