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现象学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7-12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K:L859—1938) 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本世纪初德国哲学 和本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马克斯*舍勒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 义和实质性价值伦理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萨特的《存在与虚 无:K1943)、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K1945)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现象学研究 著作,因而他们的哲学可以归属于广义的现象学范围。不过它们也都各另有特 色,往往被归属于“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 的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往往是老哲学 家的问题引起新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企图另辟新的解决途径;或老哲学家的方法 被新哲学家用到新的领域中去,同时又发展了这种方法。胡塞尔本人的哲学也是 不断变化的,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因此很难精确 地概栝出整个现象学的基本特征。
与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相比,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 切,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而现象学对形而上学 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題——却比较关心。分析哲学重视语言分 析和形式化的研究.而现象学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 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因此他们更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实 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一般不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问题,而 现象学家大都认为这些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的一座小城——普罗斯理兹,是犹 太血统的德国人。他1876年至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 学,间或也去听冯特的哲学讲座.接着去柏林,在弗利得利希*维尔海姆大学继 续学习;1881年去维也纳大学,以有关微积分的变分的论文在此得博士学位,在 1884至1886年间他专心倾听布伦塔诺有关心理学和哲学的讲课。在布伦塔诺
的影响下,他决心献身于哲学。他自己谈到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 心选择哲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 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并且必须以这种 精神来对待,①在布伦塔诺的建议下,他去哈勒大学。在那里他以《关于数的槪
理学的分析》的论文获取大学开课资格& 1887年至1901年任哈勒大学
讲师g 1900 —1901年他发表两卷本的巨著《逻辑研究》。基于这本书他应遨担任 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被提升为正教授。从1916年起直到1928年退休 止他在弗莱堡大学任教。
当胡塞尔在哥廷根任教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由他的学生和朋友组成的 现象学学派,与此同时在慕尼黑也形成了一个相类似的学派a 1913年他联合盖 格尔(Moritz Geiger)、普凡德尔(Alexander PfAnder)、赖纳赫(Acirtlf Reinach) 和舍勒创办《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K该刊发表过舍勒、海德格尔等人的重要哲 学著作a胡塞尔本人在该刊发表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 (1913,以下简称《观念》I,《观念》的第二、三卷在胡塞尔生前没有发表)。随着《观 念》I的发表,胡塞尔转向明显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中 的大多数人本愿接受胡塞尔的唯心论,而宁愿采取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持 的实在论立场&他们认为《逻辑研究》才是真正的现象学著作,丨逻辑研究》中所使 用的本质直觉方法是真正的现象学方法,用其所建立的“本质科学”才是真正的 现象学。胡塞尔则抱怨他们未能理解他在《观念》I中所阐述的“先验还原”方法 以及通过这种方法所达到的先验唯心主义.
胡塞尔在世时发表的著作不多。1928年经海德格尔整理发表了他的《内在 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年发表《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这一年他应 遨去巴黎作题为“先验现象学导论”的报吿(简称巴黎讲演),后者1931年以法文 发表。其德文原文以及以此为诱因写下的“笛卡尔的沉思”的遗稿在《胡塞尔全 集》第一卷(1950)中出版。1933年希特勒上台,胡塞尔因为是犹太人而被下令禁 止在德国发表任何学术著作和参加任何公开的学术活动。但他仍不顾年老体弱 和政治风险去维也纳和布拉格作哲学讲演。在这二个讲演的思想基础上他写了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K以下简称《危机》)。该书的第一、第二部分于
年在南斯拉夫出版的一本哲学杂志上发表,胡塞尔在其中又发展了一种称 之为“目的论的历史的解释方法”的新的现象学方法,并对“生活世界”的问题作 了深人的探讨。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施皮格尔伯格:《现象学运动》,1982年英文版,第72页4
a)心理主义阶段;
①在批判心理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有些类似柏拉图实在论的本质观,并 形成作为“描述的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
②先验唯心主义的现象学阶段4
第一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第三阶段 经历的时间最长,是胡塞尔不断寻求新的途径通往“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 识”的唯心主义色彩最浓厚的阶段。这一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这二部书为代
表。
胡塞尔在哲学上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D为此他寻 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建立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他的兴趣开始时集中于数学 和逻辑的基础问题,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不久后他发现这将 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于是起而批判心理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规律不能归结 为心理规律,而是一种自在地存在的规律,意识只是发现它们,而不是创造它们。 这时他倾向于桕拉图式的理念论。他那时所建立的本质直观方法主要是用于发 现自在地存在的数学和逻辑的本质t但是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毕竟是通过人的认 识发现的。在认识论问题被澄清之前,不能说数学和逻辑规律的确定性已被完全 建立。于是他的兴趣转向认识论问题现象学方法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认识论 的方法.这时他逐步走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 在先验唯心论的框架内被加以发展,一切意识的对象被认为都出于意识活动的 作用。“自在性”这个概念本身被认为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因此不存在完全自在 的逻辑和数学规律,它们归根到底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不过这时所说的意识活动 不是经验的人的心理的意识活动,而是先验主体的意识活动。“客观性”被认为等 同于“主观际性”,存在和意识在先验论的框架内被统一起来.由此可见,胡塞尔 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从经验论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这主要 表现于用心理规律说明数学规律和逻辑规律)演变成一种不明确的柏拉图式的 实在论的立场,再演变成为先验论的存在与意识的统一观。
胡塞尔死后留下大量遗稿,包括未出版的手稿、讲稿和各种有关哲学问题的 随笔和札记9从1890年至1938年他日以继夜地写下共45000页有关现象学基 本问题和用现象学的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速记稿&根据这些遗稿1950年 开始出版《胡塞尔全集》,至今已出版了 24卷。研究胡塞尔的主要机构有两个:一 个是1939年在比利时卢汶大学创建的胡塞尔文献馆,另一个是后来在德国科隆 大学建立的胡塞尔文献馆。《胡塞尔全集》就是由这两个机构联合出版的。研究 现象学的杂志主要有《现象学研究》和《胡塞尔研究》,
国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实际上只是作为研究存
在主义等学派的副产品。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人们对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 着密切关系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存在主义及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等的兴趣淡 化,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兴趣也随之减弱。那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期 维特根斯坦及其后继者的语言分析哲学、法国结构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史成为 人们注意的中心。近年来在西方哲学界对胡塞尔的兴趣有增长趋势,因为胡塞尔 的有关生活世界和历史的学说以及对认识论和心理学的深人的探讨引起人们重 视,很多人发现胡塞尔的浩繁的遗著是尚待开发的宝库.
