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仅补气还能消浮肿 黄芪,补药之长

 果果w65k9gp8te 2018-07-11

黄芪作为药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原名黄耆(读音qí),“耆”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汇言》称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主治气虚之短气乏力、食少、大便不成形、中气下陷、水肿等症状。

黄芪药性甘,微温,是常用的补气药,主入脾经,可治疗脾气亏虚引起的胃部胀满、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可与大枣熬膏,去渣以蜂蜜调味服用。因其温热,所以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治疗脾气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为补中益气和升阳举陷的要药。此外,黄芪可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萎黄、神衰疲惫等症状,常与当归配伍,称当归补血汤,水煎内服用于产后或病后补益气血。除了补气,黄芪还有多种功效。

利尿消肿。黄芪因善补脾气,所以也可用于脾气虚、水湿运化失常、四肢浮肿、小便不利。黄芪可与茯苓、白术、防己等健脾利水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

补益肺气。《本草求真》记载:“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治疗肺气亏虚,短气虚喘,常与人参、蛤蚧、紫菀、款冬花等补益肺肾、止咳定喘之品同用。

益卫固表。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因此黄芪具有益卫固表之效,治疗气虚卫表不固,自汗恶风。《灵枢》中指出:“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常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玉屏风散。

补虚通滞。黄芪在治疗痹症日久、肌肉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等属气虚血滞方面效果较好,可与羌活、当归、川芎等祛风活血之品配伍。

黄芪蜜炙补气升阳,容易助火、敛邪,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热毒疮疡皆不宜用。《本草备要》记载:“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