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tjboyue 2018-07-07

在老子认为,“无为”是终极的和谐之道。

这里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实有似无”。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主要是指圣人、君主的无为。

老子认为,“道”为世界的本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万民之主的圣人、君主“法自然”,就是要效仿“道”而为之,即像“道”那样“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在老子看来,圣人、君主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也就是看着表面上不管,而实际上却达到无所不管的境界。如果不是“无为”,而是“有为”,统治者不是处“无”,而是占“有”,这就可能被局限而不能总揽全局。

“无为而治”,是老子对理想的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表达——圣人、君主的无为之治是实现社会自然、和谐的最好方法。

老子提倡,圣人、君主要改变传统的“治天下”“取天下”“莅天下”的观念,在社会管理上,要避免直接的强烈干预和控制,避免社会整体发展的突然变化和震荡,避免社会各部分之间和不同人之间的剧烈冲突,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发展比较自然、和谐的进程,没有发展轨迹的突然中断或转折,没有过多的斗争或战争。这种无为之治也就是实有似无的行为。

老子之后,“无为”的概念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杨朱把“无为”的原则引向贵己养生,“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把老子的“无为”改造成了重视肉体生命价值的无为。

庄子没有老子的悲天悯人的态度,他对现实已经完全失望,他也没有杨朱那种对身体发肤的珍视,因此他把“无为”发展到了无心无情的绝对化地步,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要超脱一切,什么都不必在意,直到完全超脱现实并进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把“无为”运用于技艺的创造,强调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前的凝神虚静,成为后代“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先河。

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想,但落脚点不在于社会整体的自然、和谐,而是个人的性命之情的绝对价值。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则明确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明确把“无为”与“有为”作为一对概念协调起来,把“无为”的理论引导到可操作的方向,为汉初黄老之学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理论准备。

《淮南子》在黄老之学兴盛的大气候下,接受《韩非子》等思想的影响把“无为”引向了理性的行为原则,把无为定义为“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无为”变成了从条件出发的有为,这是“无为”论的理性化的高峰,但是也与老子最初概念的“无为”有了很大不同。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实有似无”的社会管理行为,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社会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通俗来说,在底线之上,尽量少管,不该管的就不管。

“无为而治”在今天也提醒人类注重和自然、注重人类内部的和谐相处。

一般说来,人类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分的行为造成的,一类是努力不够引起的。努力不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但毕竟没有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留下的空白也可以弥补。过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仅可能更为严重,而且更难补救和恢复。因为不仅要拆除、清理、医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碌废墟和破坏,而且还要承受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巨大代价。

比如,人类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竭泽而渔之后又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弥补;比如不顾经济发展进程,造成很多基本建设的烂尾;比如,土地财政造成的高房价;等等。

因此,“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助于防止过分的社会支出,它相当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刹车机制,没有减速和制动机制的社会治理,往往会走向毁灭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