第二节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对19世纪末所盛行起来的心理主义哲学思 潮展开了批判。后者的主要观点是把逻辑当做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规律归结为 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认为真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真 理,没有绝对真理6心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穆勒、冯特、西格瓦德 (C.Slgwart)和里普斯(T.Lipps),胡塞尔早年关心逻辑的基础问题。他在开课 资格论文《关于数的概念——心理学的分析》和《算术哲学》中拥护心理主义的观 点。他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他自己早期思想 的批判。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自然规律 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的规律,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 现实事件处于现实的时空世界,是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观念不处于现实的时空 世界,小随时间地点而变化;自然规律是从重复发生的事件之中通过归纳得出 的,而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充其量也只有盖然的真理性;逻辑规律具有必然性, 不是从归纳个别事件得出的;自然规律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现实事件,是关 于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规律;逻辑规律不用来预言在时空中发生的事件, 不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规律,而是关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的规律。胡塞尔 由此认为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是先天的原理D当先天原理和经验 概括发生冲突时,先天原理始终是胜利者,因为必然真理不会被盖然陈述所驳 倒。心理主义主张逻辑规律从属于心理规律,这就把先天原理跟经验概括混淆起 来了。心理主义企图从只具有偶然的真理性的关于心理过程的经验概括中推导 出具有必然的真理性的逻辑规律,这是十分荒唐的。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 及的内容混淆起来了。比如说,计数是一种心理活动,计数所涉及的对象,如“2+ 2 = 4”,是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心理活动是历时空的活动t是现实的活动,而
像“2十2二4”这样的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不是现实的东西,而是观念的东西。 心理活动可能会犯错误,可能有人把“2+2”误算成“3”,但是“2+2=4”是观念间 的一种必然的联系,决不会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而变动。心理主义者正是看到了思 维活动中总要涉及观念、判断和逻辑推论的式子等,因而产生了一神错觉,把心 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并由此错误地把逻辑规律归结 为心理活动规律。
胡塞尔断定心理主义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如果说逻辑是一种思维 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可以通过心理分析获得的思维的经验的规律,那由于每个人 的心理活动互有差异,他们的思维结果就会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会得 出类似古希腊普罗塔哥拉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真理就因人而异,对 于一个人来说为真的判断,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可能为假。胡塞尔认为,把“对 于”这个词用在逻辑真理上去是荒谬的,逻辑真理不是“对于”某个东西而言的, 而是必然地、普遍地真的。
应该怎样来理解逻辑规律?逻辑规律的本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仍然是悬 而未决的问题.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只是指出了心理主义的论点站不住脚。 他在《逻辑研究》中主张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律。他的这一立场被理 解为柏拉图式的实在论,他对心理主义批判的功绩被称颂为“拯救了共相的客观 性' 然而胡塞尔本人并不确信这种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的正确性,实际上他 那时处在动摇和徘洄之中.他在1&13年发表的《观念》I中最终抛弃了这种观 点,转向康德式的先验主观唯心论。尽管他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 的”,但他在先验主观唯心论的框架内对“客观”和“自在”作了重新解释a当时的 哥廷根现象学学派和慕尼黑现象学学派中的大多数人对胡塞尔的这种唯心论表示 不理解,认为胡塞尔“堕落”为主观唯心主义者,而他们自己仍然坚持实在论立场。
第三节意向性理论
上一节谈到,胡塞尔早中晚期对数(和逻辑)的存在的性质有不同看法。他早 期认为数纯粹是心理表象,存在于(经验的)人的心目中a当某人思考数时,数即 出现于其心目中t当这种思想活动停止,数就消失。但这神观点遇到上述心理主 义的种种麻烦,如个人间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为什么数学规律具有普遍的有效 性?胡塞尔中期主张数是超时空的观念,这种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念实在 论。但他没有像柏拉图一样断言数之类的理念存在于天空中某个地方&他当时 对数的存在性质问题尚无定见&他晚期仍然主张数是超时空的观念,但认为这类 观念依存于先验意识。这时他严格区分了经验意识和先验意识。
胡塞尔对数与意识的关系的看法涉及他的意㈦性理论。隨着他晚期转向先 验唯心主义,他的意向性学说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以下先讨论他在《逻 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然后讨论他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 意向性理论。
一、《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
①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人手的.他认为表达 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9表达的意 义是我们通过賦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当我们说一句 话或写下一个句子时,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当我们看一行字 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 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②对象化活动的三个环节
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向活动包括三个环节: (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 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①“表达通过意义表 示(指称)对象。”®对象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观念和想象的。把表达的意义 (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 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拿破仑。 有时则意义相同,对象不同,如张三的父亲和李四的父亲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父 亲”的意义在此相同,更重要的是,我们通常作出一个表达时,我们的意向行为是 通过意义(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当我们说张三打李四时,我们不是说张三的意 义(作为意向内容的张三)打李四的意义(作为意向内容的李四),而是说实际的 (作为对象入的)张二打实际的李四6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达借助于意义与对象相关联:
表达——意义一^对象
从意识的角度看,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
意向行为一一意向内容 ^对象
3-—切意向活动以对象化活动为基础
存在各种各样的意向活动,有的指向对象,有的并不直接指向对象。某些情
2,胡塞尔:<逻辑研究I第二#,1910年德文版,第46页#
3,同上书,第49页,
感的意识活动不是对象化的意识活动。例如,髙兴和忧愁都是情感的意识活动, 但并不直接指向对象。胡塞尔承认存在非对象化的意识活动,但他强调一切意向 活动(包括非对象化的情感的意向活动)都以对象化的意向活动为基础.没有无缘 无故的高兴和忧愁,我们总是因什么而髙兴或忧愁&例如,我因看见朋友而高兴, 因听到坏消息而忧愁,而看见朋友和听到坏消息是对象化的意识活动。意向活动 大致可以分为情感的和理智的两类,理智的意向活动是情感的意向活动的基础。
4-意义赋予和意义充实
当我们听到一个表达,例如“房子”,这声音引起我们的意识行为,在我们的 意识中可能浮现起抽象的房子的表象(单纯的房子的意义),也可能浮现起具体 的房子的表象(如平房、髙楼等)。胡塞尔认为这种差别出于意识行为不同,前者 只有意义陚予或意义意向的行为,后者除此而外还有意义充实的行为。意义充实 的行为使认识的对象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如果没有这种行为,我们通过意义意向 只能获得抽象的意识内容。意义充实的行为还可以起到判断一个表达是否存在 逻辑矛盾的作用。例如“金山”这一表达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在逻辑上并不矛 盾,可以在想象的形象中得到意义的充实5与此相反“圆形的正方形”这一表达存 在逻辑矛盾,不能获得意义的充实,尽管人们也能理解它的字面意义。
5.对象化的行为的质料和蛑质
