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一)|秦泰山刻石

 轻风无意 2018-07-11

点评:

泰山刻石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具有艺术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其书法动静相依,静中取动;平稳扎实,上紧下松;线条流畅,时圆时通;横平竖直,粗细均匀。字形工整匀称,修长婉转;线条圆健似铁,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称赞其书法:“拳如钗股直如筋,曲如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上说:“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也曾说过秦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北铭所从出也”。

中国书法经典欣赏(一)|秦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刻石的前世今生: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第二部分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十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

据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县志》记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以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元君祠毁于火,刻石也不见了。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恩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的残石两块,尚存十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县令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纪其进过。

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碑失盗,泰安县令封城十日,终于在城北门桥下复获此碑,后来又把它放在了岱庙院内。

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了防止刻石遭受风蚀雨腐,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

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

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他曾拜师荀卿,学成后入仕秦国。他曾任客卿、廷尉,秦统一六国后,又被委以丞相的重任,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咸阳。

李斯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还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他曾奉秦始皇之命整理了小篆。《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等即为李斯小篆的代表作。李斯的书法成就得到了历代书法家的高度赞誉。西晋书法家卫恒(?-291年)在《四体书势》中说道:“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唐张怀瑾也曾称赞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