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的古方——治疗偏头痛,覆杯而愈

 1966clz 2018-07-06

加味散偏汤

杜雨茂

[组成]川芎30g,白芍15g,白芥子6g,香附9g,白芷9g,郁李仁6g,柴胡9g,细辛3g,蔓荆子9g。

[功能]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

[主治]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

[用法]上药加入清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一剂半,分3次服下。

[方解]本方系根据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散偏汤,经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且又辛香走窜,可上通于颠顶,下达于气海,祛瘀通络,用为主药;白芷、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用为辅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用为佐药;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各药相合,疏散风寒之中兼有通络祛瘀之长,疏达气血之内又寓祛痰通窍之力。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又方中柴胡、白芍、香附兼可疏肝解郁,白芍、甘草又善缓急止痛,不但对感寒冒风而发者能疗,气郁不畅而致者亦效。即使是久治不愈、邪入窍络之顽疾,同样有痛止病愈之奇功。

[加减]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疼痛剧烈,可加羌活、延胡索;阴血亏虚,可加生地、当归;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若兼有高血压,可加怀牛膝、桑寄生;若兼有内热,可加知母、丹皮等。

按语

按语:方中川芎祛风散寒化瘀,集三任于一身,恰中病机,量(至30g)大力猛,止痛迅速为方中之君药。若取常量(9~15g)则效差矣。另外,尽管方中有白芍等养阴之品,然总嫌辛燥,故于阴虚者不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