对象化的行为(objektivierende Akte)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行为。什 么样的对象被指向,什么样的意向内容在意识中显现出来,取决于对象化行为的 质料(Materk),例如,我可以看一幢房子,也可以看一朵花,这决定了对象的不 同;我可以从某一个角度看它们,我在看它们时注意的重点可以不同,这时虽然 对象本身没有改变,但是向我们显现的有关对象的意向内容却不同。胡塞尔常用 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为例来说明。假定二者是同一三角形,当我注意其边 时,它是等边三角形,当我注意其角时,它是等角三角形。对象化行为的质料不仅 决定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决定所显现的规定性。
当对象、甚至意义(意向的内容)完全相同时,我们的对象化行为与它们相关 联的方式可以不同。我们可以作出一个直陈式判断:“这是一朵花”;也可以提问: “这是不是一朵花? ”可以怀疑,也可以希望有这样的一朵花,如此等等.对相同的 内容可以断言、提问、怀疑、希望等等,这表明在行为的质料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 性质(QualMt)可以不同。
反过来,当行为的性质相同时,行为的质料可以不同。“这是一朵花”和“这是 一棵树”都是直陈式判断,其共同的东西是行为的性质6但它们内容不同,说出了 不同的东西这种差別是由行为的质料决定的。胡塞尔认为,行为的性质和行为 的质料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它们虽有差别,但不可分离。二者合起来构成对象
化行为的本质(Wesen) a
6-单束放射式的和多束放射式的行为
胡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可以多束放射 式地指向对象。ii我们看以下两个表达:(1)苏格拉底,(2)苏格拉底喝毒酒死了。
第一个表达是一个人名,当我们听到“苏格拉底”时_我们的意向行为指向古 希腊的某一位哲学家,这犹如用手指指着一个东西一样.这时指向对象的方式是 单束的.第二个表达是一个句子(一个综合命题),当我们理解这一句子的时候, 我们的意向行为不仅指向苏格拉底,而且还指向毒酒、死等。这里有好几个表象 彼此发生关系。这时指向对象的方式是多束的和综合的。
当单束放射地指向对象时,我们有单一的意向内容;当多束放射式地、综合 地指向对象的时候,我们有几个部分相互联合起来的意向内容。_者属于行为在 质料方面的差别,它们造成了意向内容的不同方面。
7*带存在信念或不带存在信念的行为
胡塞尔区分了带存在信念的和不带存在信念的意向行为。例如有人对我说, 他的别墅在市郊。如果他不说谎,他说这句话时带有存在信念,即肯定在市郊存 在他的别墅,我理解这句话时也认为他的别墅是存在的.但假如他说:“我希望 在市郊有我的别墅”,那他就没有肯定他的别墅在市郊存在,他在说这句话时不 带有这祥的存在信念.
有时同一句子在不同的人的口里说出来,有的带有存在信念,有的不带存在 信念,如一位笃信基督教的人说上帝因为人类造巴比伦塔而惩罚人类,使人类 各民族间的语言彼此不同/’这时他肯定巴比伦塔在那个时候存在过。但对子一 位不信基督教故事的讲解者来说,他说这句话时并不肯定巴比伦塔真实存在,胡 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带不带存在的信念,属于该行为性质方面的差別。因为 当表达的意义(或意向的内容)相同时,有时可以带有存在的信念,有时可以不带 有存在的信念。
8.对对象的知觉和对”为的体驗
胡塞尔认为,对对象的认识和对意识行为的认识是两种不同认识。认识对象 的方式主要是知觉(Wahmehmung),或以知觉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听到 声音等等,看”、“听”等是知觉行为;我们也可以在对事物的知觉的基础上通过 推理认识事物间的一般性规律。对对象的认识,不论是对实在的对象还是对观念 的对象,有一个共同持点,即它们都是被意向行为指向的或针对的。但我们在认 识一个对象时,不仅意识到认识对象,而且也意识到认识行为。当我看一朵花时, 我不仅意识到一朵花,而且意识到对花的看。当我听音乐时,我不仅意识到音乐 声,而且还意识到听4这时看和听的行为虽然没有被指向,但都被体验到(er- 310


leben)或被体认到了 (gewahren)。它们为什么能被体验到或体认到呢?按照胡塞 尔,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象的同时有一种返观自照的(i^kxive)行为,借助 于它我们意识到意向行为本身。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对意识结构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返观自照的行为的 基础上。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返观自照的和描述的心理学,因为现象学 把返观自照到的意识结构描述下来。返观自照(ReHexion)也常被译为“反思”。 在这里它是指一种直观行为,而不是概念思维的行为,所以翻译为返观自照或反 省要比反思贴切。
9.感觉和感性材料
胡塞尔主张存在着纯粹感觉,即意向行为还没有参与进来时的感觉。这种纯 粹感觉虽然很稀少,但还是有的。如有时我突然看到了什么,但一刹那间还不明 白这是什么,而只有一些颜色和形状的感觉。感觉本身没有意向,但是它可以引 起有意向的认识活动。意向行为通过把意义賦予感性材料而指向对象,这也就 是说,意向行为一方而组织、整理、解释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使它们作为意向的内 容向我们呈现出来。胡塞尔说:“人们可以这样理解,同一意向的行为相对于意向 的对象而言起表象的作用(是进行知觉、想象、反映的意向),相对于属于实有行 为的感觉而言起把握、解释、统觉的作用
胡塞尔强调,我们通常感知到的不是感觉材料,而是感觉对象。譬如说,当我 看着我面前的一只红的盒子的时候,我虽然有红的感觉等,但是我所看到的并不 是我的感觉材料,而是作为对象的盒子^ “感觉材料以及那些把握和统觉它们的 行为在这里是被体验到的,但是它们不是作为对象呈现的,它们不是被看到、被 听到、被任何感官知觉到的。另一方面对象是呈现的,是被知觉到的,但它们不是 被体验到的
二、《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
1.意向内容的周围域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与《逻辑研究》 中的有很大不同。其中之一是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意向领域。意识活动是在 时间令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正如 实在的事物处于空间场,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例如我看一本书,我现 在的意向是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我过去的意向是前一个词的意义,我
①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刊4
②同上书,第3S3页,
将来的意向是后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当这些意向活动逐步在时间中完成后,我才 能理解某一句话,乃至整本书的意义。又如我观察某一物体,我现在的注意目标 是它的正面,过去注意的是它的某一侧面,将来的注意是它的另一个侧®,我还 将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等。这表明当意向行为指向某一对象或对象的某 一方面时,它还附带地指向它周围的东西。这使得在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 —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 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 来D这一意向内容的周围域或晕圈的概念在胡塞尔的有关事物的构成学说中将 起重要作用。
2.意向内容的结构
在《观念》中胡塞尔主张不仅意向活动有一个结构,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
意向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Noesis) 意向内容(Noema)。意向内容的结构
是:(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极),(b)意向内容的内核 (在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内容的晕圈(被意向 行为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未明确显示出来的东西)。
有关意向内容的晕圈前面已经讨论过&意向内容的内核相当于《逻辑研究》 中所说的意义,即我们实际所感知、所以为的意识表象。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 指被进行综合的意识行为所发现的、在一系列相关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极,由 于这个一致性的极,我们认为这一系列意向内容有一个共同的承担者&胡塞尔也 将其称为“X”,我们之所以认为认识对象实际存在,就是因为这个“X”的缘故。胡 塞尔说同样,相分隔的行为,如二个知觉或一个知觉和一个记忆,可以联合成 一个统一体。对于这样的联合我们井不陌生。借助于它我们发现一会儿表现出 这样的规定性、一会儿又表现出那样的规定性的那些初看起来分开的内核是同 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在每一个意向内容中存在着一个作为一 致性的极的、纯粹的、对象性的东西。同时我们看到,应该区分意向内容方面的两 种对象的概念:这种纯粹的一致性的极,即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和在它的怎 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那些被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不确 定的东西。”①
③意向内容不在内时间中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主张意向行为和意向内容在内时间中存在,即都是 实有的(reell)。在《观念》中他主张意向行为在内时间中存在,但意向内容不在内 时间中存在。他之改变其原初立场,是因为他把意向内容间的不变的极(意向内 容的“对象本身”)纳人意向内容。这时他区分完整(广义)的意向内容和不完整 (狭义)的意向内容。完整的意向内容等于意向内容的内核(意义)加上意向内容 间的不变的极(“X”)。不完整(狭义)的意向内容仅指意向内容的内核(意义)。在 《逻辑研究))中他主张意向行为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这对象可以是观念 的(超时空的),也可以是实在的 < 在时空中存在的父意向行为和(狭义的)意向内 容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对象的领域不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在《观念》中胡 塞尔主张完整的意向内容不是实有的,而是实在的或观念的D换句话说,实在的 东西和观念的东西是被意向行为所枸成的意向内容.
现在我们可以用图式来表示胡塞尔的这两种立场:
《逻辑研究》中的立场:
意向行为——意向内容(意义)-一-对象 内时间的(实有的) 观念的或实在的,
现象学的研究范围 不是现象学的研究范围
《观念》中的立场;
意向行为一+意向内容(“内梭”+“极”)
内时间的(实有的) 观念的或实在的
现象学的研究范围
④实在的事物是主体陆置定的
