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伤寒论》少阳病的体会

 美丽的神 2018-07-05
关键词 《伤寒论》 少阳病 方证药证相对 黄煌教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196
  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程计划(2009年~2012年),于此重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在读《伤寒论》时,偶然接触到了黄煌教授的经方方证,药证相对学说,再结合自己所读,尤其在《伤寒论》少阳篇觉得体现得尤为突出,现不揣简陋,以微薄心得共饲于同道。
  方证相应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此为少阳病提纲,其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其症状还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96条)。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以上少阳病症状,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在这里所谓的方便是小柴胡汤。所谓的证便是少阳之为病。当然张仲景还提出了不必悉具,但见一症便是的概念。无容置疑此地的症就是少阳之为病,黄煌教授还提出了柴胡带的概念,当然也离不了少阳之为病的范畴
  或然证的药证相应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96条)小柴胡汤或然症的治疗体现了张仲景灵活的用药方针,有是症用是药如: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说明了半夏,人参对胸中烦不利,取栝楼实宽胸除烦。或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4.5两,栝楼根4两。此是此是半夏之燥,而加参,栝楼根之润。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3两。去其苦寒伤胃,取其和营止痛。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两,此是去大枣之甘壅,加牡蛎之软坚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4两,去其苦寒伤中,加其淡渗利水。若不渴,身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3两,温覆微汗愈,本条去人参之壅补,以桂枝解外,并要求温覆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之壅滞,生姜之辛散,以干姜暖中寒,五味子收逆气。在本条文中,胸中烦心下悸,小便不利而不呕对应于栝楼实,渴对应于人参,栝楼根。腹中痛对应于芍药,胁下痞硬对应于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对应于茯苓。不渴,身有微热不渴对应于桂枝,或咳者,对应于干姜,五味子。观其整个方证,以其柴胡,甘草为不易之药,因为是在少阳之为病也,而其他诸药都是有是病用是药,在去其不利于疾病之药。一药有一药的证,此所谓黄煌教授的药证相对学说。在《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条文下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的文字。亦是此意。
  少阳病变证的药证相应
  少阳病变证的药证相应就是或然证的药证相应,只不过后者是以或然证的形式出现,前者是以少阳病变证的形式出现。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我觉得这一条是方证相应范畴,有少阳之为病方证和太阳之为病方证,故两方合用。这也是张仲景惯用手法,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大柴胡汤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主治少阳病兼里实的病机。本条的着重点是郁郁微烦,里实也。由大黄,枳实主之。芍药和少阳之里气。用小柴胡汤者,少阳之为病自不必说。
  柴胡加芒硝汤证:“……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条)。本条的着眼点在于潮热者实也。因为本条是下之以后变证,故里结未成,然里气欲结,故以小柴胡汤加芒硝以软坚散结。吉益氏认为“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不能治其块,所以加芒硝也”。可见芒硝有软坚散结之功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条)。此条用药为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甘草。本条胸胁满微结对应于柴胡,牡蛎。小便不利对应于桂枝。渴对应于栝楼根。不呕对应于去半夏。心烦者对应于黄芩。头汗出,往来寒热少阳之为病也。以干姜易生姜,以其守而不走也。在去人参,大枣之甘壅,以其不利于病者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此条用药为柴胡,桂枝,黄芩,牡蛎,龙骨,生姜,人参,铅丹,茯苓,半夏,大黄,大枣。本条以胸满烦惊对应于柴胡,牡蛎,铅丹,龙骨。以小便不利对应于桂枝,茯苓。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对应于大黄。人参,大枣,扶正。黄芩以清少阳之热,生姜,半夏,以止逆下气。窃以为观其本方条文,是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兼而为病,故用药也是三经齐发。体现了张仲景有是病用是药的药证概念。
  综观《伤寒论》全书,张仲景用药药证相对,丝丝入扣。凭个人的力量去读懂,去读透,需花费巨大的精力,而黄煌教授的研究是叩响仲景之门的钥匙,值得重视。谨以此文,以微薄体会向经方研究者和推广者们致敬。
  参考文献
  1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6-152.
  2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
  3 熊兴江,王阶.吉益东洞《药征》简介与评价.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