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和玫瑰痤疮是两种临床常见病,虽然病名里都有「痤疮」两个字,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今天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 寻 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疾病,临床特点是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瘢痕形成。 玫 瑰痤疮可有多种皮肤或眼部表现。皮损主要位于面部中央,表现为面部中央持续发红、丘疹、脓疱、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和赘疣型皮肤改变。可伴眼部症状,表现为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结膜充血、眼部刺激症状或其他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 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疾病。其发病包括 4 个因素:毛囊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炎症。 雄激素通过刺激皮脂腺的增生和分泌功能从而促进痤疮的发生。另外,外部因素如机械刺激、饮食、家族史、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增加可能参与了痤疮的发生。 玫瑰痤疮 导致玫瑰痤疮可能的机制包括:血管高反应性、对皮肤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固有免疫异常及紫外线损伤等,但仍不完全明确。 临床表现 寻常痤疮 寻常痤疮通常累及面部、颈部、胸部、上背部和上臂。除了开放性粉刺、闭合性粉刺和炎症性皮损(结节、囊肿)等寻常痤疮的典型皮损以外,瘢痕及炎症后色素沉着在痤疮中也较常见。某些女性患者可能于经期前发生累及下面部和颈部的痤疮。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表现为不同表型,包括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赘疣型和眼型。患者临床表现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面中部红斑:玫瑰痤疮可能表现为鼻部和内侧面颊长期发红。其他部位偶尔受累,例如耳、侧脸、颈部、头皮和胸部。 丘疹和脓疱:玫瑰痤疮可以表现为丘疹和脓疱,主要位于面部中央。病损可能被误认为是炎性痤疮。但与寻常痤疮不同,玫瑰痤疮患者不出现粉刺,且炎症可能远远超出毛囊单位而形成斑块。 丘疹脓疱型 毛细血管扩张:患者面中部可见明显的扩张的皮肤血管,尤其是面颊部。 患者可有烧灼感或刺痛感、皮肤干燥、潮红、水肿、赘疣型改变等继发表现。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眼部受累:高度提示玫瑰痤疮的表现包括睑缘毛细血管扩张、睑裂区结膜充血、「黑桃状」角膜浸润、巩膜炎和巩膜角膜炎。患者还可能出现烧灼感、刺痛感、畏光和异物感等症状,可能发生霰粒肿、结膜炎、睫毛上结痂、睑缘不规则和蒸发型泪液功能障碍(泪液蒸发型干眼症)。 这两种疾病的炎性皮损在临床上可能完全相同。寻常痤疮与玫瑰痤疮关键的区分特征是玫瑰痤疮没有粉刺形成。皮损分布以面中部为主也提示玫瑰痤疮诊断。寻常痤疮女性患者中需更加注意是否存在雄激素增多表现。某些患者兼有寻常痤疮与玫瑰痤疮。 治疗 寻常痤疮 药物治疗是痤疮治疗的首选,物理治疗如光动力疗法及激光、强脉冲光、化学剥脱治疗如果酸疗法、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和外科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另外,激素治疗对于部分女性更有效,包括口服避孕药及螺内酯。 痤疮的常用治疗方法 轻度粉刺型(非炎症性)痤疮:外用维 A 酸 (替代选择包括壬二酸和水杨酸) 。 轻度丘脓疱疹型痤疮和混合型 (粉刺型和丘疹脓疱型) 痤疮:外用抗菌药物 (如,过氧苯甲酰单用或过氧苯甲酰联合外用抗生素) 联合外用维 A 酸。 中度丘疹脓疱型:外用维 A 酸联合口服抗生素联合;可同时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 重度(如结节型):外用维 A 酸联合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苯甲酰,或者口服异维 A 酸单药治疗。 暴发性或聚合性痤疮:口服异维 A 酸治疗,可能需同时口服糖皮质激素。 玫瑰痤疮 不管何种临床亚型,非药物干预可能对处理玫瑰痤疮的皮肤表现有用,包括避免潮红触发因素(如极端温度、日光、辛辣食物、酒精、运动、急性心理应激、药物等)、温和的皮肤护理、防晒以及使用化妆品掩饰。 若通过行为干预未能充分改善并且期望进行额外治疗的患者,医疗干预可能有益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强脉冲光及激光治疗等。 毛细血管扩张:激光和强脉冲光疗法对于玫瑰痤疮的毛细血管扩张有效,但需多次及维持治疗。溴莫尼定也被使用于持续性面部红斑的治疗。 丘疹脓疱:轻中度可外用甲硝唑、壬二酸,外用伊维菌素、磺胺、维 A 酸、过氧化苯甲酰等可能有效;中至重度患者可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作为四环素类的替代治疗。对于一些难治性患者,可口服异维 A 酸治疗。这些治疗对玫瑰痤疮的红斑、潮红也可能有效。 赘疣:可使用激光或手术治疗。 注:激光和强脉冲光对玫瑰痤疮的治疗地位在不断上升,但目前还是首选药物治疗,光电治疗(包括激光和强脉冲)还是作为次选或辅助治疗。 作为国内首个面向医生大规模开放的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智能皮肤」目前能识别包括痤疮在内的近百种常见皮肤病,整体准确率达 86%,按推荐的拍图技巧上传图片,就可快速提供诊断思路,还可查看疾病详情、实现在线管理病例~点点手指,立刻尝试智能识图(未认证用户需注册认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