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全靠……今日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古人通过大量自然观察后总结小暑分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zhì)”。意思是一候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十分形象。 Tips:小暑和入伏是两个概念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今年小暑时间:7月7日00:03:18开始,农历六月初四。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小暑节气之后便迎来一年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大便稀溏等症状。下面看静静教你长夏如何养生。 1、养阳关 暑天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人体机能下降。如出汗过多,水分不及时补充,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就会引发感冒、肠胃方向等疾病。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简单讲,夏季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季养生要注意“养气”,以防止冬天阳气不足。 静静支招:调好室内温度,不能与室外温差太大。室内温度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2、饮食 饮食不宜过饱,七、八分饱即可,但要注意均衡、全面的营养搭配,不要挑食、偏食。因天气原因,食欲不振,可吃些清淡食物。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蛋白食物,少吃辛辣、油炸食品。 静静支招:夏季宜吃,冬瓜、白萝卜、番茄等,化湿通淤类食物,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应多吃淡水鱼,少吃红肉。宜喝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 3、情绪 夏季天气炎热,情绪波动大,导致血压高、加重心脏复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夏季中风发病率也很高,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提醒:情绪波动大也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哮喘的发病与情绪有很大关联。 静静支招:自我要学会调节情绪,保证睡眠(成年人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 )。如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以降低发病的风险。 4、湿热 夏季湿气重,表现为头重脑疼,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如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夏季一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反复发作。体质湿热症状:手心脚心经常发热,便秘,大便黄而臭。 静静支招: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宜吃些消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同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多开窗通风。 5、健身 长夏时节易脾虚湿困,“长夏应脾而变化”。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损伤脾阳。由于脾脏喜燥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使气机不畅,消化功能下降,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甚至腹泻、水肿等症状。 静静支招:既然长夏时节脾虚湿困,那么相应的对策就是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或者减少体内水湿产生。 下面静静教大家五脏同修的外修功法其中的一式,鲤鱼打挺式,调理脾脏。 第一步: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目平视,上身保持直立。 第二步:左臂经体侧上举至头顶,同时右臂用力向后伸展,此时胸部和腹部向前挺出(能够疏通后背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坚持三秒,双臂还原至体侧(脾脏功能正常,产生气血和能量,就可以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换右手,重复操作七次! 练完鲤鱼打挺功法:第一天,会感觉小肚子微热,肚子咕噜咕噜响,胸口也舒坦了,不憋闷。第二天会感觉热气在肚子里来回窜。吃完饭也不胃胀了。长期坚持对便秘、腹泻、肠梗阻、结肠炎、胃溃疡都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 医学空间-让连接有价值 四大主版块:MS.TV,医学文献,行业资讯,医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