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因问答

 鉴益堂 2018-07-08

1、什么是气滞?

气滞属于实证。即气实病证。机体脏腑发生疾病,使气的流通不畅,统称气滞。主证有胸胁腹胀闷,疼痛为特点,痛则时轻时重,与情志,饮食,外感,内伤有关。如窜痛常与肺胃及肝的气滞有关。

2、火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消灼津液,迫血妄行。凡五气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容易灼阴动血,有耗气伤津的特性,故其致病有如下特点:

(1)火性炎上,其症状常以不同脏腑而异,如心火上炎,可见心烦不眠,口舌糜烂等;肝火上炎,可见头痛易怒,目赤肿痛,口苦等;胃火上炎,可见齿龈肿痛,吐血,衄血,呕吐等;如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秘等。由此可见,火邪伤人之后,多有上炎的症状表现,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气所化之火。故有“火曰炎上”之说。

(2)火属阳邪,其性急迫,容易动血。火邪动血之后,则气亢动速,气迫血妄行,血随气溢而外出,即可以发生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皮肤斑疹等。故《血证论》说:“气迫则血走。”又说:“火升则血升,火降则血降。”

(3)火邪易于伤阴动风。故火证多见高热烦渴,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阴伤的症状。若进一步发展,筋脉失其阴液的滋养,可见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这就是“化火动风”的征象。

3、热病是怎样产生的?

《景岳全书》说:“至于内生之热,则有因食而致者,有因劳倦而致者,有因酒色而致者,有因七情而致者,有因药饵而致者,有因过暖而致者,有因阴虚而致者,有因偶感而致者,有因积累而致者。。。治热之法,凡微热之气,宜凉宜和之;火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宜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

4、问曰:何谓虚实?

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5、什么是虚热?

解:虚热是阴阳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分别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的症候;虚火是真阴亏损,引起的热性病状,伤阴症状明显。现低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唇舌嫩红,或绛,脉虚数等;

6、七情是怎样致病的?

解七情致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精神情志的七种过度变化。

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失调而引发疾病。平时七情变化是有节制的,不会生病。而七情之动,与五脏关系密切。七情能使五脏生病,然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如过度变化有“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记载。”。五志过激,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影响脏腑气血正常运行,而成为致病的因素。

7、风邪的特点是什么?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病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幻无常,上下左右窜动,变化快;

③风性主动,其病多眩晕振掉,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

④风邪致病,常与其余五气结合混同出现。

8、寒邪的特点是什么?

1寒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症见机体热量不足;

2寒性收缩牵引、凝滞,拘急而痛;

3寒主清彻诸病水液澄清,痰稀小便清长;4寒邪致病,多伤形体,形体伤多肿。

9、湿邪的特点是什么?

湿邪化火:湿为长夏之气,一种重浊阴邪,阴寒则凝滞,其性重浊粘滞难移,致病一时不易去除。湿邪易伤阳气,能阻郁人体气机流畅,使气机不能正常运化。而见气滞证。湿邪常与其它邪气共同致病,若湿兼寒,为寒湿,兼风为风湿,兼热为湿热,兼暑则为暑湿。

10、湿邪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湿邪有重着、趋下、腻滞和容易阻遏e气机等特性。

(1)湿属阴邪,容易阻遏气机,进而可损伤阳气。凡湿邪侵犯内脏,则湿滞于气机而发病。

(2)湿性重浊、粘滞。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愈。发病后,常感身沉重或头重如裹,此为湿邪阻遏e,清阳失宣。

(3)湿性趋下。一因地之湿气上蒸,湿从地起,所以湿邪伤人,多起于下部,

11、什么是六淫或称六邪?

解:六淫是风寒湿暑燥火的总称。是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一般情况下,风寒湿暑燥火,称为六气,为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是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于人致病时,称为六淫或六邪。

12、“难经”五十三难说,“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解:病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

13、温病与伤寒主要不同是什么?

(1)伤寒是寒邪引起的,起病表现为:“表寒证”然后化热入里,成为里热证。

温病是温邪引起,自始至终都是热证。

(2)温病的热势变化,比伤寒迅速。

(3)伤寒多伤阳,故虚证期多为阳虚。而温病多伤阴,故虚证期多是阴虚。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出现,突破了六经辨证的要求,是热性病辨证施治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多种温病,如湿温、暑温、风温、温毒、冬温、春温、温疫、疫疹等。

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提出“异气说”。

元代朱丹溪提出:“痰湿致病说“。

清代王新任提出:“瘀血致病说“”

近代宋鹭冰主编《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病因五大类。内生因素有痰瘀阻络,为常见络病。另,环境致病,如大气污染,农药残留,及脏腑功能失调,社会心理等。

刘河间提出,

春秋战国时代提出致病六气说,即阴、阳、风、雨、晦、明。解: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阳邪:侵体表,风雨寒暑;阴邪:体内饮食居处,及阴阳喜怒(指情志变化)。为六经三先。

病邪三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2四肢九窍,壅塞不通;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张仲景提出六淫致病:寒、暑、燥、风、湿、热。

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三因治病说,1外因,六淫、七情冒之经络流入,内合脏腑;2七情动,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之内因;3不内外因。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402866422/blog/13622833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