按照《观念》,实在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性环 节。不过光凭某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还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主 体际的置定。例如我们观察某一物体,看它的正面、侧面、反面等等,我们发现这 些知觉的表象是互相连贯和统一的。对此,不仅我的知觉表象具有连贯统一性, 其他人的知觉表象也是如此,只要我们还想去观察,我们还能发现这种连贯统一 性。这意味着实在的东西是一种能被任何认识主体继续进行观察、继续被感知的 可能性&由于对实在事物的观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当我们说实在事物是感 知的复合时,这样的复合必定是不完全的。但是由于这种继续进行观察和感知的 可能性的存在,人们就构成了有关实在的事物观念,或者说,就置定实在事物实 际存在6胡塞尔强调这种构成最初涉及到本质上可能的个人的意识,然后也涉 及到一个可能的集体的意识,即涉及到许许多多互相进行交流的意识的自我和 意识之流。对于这些主体来说,作为同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的事物是主体际地被 给予和被视为同一的。”①
我们可以用以下图式来表示胡塞尔的观点:
集体的意向行为——主体际的认定一-实在的对象
5,唯心主义的立场
胡塞尔在《观念》中采取了公开的唯心主义立场。他完全否定自在之物存在, 把世界的实在性看做是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置定的一个当做规则的观念。他说: “另一方面整个时空的世界,这包括作为实体的东西的人和人的自我,按照其意 义来说只是一种意向的存在D这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对于意识来说只有第二性 的、相对的存在竞义。它是意识在其经验中所置定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在原则上 只是作为在众多的可感知的和可规定的意识表象中一致性的东西。除此之外一 无所有
对于唯物主义来说,因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事物在意识中所显现的表 象具有连贯统一性,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事物才有一致的认识。对于胡塞尔说, 因为在意识中所显现的关于事物的表象具有连贯统一性,人们才认定事物是客 观存在的。尽管他仍然谈论事物的实在性和客观性,但是他把它们仅仅当做主体 际地置定的一种起规则作用的观念。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的唯心主义立场还不明显,他把实在的世界是否真 实存在的N题摆在现象学研究范围之外。在《观念》中他不再回避外部世界是否 真实存在的问题,把外部世界包括在完整的意向内容(voiles Noema)之中,即当 做意识行为的一个相关环节。
第四节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 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二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二种:本质还原方法和 先验还原方法。
“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这二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有特殊用法。本体论指先 天观念的整个系统。它包括形式的本体论和实质的本体论等。形式的本体论研 究形式的范畴和规律(如形式逻辑和纯数学的范畴和规律)。实质的本体论研究 存有的分类(从最上层的存有的区域,如自然、人、历史到最下层的事物的种属和 类型)及其范畴(如物性、空间性、因果性等在胡塞尔那里,观念(Idee)、本质 (Wesen)、本相(Eidos)基本上是一个意思。范畴(Kategorie),种属(Spezies)、类 型(Gamrng)、规律、结构等是本质的相关的概念。因此本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
①《胡塞尔令集》第卷,第106页:>
研究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科学。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 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
形而上学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髙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 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还原的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
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较为详细地探讨了 生活世界的问题。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形成的基础,生活世界的本体论 是一切其他本体论(形式的本体论和实质的本体论)的基础。生活世界的问题是 跟人的实践问题,人生的意义、S的、动机问题,以及历史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为 对此进行研究,胡塞尔发展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的解释方法'生活世界的本体 论是指有关生活世界的本质的结构和规律的科学6因此在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 论的时候,同样要应用本质还原的方法.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在此作为本质还 原的方法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达到现象学的先验的 还原的一条途径,目的论的历史的解释方法又成为先验还原方法的一种补充。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面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 学的中止判断是达到这一点的手段D在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中都要运 用中止判断,不过要求有所不同,前者只要求部分的中止判断,后者则要求普遍 的、彻底的中止判断。
从现象学的任务来看,现象学的方法只包括本质直觉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 后者与胡塞尔的特殊的先验唯心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并不被所有现象学家所 接受,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或必备条件,与本质还原 和先验还原分不开。
一、现象学的中止判断
“中止判断”(Cp〇che)这个术语源出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表示对一切给予 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胡塞尔借用来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 功用主要有两点:
①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 一种筛选作用,这样所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
②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 环论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把某些看法当做不言自喻,并用作 根据。甚至当我们想证明这种看法本身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把它作为根据例如, 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意识与其对象的关系问题。我们在企图解决这个问题的 过程中,经常会不知不觉地假定意识对象的存在,假定人和世界的存在,从而转 移了论题,使这个问题无从解决。中止判断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要
运用这种假定。尤其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
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汁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 某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的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 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4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 的使用范围当然有限度。在许多技术实践领域中不能采用。如在化学实验中,化 学反应的程序的先后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二、本质还原的方法
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 种方法。他最早在《逻辑研究》一书中谈及,在《观念》第一卷的第一章“事实与本 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本质直觉的方法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 产生的第一个结果。既然逻辑的规律不再被当做心理的、经验的规律,那它们就 不可能得自经验概括,因为通过经验既括所得的只能是经验的东西。胡塞尔不像 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 先天的规律。如何用一种非经验的、先天的方法认识这些规律呢?胡塞尔认为, 最基本的逻辑规律不可能通过推论得出,因为推论总要依据前提,而最基本的逻 辑规律是一切推论的前提。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 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这一看法的新颖之处在于:认为不仅个别的东西,而且像 逻辑规律那样本质的东西都可以被直观d也后来把直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张 一切本质的东西都可以被直观到。本质直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 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认识方法。
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不是指物理事 物,而是指“a接的绐予”或“纯粹现象”。胡塞尔在《观念》中表述了这条“一切原 则的原则每一种原初地给予的直观是认识的正当的源泉,一切在直觉中原初 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活生生的呈现中)提供给我们的东西,都应干脆地接 受为自身呈现的东西,而这仅仅是就在它自身呈现的范围内而言的
