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小署:一年中最需要补脾的时节(3组)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7-07


今日小署:一年中最需要补脾的时节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节气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节气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




小暑时节,最适于艾灸养脾


艾灸讲究时令,夏季是一年中的最佳时期。时至小暑,我们马上将进入“伏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小暑大暑,艾灸补脾”,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所谓原穴,就是这条经络上具有统摄作用的穴位,它对相对应的脏腑十分重要。太白对于我们脾系统的保健来说非常关键,按揉、艾灸或者外敷此穴,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此外,在小暑时节进行节气灸,对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心绞痛、肺气肿、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好发于冬天、阳气虚弱的疾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暑节气饮食养生要正确


1、鸭蛋补夏

俗传,立夏吃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含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2、莲子养心

养心季节是夏,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壮肠胃。



3、章鱼补血

章鱼有补血益气、治痈疽肿毒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还富含抗疲劳、抗衰老、能延长人类寿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天然牛黄酸。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4、草菇抗癌

草菇蛋白质中,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8.2%,可抑制癌细胞生长,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有辅助治疗作用,能加强肝肾的活力。


5、茄子抗老

夏季对人体的损耗大,茄子中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能够延缓人体衰老。茄子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在它的紫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替代。






小暑 | 天气炎热易烦躁失眠,这些方法助心平气和

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为小暑节气,天气炎热。人们在注意防止身体中暑的同时,更要提防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即“情绪中暑”。


此时节最好“少动多静”。一些人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劳累。天热时可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


下面请本期特邀专家赵和平主任医师为大家介绍小暑时节的调养方法。



本文受访专家


赵和平,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针刀委员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针刀委员会膝关节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知名中医、百佳医生、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40余年,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出版5部专业著作。



专家导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季,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容易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


保持心性清宁  防止“情绪中暑”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们易感觉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中医讲五脏与季节相对应,夏季为心所主,我们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过喜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此时节,人们在注意防止身体中暑的同时,更要提防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发生,即“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不少人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如果觉得自己有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患上夏季情感障碍症了。


为了预防“情绪中暑”,养生专家建议,天热时,要保证充足睡眠。当温度超过33℃时,要减少工作量或暂停工作,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体能消耗过多、有损身体新陈代谢。


情感障碍症患者要时刻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好,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去火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另外,一定要做好心理调节。在盛夏时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进行“冷处理”。


注意清热去火  清补降温排毒


在炎热的伏天,最易发生的季节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而环境通风差,使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造成的。此时外出,应调整时间,避免中午高温时外出。


有些老人在此季节中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中医讲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对此,可适当进补,以补充身体不足的中气。并且要保证睡眠的充足,并利用午睡时间,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夏季适量吃冷饮可防暑降温,但冷饮吃得太多,则有害无益。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里的停留时间,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的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比较高,如果骤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夏季瓜果对维持人体内酸碱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过量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重则会造成腹泻。


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所以心脏有问题的人活动后容易出现气短、心慌等现象,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运动不要猛烈,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冬病夏治当时 穴位贴敷防病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即“三伏天”。 中医认为,夏季的“三伏天”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之时,同气相求,人体阳气隆盛,皮肤疏松,腠理开泄,毛孔开张,气血流畅,此时在体表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等措施,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气血随着经络到达病变部位以驱散体内寒积,故为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是指寒冷季节或受凉后容易发病或加重疾病,多以患者素体阳气不足为内因,以寒邪侵入为外因。比如各种风湿疼痛、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泄泻、体虚感冒、冻疮、免疫力低下等症。冬季阴气重,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此时治疗,见效缓慢。“夏治”是指冬病在夏季治疗,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利用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的时节,在三伏天实施治疗,扶助人体阳气,祛除沉寒、补益虚损、通达经络,修复损伤可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不是一个单纯的穴位敷贴,而是一种系统治疗手段,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针灸按摩、食疗等方法,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比如针灸按摩有起温经、通络等作用的天突、膻中、肺俞、心俞、大椎等穴。






今日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宇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通常会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8日这几天,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之后,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达到最热,此节气中,全国的农作物都将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应加强田间管理。

这时江淮流域的梅雨季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将进入多雨季节。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的典籍

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上图来自软媒时间,显示2018年7月7日,小暑

蟋蟀居壁。一名蛬,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鹰始击。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小暑气候

诗云“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左河水)。

中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风俗

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吃过水面炒面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给牛改善伙食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

吃芒果、办莲花节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