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侠客岛小知识——寺庙祠观,这些都是神马?

 laudal 2018-07-10


 

我们经常说:去庙里烧香,可是,那个庙明明叫静安寺,玉佛寺啊,为什么要说去庙里烧香?到底它是庙还是寺?有人说,这不是叫寺庙么?那么,寺就是庙么?那么城隍庙又是什么?那么多烧香的地方,到底都该叫什么名字呢?



我们来挨个看一下,先说寺,寺字古义同嗣,本义指的是古代官署的名称,比如我们熟知的大理寺,就是古代司法的官署。那么从什么时候,寺开始有了另一种意思呢?这要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说起:东汉时期,永平七年,汉明帝,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当时,这批高僧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鸿胪寺就是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次年,汉明帝在洛阳郊外,为高僧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功绩,特地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的“寺”字,表明是一个官署。后来“寺”字就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一种泛称。顺便提一下,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后来对中国的武侠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时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也是后来反清复明的希望。顺便说一下,寺字还有一个很不好的意思,用法:寺人,专指太监。

庙,指的是供奉鬼神的地方。最早,庙专指祭祀祖先的所在,最早的用法是:宗庙,太庙。在《说文解字》中说: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字通“妙”。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后来由于中国本土信仰神话的演变,那些供奉的祖先,逐渐从家族的信仰,变成了传统民间信仰。于是,庙也变成了所有鬼神的供奉场所。比如关帝庙,土地庙,城隍庙等。这样看来,庙的用法是非常广泛的,只要供奉的是鬼神,都可以称庙,因此,把佛教或者道教的建筑称为庙,的确也无不可。

事实上,祠,和庙的意义最为接近,区别在于,庙必须供奉鬼神,而祠,则是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的统称。现在,祠多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从这点来看,祠主要供人和祖先,庙主要供鬼神,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不过由于中国神话演变过于剧烈,有些建筑真的不是很好分类,比如:杭州岳王庙,岳飞明明是人,但是现在已经超凡入圣,被尊为神,所以供奉他的地方,只能称庙而不称祠,类似的庙有很多,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分析判断了。

观,指的是道教的建筑,当然,道教建筑也有称庙的,比如嵩山中岳庙,其实就是一个道观。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同时,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观字念第四声,苏州最著名的商业中心,观前街,就是因为位于玄妙观前而得名,大家留意千万不可念作第一声奥。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庵。最早庵字,指的是圆顶草屋,庵字从广字头,寓意房屋,声从阉字,阉义为关门,所以庵字的释义为:不开放的房屋,特指尼姑修行的场所。事实上,庵也可以称为寺,比如中国最大的尼姑修行地,五台山普寿寺,就称寺而不称庵。


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如果要称呼的话,只要内有鬼神,我们皆可统称庙,如果供的是人,就要叫祠,佛教建筑称寺或庵,道教建筑称观。知道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以后出去旅游的时候,就不会茫然了,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这里叫寺,那里叫庙,又到了一个庵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