为了确保“面向事物本身”,获得直接的给予,即为了正确地贯彻这条“一切 原则的原则”,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二个步骤:中止判断;在对个别东 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
本质还原要求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因为它的研究范围是认识的对象领域 中的本质,而不研究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在存有方式上的关系问题,即何者是第 一性的,何者是派生的。后一个问题就是现象学家称之为形而t学的问题,这是
现象学的先验还原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把有关认识对象 的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里,而且需要把作为经验主体的人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 来,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无任何预先假设的论证。胡塞尔称这种中止判断为普遍 的、彻底的中止判断。而本质还原则要求把有关认识的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 内存而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
为什么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对象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呢?这是因为:
①事物向我们M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往,我们看到事 物如此这般,并没有看到事物的存在4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我们可以 设想事物并不自在地存在,而是由意识构成的。为了不作出任何预先假定,我们 需要把有关认识的对象(事物)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
②本质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之一是相对于现象(表象、假象)而言。 表示隐蔽着的实在的东西。现象学的本质的含义与此完全不同。本质就是现象, 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 个别的事物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现象学所研究的本质是 普遍的本质,即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 同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刻画这类事物是什么的特性。
③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认识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 物的经验。如果我们断定,个别事物是存在的,对本质的认识是在对个别存在的 事物的经验的基础上的一个概括的话,那么这样所得出来的本质必然不是先天 的本质^
综上所述,本质还原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现象学的中止 判断为直觉本质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 向我们直接显现的方而,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 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 我们的意识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而步骤。
正如把握经验的共相是以殊相为出发点,本质还原也以殊相为出发点。在本 质还原中把现实的或想象的个别对象当做例子,并且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进一 步产生对于把握共相所必要的多种多样的例子D例子只是作为无数可能的变项 中的一个变项被使用a在产生这些变项以后,须把这些变项当做一个整体来注 视。在这个整体中一切变项相互有关。它们在某些规定性上一致,在另一些规定 性t又有区别。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所有在这些变项中不变地保留下来的 规定性揭示出来。它们是这些变项所共同具有的必然的东西。这样的规定性之 总和就是这些变项的本质。
让我们举例说明这一步骤:如果想把握物质东西的本质,可以从一个现实的
或想象的物质东西(如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书桌)出发s我们在自由想象的变更 中任意改变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例子,可以把它改变为房子、高山、星辰等等。我们 可以在它的一切规定性方面改变它,直到我们发现它不再是物质的东西为止9我 们发现不具有广延性的东西,如观念不是物质的东西。我们把所有这些被判别为 是物质的东西的例子的变项当做一个整体来注视,我们发现在这些变项中所共 同具有的规定性是在时间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空间中具有一定的广延性。于 是这二者合起来就构成物质东西的本质。
在以上所叙述的本质直觉的方法中显然留下一些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
我们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不断改变例子的某一方面的规定性,我们不断地 问自己,这个经改变了规定性的例子是否属于另一类东西,是否已经失去了原来 的身份.这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以我们知道这一类东西的“边界”为前提D在边界 这一边的东西属于这一类东西,在边界那一边的东西不属于这一类东西。边界定 在什么地方,对于确定某一类东西的本质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本质就是边界之内 的这一类东西所共同具有的规定性。现在的问题是,边界是如何确定的?我们是 如何知道某一类东西的边界? 一种可能的答复是:本质提供了确定边界的规则, 我们根据这呰规则知道边界定在哪里3但这将导致循环论证:我们通过知道边界 来确定本质,我们又通过知道本质来确定边界&对这种反驳的反驳是:本质直觉 的程序不是一种论证的程序,而是一种“看”的程序。本质作为某一类东西的必然 的规定性之总和已经存在在那里了a看到某一类东西的“边界”等于看到某一类 东西之为某一类东西的必然的规定性,即本质的规定性。由于这样的“边界”具有 明显性,本质直觉的程序从看清这样的“边界”人手然面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类 型的东西之间的边界是不清楚的&
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 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 念悬置起来之后,就根本不可能进行本质的还原。这样,为要论证本质直觉的方 法的合理性,必须证明意识的存在是一种不同于个别东西的存在&意识的存在具 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关于这个问题,运用本质直觉的方法 是不能解决的,它是先验还原的方法的对象。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如何存在的问 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对于本质的存在的方式问题 在现象学家中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持实在论立场,包括桕拉图式的实在论立场: 本质是一种独立于认识的主体面存在的完善的观念;有的持亚里士多德式的实 在论的立场:本质是独立于认识的主体非存在于个别东西之中;也有的持唯心论 的构成论立场:本质由认识的主体构成。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柏拉图式的实 在论立场,在《观念》及其后的著作中持先验唯心论的构成论立场&本质被认为是
先验的主体的一种意向活动的相关物。因此为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 体的关系,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
三、先验还原的方法
1*什么叫先验还原
我们已经提到过,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jp存在之为存在的问 题,有关存在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定性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 识的意向的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 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 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胡塞尔认为,人们通常持一种自然心态.把世界看成各种各样被经验到和没 有被经验到的东西的总和,这些东西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客观地、自在地存在6 人本身也是这些东西之一。意识本身是一种物质东西(人的身体、特别是脑)的机 能的表现。认识是一种自然的事实,是一种进行认识的有机生物的体验。心理规 律是自然规律之一,可以用经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世界提供给我们经验,我们 根据这些经验对世界作判断。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推论,构筑理论,并 对世界作出预言。如果我们的预言被证实,我们就相信我们的理论是有效的;反 之则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修正或重新构造。胡塞尔所谓自然心态是指人们通常所 持的和大多数自然科学家所采取的客观态度9
胡塞尔认为这种心态的一个根本的缺点是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既然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看法和知识都是通过认识获得的,那么在有关认识的 可能性问题被解决之前,就不能把这些看法和知识当做不言而喻的&持自然心态 的人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把自己关于世界的这些看法当做不言而喻的 事实
胡塞尔认为与自然心态相对的是一种哲学心态,后者反省认识的可能性问 题。按照胡塞尔观点,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意识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意识的、作为自在之物的对象?
