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书法技法:“永字八法”记录的是“动作”

 青木森森 2018-07-11


  提到书法的用笔,人们总会立即想到“永字八法”(见图一)。“永字八法”的出现,当于行书、楷书在魏晋成熟以后,具体作者与年月待考。许多书法老师教楷书时,就是从“永字八法”开始的,并把它作为笔法教学的核心内容,一个点画一个点画地讲。书法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字与笔画全都教一遍,因此分析“永字八法”提炼出来的基本点画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地进行教学,这是“永字八法”创立者的主要意图。“永字八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 、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图一

图二

  看到“永字八法”中的笔法基本动作,会让人联想到古琴减字谱。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代表。其传授与书法一样,手法动作是核心。古琴减字谱(图二为《神奇秘谱·流水》部分)记录的便是动作,注明的是演奏者应在哪根弦上用怎样的手部动作,其所呈现的不像西方五线谱那样精准,却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习“永字八法”不可简单地将其看成是八个点画的形迹,应将其视为笔法的动作,或者说是“笔势”。势蕴含了动态,侧、勒、弩、趯、策、掠、啄、磔都是用笔的动作要领,而非动作的结果——具体的点画形迹。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写道:“一个横画不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有人可能会认为楷书主于静,行书、草书主于动,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篆、隶、楷书相对于行、草书,确实要显得安静一些,但就其本身而言却仍是主于动的。这点可以从商《后母戊鼎铭文》(见图三)、战国楚《王命传龙节铭文》(见图四)、西汉居延汉简《相利善剑》册(图五为局部)、唐代褚遂良楷书《倪宽赞》(图六为局部)等作品中得以证明。前人认为书法之用笔与舞剑相类。舞剑之妙在于身手之舞与动,书法之妙在于笔锋之往来、提按、转折。书法的点画变化万千,这种丰富的变化来自手上毛笔的丰富运动。笔法越丰富则点画越丰富,有什么样的笔法就有什么样的点画形态。明代徐渭说:“手之运笔是形,书之点画是影,故手有惊蛇入草之形,而后书有惊蛇入草之影;手有飞鸟出林之形,而后书有飞鸟出林之影。” 笔是手的延伸,笔的运动节奏与变化即是手腕的运动节奏与变化,也是运笔者心灵节奏的体现。不独书法如此,受书法用笔影响的绘画用笔也如此。中国画的特色是笔墨,笔墨的基础即是书法的用笔。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书法比绘画更注重通于音乐与舞蹈的节奏与韵律,笔法的丰富性也强于绘画。倘使有机会观看笔法精熟的书家作书,观其笔锋运动变化,是何等愉悦的体验!明代解缙说:“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面对如此细致的描述,可能有人会有疑惑:书法的用笔不就是中锋、侧锋、提按、快慢、转折、顿挫,怎么可能有如许多的丰富变化?其实,在书写的毛笔运动中,笔锋的提按、轻重、缓急、逆顺伴随着手腕力量、字形结构以及章法的变化,所产生的细微精致的笔势、锋形变化,何止于解缙所描述的这些?想要用语言文字把书法笔法的精微变化囊括殆尽,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不可能将所有的笔法变化一一用言词表述并一一去学,所以为了学书者方便找到基本的笔法动作,就有了“永字八法”。古人之所以选择“永”字来概括基本的笔法动作,是因为此字颇具代表性。按照空间方位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永”字的笔画正好涵盖了最基本的笔法动作。学会了这八个基本动作就可以触类旁通。这就像《周易》以八卦作为基础,用八卦的组合变化来应对自然与人事的无穷变易。但是学书者不能误认为“永字八法”即是笔法的全部,更不可将其看作是一种固化、静态的点画形迹。一些学书者认为“永字八法”只是点画形态的八个标准“零部件”,这是对其本义的误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