②意识如何能越出自己达到对象,何从知道由认识所描述的事物的状态与 事物本身的状态相符合,或认识与认识的对象如何能取得一致?
③认识的主体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胡塞尔认为,要解答这三个问题,不能预先假定在意识之外存在自在之物以 及意识能超越自己达到自在之物。这样的做法是把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先当做前 提肯定了。为防止这种自然心态的习以为常的做法,必须执行普遍的、彻底的中 止判断。后者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
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D如果认定认识的主体 意识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世界是认识的基地,这将导致对世界的存在的认定,并 将最终导致对世界中的一切其他东西的存在的认定,因为世界无非是一切事物 的总和,进行认识的某一个主体无非是这些事物中的一个事物。彻底的中止判断 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的自然态度还 原为一神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1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的态 度。
现在我们可以对“先验还原”一词的词面含义进行解释。在中世纪的经院哲 学中/先验的”是指超越于一切各种不同类型的存有的规定性或范畴,达到有关 作为存有的存有(存有之一般)的规定性或范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大多认为这 些范畴包括事物、存有者、真理、善、多和一.康德给予“先验”以新的含义。他认 为在研究存有者及其规定性之前必须研究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先验”不是表 示研究认识的对象_而是研究对对象的认识方式,并且这种研究必须以一种不依 赖于经验的、先天的方式进行。“先验的”不是表示超越于经验的,而是表示使经 验的认识成为可能的。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 先验现象学,因为它把研究认识的可能性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着重研究意识的对 象如何向意向的意识显现,意向的意识如何构成意识的对象。他与康德的不同之 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 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D
2.经由笛卡尔式的“怀疑途径”达到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
在研究认识论时,胡塞尔主张把关于外部世界以及经验自我的存在的信念 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避免在研究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时作出预先假定;然后以 本身清楚的、没有疑问的东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认识体系。纯粹意识是 本身清楚、没有疑问的东西。胡塞尔不对之作中止判断D为什么纯粹意识可以被 当做认识的绝对清楚的、可靠的起点呢?他认为笛卡尔的怀疑方法有助于获得这 一结论。
在胡塞尔看来,笛卡尔从“我在怀疑”推出“我在思想”以及作为“在思想的 我”的存在,为认识论找到一个可靠的开端,这是天才的发现。但他不接受笛卡尔 的心身二元论。笛卡尔从“我思”推出的“我在”虽然不是作为肉体的我的我在,但 这种怍为非物质的心灵的我与作为物质东西的肉体的我相互关联。这两种在本 体上完全不同的东西如何能够相互作用呢?这神二元论将引起很多麻烦a胡塞 尔不赞成笛卡尔通过成问题的上帝的本体论证明来“证明”上帝存在,然后借助 上帝的力董(上帝不会欺骗我们)证明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物质世界)存在的信 念。他认为在理性能够办到的事情的范围内不用请上帝来帮忙,试图从内在性出
发,完全借助于理性的力量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胡塞尔认为通过笛卡尔的怀疑途径所得出的不应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还没 有完全摆脱经验特性的“我”和“我的思”,而应是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即经 过®底的现象学的中止判断而剩余下来的纯粹的自我和纯粹的意识)。
经过笛卡尔的途径和彻底的中止判断我们达到一个纯粹意识的领域,这种 纯粹意识具有以上所说到过的意识活动(Noesis)和意识内容(NoemO的相关联 系的意向性结构。在这里,纯粹自我是怍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而存在的,意识内 容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
3.先验还原的思想脉络
胡塞尔的整个思路是:首先肯定意识活动、意向性结构、作为意识活动执行 者的自我的自明性,然后说明意识活动如何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具体地说,如 果我们在某一时刻进行思考,尔后通过反省我们可以绝对清楚地知道那时思考 的行为的存在。同样地,我们通过反省可以绝对清楚地知道先前的知觉行为、判 断行为、回忆行为、爱和恨的行为等的存在。通过反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 自我给予的,是绝对自明的;作为这些行为的执行者的自我以及这些行为都有各 自的对象这一点也是自我给予的和绝对自明的。举例来说,如果我看到远处有一 棵树,在这所有环节中,可疑的一面包括:究竟远处被我所看到的是不是一棵树, 因为我可能看错;究竟作为意识之外的、独立于意识的物质对象的树是存在的还 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所看到的只是树而不是树的存在;等等。不可疑的一面包括: 我的看的行为,我以为我看到了一棵树,我的看的行为是针对我以为我所看到的 一棵树,以及我在这里是作为看的执行者。
胡塞尔把纯粹意识领域之内的问题称为内在性的问题,把认识的对象是否 客观地存在的问题称为超越的问题,现象学的研究是在纯粹意识的领域之内进 行的。他在把超越的问题悬置起来以后才着手研究认识的活动如何构成意识对 象。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存在内在性的时间。内在性的时间是由原初地获得印象 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行为构成的。这种原初地获得印象的行为、回忆和展望的 行为是直接自明的意识的行为。在其作用下^原初地获得的印象被指向过去的回 忆和指向将来的展望的境界包围着,这三种意识行为衬托出了现在、过去和将来 的意识.三者合在一起构成内在的时间意识.
客观地在吋空中存在的物的概念也是由意识活动构成的。当我们观察这样 的物(如一张书桌)时,我们只观察到它的一面,如它的前面部分;我们只要想观 察,还可以观察到它的其他部分。如我们围绕书桌走一圈,可以观察到它的前后 左右部分。但无论如何物总是在一定的向面呈现给我们,我们现实地所看到的部
分不等于物的全体部分。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是超越于它的意识的现 实显现的。于是我们断定,物不等于感觉的复合,物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地存在 的。但胡塞尔认为这并不能真正证明物超越于意识;物超越于它的现实的给予, 但井没有超越于它的潜在的给予。自我意识到物的现实地呈现给我们的部分的 时候,同时也意识到这个物的视界,意识到去进一步观察它的可能性9这些不同 种类的意识之综合构成了“客观的”物的概念。这种所谓客观物归根到底相关于 我们的意识而存在。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 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
至此为止我们叙述了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的基本思想。它显然是站不住脚 的。连近代先验唯心主义的奠基者康德也认识到内在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只有联 系到外在的持久性的东西才能确定时间。®我们如果不首先确定客观的时间,就 很难想象能把原初的印象、回忆和展望这些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果不以外界的 东西为定向标准,单纯的反省不可能获得任何确定的成果,它好比在没有航标的 海洋中行船,永远徘徊,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另外,胡塞尔关于意识活动构成客 观的物的论证使人想起贝克莱的物即感觉的复合,不过稍许精致一些,他的这些 论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 是如何被构成的。
第五节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胡塞尔晚年很重视对生活世界的研究。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的方法被用于研 究生活世界6他研究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开辟通向生活世界之前的、更深一层 次的纯粹意识的道路,因此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也是对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的补充D
一、@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
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学,它有助于理解在生活世界 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根本任务a它事先认定:历史有 —个总的目的,历史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历史的精髄。我们是这种历史的目的的 承担者和参与执行者,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一目的a究竟什么是历史的 根本目的呢?这需要通过解释才能明确。这种解释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解释者、 被解释的作者和被解释的作品。
①参见康德J纯粹理性批判》年徳文版,第BXXXLX页起5 322


我们首先来考察解释者。胡塞尔认为首先要明确解释者的责任.由于历史 的目的论的解释以解释历史的目的为任务,所以解释者承担着要为全人类负责 的使命/人所进行的哲学研究和这种研究对整个人类生存的影响决不只有私有 的或有限的文化目标的意义&因此当我们进行哲学研究时,我们是人类的执政 官,①胡塞尔认为,只有那些受过伟大哲学传统的熏陶、坚信普遍知识的可能 性、愿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才真正有资格进行这项解释工作^
由于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表而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与其暗藏的目的往往不一 致,所以解释者必须“既抱有高度的怀疑精神,又不事先持否认态度'解释者批 判地回顾一切哲学学说,并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现历 史的真正的目的,
涉及到被解释的作者和作品,按照胡塞尔的思路,大致有以下问题可以提 出:
①什么是被解释的作者所面临的形势?
②这一形势如何促动这位作者?
③什么是作者的原初的动机?
④什么是作品在作者本人那里的原意?
⑤以后是否和如何发生意义的转移和掩盖?
⑥什么是作品的历史的意义?
一切哲学家都生活于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他们不可避免地处于 一定形势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当时活跃的哲学思潮,科学技术的发展水 平,人们的需求和实践的兴趣等构成这种形势。哲学思想不是非历史的发现,哲 学的陈述要历史地、作为处于一定的情景中的东西去理解。哲学的意识一方面是 在一定的形势下澈发起来的、历史地被规定的,并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意识, 另一方面是进行规定和起促成作用的意识。一种思想激发另一种思想,这种过程 永无止境,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是受了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动机的促动 才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于利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却不问它们最初是如何被澈发 起来的。人们关心使用理论和技术所得到的实际结果,不关心这些理论和技术是 如何从意识的造就活动中产生出来的6自然科学的原初意义很容易被掩盖起来, 或发生转移 > 胡塞尔认为这种意义的掩盖和转移是产生近代"物理主义的客观主 义”的原因,追问它们的原初的意义和动机是通向他所主张的、与物理主义的客 观主义相对峙的先验主观主义的道路,
由于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以解释整个人类历史的目的(在胡塞尔那里等同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h《胡塞尔全集》第六卷,1976年徳文版,第15页6
于哲学的根本理念)为己任,所以解释的对象不局限于个别的哲学家和哲学作 品,而是整个哲学史&但是解释者不可能把哲学史上的每一个哲学家和每一篇哲 学著作都回顾一遍,而必须选择例子。选择的主要标准是看被选者是否是某一时 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念。
在对整个哲学史作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时,胡塞尔认为需要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一开始就作为哲学被寻求的东西?
②什么是在以后继续作为哲学被寻求的东西?
③什么是将永远作为哲学被寻求的东西?
胡塞尔认为_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没有一条笔直的道路可走,目的论的历史 的解释必然是一种“循环'对哲学的开端的前理解或相对的理解,是对哲学发展 的理解的可能性的条件。这种对意义的前理解和理解的循环关系不应跟形式逻 辑意义上的循环论证混淆起来。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循环论证是在同一系统的同 一层次上循环。释义学的循环不是在同一系统的同一层次上的循环,释义学循环 的结果是加深理解。通过释义学的循环,我们从理解的低层次进人到髙层次,从 表面的历史的事实深人到它的内在的意义和目的中去。用胡塞尔的话来说我 们将打破外部的哲学史的历史事实的硬壳,提问、展示和检验它们的内在意义和 深藏的目的论&这一探索的历程将逐步地显示出彻底重新改变观点的可能性,这 开始时不引人注目,但步步深人,最终指明新的向面(Dimenskmen)/’®
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是以跟历史对话的方式进行的,不去提问,问题不会自 己跑出来,不进行研究,研究的领域不会自己展示出来;不进行彻底的理解和领 会,就不会发现历史事实之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深藏的目的。胡塞尔强调,在进行 这种对话的时候,必须注意说话方式,要避免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采用素 朴的生活世界的说话方式&因为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掩盖了科学起源于生 活世界这一事实,使用生活世界的素朴的说话方式有助于从科学的观念化的世 界回归到活生生的直接经验的世界中去。“通过一种髙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 正确地向着生活的素朴性回归,是惟一可能的一条克服那种处于传统的客观哲 学的所谓‘科学的特性’之中的哲学的素朴性道路,©
二、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
搁开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很难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a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的出发点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的“H个世界”的理
4.4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59页。
5.同上书,第60页,
论:科学和哲肀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5 他企图首先把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还原为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即指出科学 和哲学的理念是生活世界中的理炝的和技术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然后再把实践 活动的生活世界还原为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即指出生活世界是纯粹自 我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严格地说,胡塞尔反对“三个世界”的理论,因为还原的结 果表明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只是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件生活世界的“理念的衣服”。纯粹自我和纯粹意 识是作为超越于生活世界而存在的,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这包括时间、空间、 互相区别的不同的自我、灵魂和物体等等)是由纯粹自我通过它的意识活动构成 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胡塞尔是如何运用目的论的历史的解释方法来解释生活世 界的。
胡塞尔认为,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 界^人们在其中已经有关于世界的看法,即已经有前科学和前哲学的关于世界的 观念和相应的说话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后,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也 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换了一套对生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 替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同时,提髙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预言生活 世界中的事件变化的能力。
现在我们着重分析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是如何从生活世界中产生出来的。 近代科学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声音、气味、温度、光线等等是由分子、 原子、电子的振动造成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看不见的东西的运动服从一定的规 律,这些规律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我们借助这些公式可以预言看得到的现象。物 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种哲学思潮&按照这种思潮,原 子等看不见的东西是自在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则是这些自在的东西作用于我们 的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用科学的说话方式,而用前科学的素朴的说话方式来描述世界 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有红、绿、黄等等色彩,有冷热,香臭等气昧,有髙低等音调6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这些感性性质可以分为二大类:普遍的感性性质(指形状 等),特殊的感性性质(指颜色等)D特殊的感性性质分别与特殊的感觉器官相关 联,如颜色与眼睛相关联、气味与鼻子作关联。普遍的感性性质则不与某一特殊 的感觉器官相关联。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经验、情感、需要、动机联系在一起。从某 种意义上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之总和,科学的世界是 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东西之总和.
胡塞尔企图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世界还原为作为实
践活动之总和的生活世界,他认为这种解释本身构成先验还原的一条途径。他 根据释义学的原则进行解释,它大致包括以下这些问题和解答。
I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
古希腊时代的一些科学在近代复兴起来,特别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在近代受 到高度重视。某些实践(如测量)的技艺在近代有了长足进步。自文艺复兴起,人 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具有大胆设想和归纳的精神,勇于到处进行概括,并且这样 的大胆的假设很快就会找到接受它们的听众,这些主客观的条件构成近代科学 家和哲学家所面临的形势。
①什么是近代科学家建立近代科学的原初动机
近代在复兴古希腊的某些科学时,一些新的观念被激发起来。主要表现为企 图使经验世界彻底理念化。科学家们最初对空间中的形状进行理念化,然后建立 一种彻底的普遍的形式化的数学,对物理世界进行数学化,最后对整个世界、对 一切种类的存有者进行理念化。
②近代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否和如何发生了意义的转移和掩盖
一个以理念的存有为底层基础的数学化了的世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渐渐地取代了日常的生活世界6这种取代在伽利略时代就开始了,并被随后 的自然科学家所延续。
日常生活世界是“惟一真实的”世界&人们所发明的物理学的技术并不改变 这个世界。自然科学家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公式上,认为一旦建立起这样的公 式,按照它们对自然现象作出的预言得到证实,那么这些公式就得到证实,而在 这样的理想模铟中所运用到的观念的对象就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胡塞尔认为, 正如在真实的空间中不存在理念化了的几何的点、线、面一样,在物理的世界中 也不真实地存在作为理想模型组成部分的原子、电子等理念化了的存有的对象。 如果说它们存在,那是相对于进行造就活动的主体而言,是被主体所枸成的.胡 塞尔说在几何的和自然科学的数学化中,在可能的经验的开放的无限性中.我 们为生活世界……量体裁一件理念的衣服,即所谓的客观的科学真理的衣服, ……正是这件理念的衣服使得我们把只是一种方法的东西当做真正的存有,而 这种方法本来是为了在无限进步的过程中,用科学的预言来改进原初在生活世 界实际地被经验到的和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惟一可能的粗略的预言的目的而被 设计出来的,①简言之,自然科学所创造出来的理念化的衣服掩盖了自然科学 的本来意义。
①i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51-52页。 326
4*客观的、自在的真理的本来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有着决定性意义。他认为在近代哲学史 上,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一种与先验的主观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先验现象学是 先验主观主义的最髙、最完善的发展形式。按照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存在是不 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的、自在的真理;按照先验的主观主义,这些所谓的自在 的真理是由主体构成的,客观性在于主观际性,客观性的意义是由主观际性决定 的。在《危机》中胡塞尔以几何学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际性的关系为例,说明哪里 建立起土观际性,哪里就获得客观性。
5*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意义何在
胡塞尔一方面肯定自然科学造福于人类。人们的生活依赖于预言,而近代自 然科学极大地改进了前科学时代的“粗糙的”预言,提髙了预言的精确性。人类的 生活需要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 今天人类生活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认为自然科学产 生副作用,即造成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流行。这种副作用是在自然科学本身的 活动范围之外的哲学方面的副作用&在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影响下,人们只看到 客体的一面,看不到主体的一面,主观和客观分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被忽视.追 求普遍的知识(既包括客体又包括主体)的哲学的理念被抛弃。胡塞尔还认为,物 理主义的客观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变种都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以逻辑和数学真 理为一方和以自然科学真理为另一方的关系问题.前者被认为是先天的真理,后 者被认为是经验的真理或事实的真理。既然世界被设想为是一个前后一贯的数 学系统,能在前后一贯的自然数学中得到实际的描述,为什么会出现先天的真理 与经验的真理的差别呢?对此的一种解释是,我们对时空形式等拥有一种“生而 固有的能力”,凭着它,我们能在一切实际的经验之前,确切地认识作为数学的理 念存有的真正自在的存有。胡塞尔认为,这种解释将导致心理主义的悖论。
由于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激发产生近代哲学史上一 股与之相反的思潮;先验主观主义。胡塞尔肯定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建立“我思 故我在”的命题的历史意义。这确立了我的思(意识括动)和思的我(意识活动的 执行者)的绝对自明性,找到了认识有效性的最终源泉.但是他批评笛卡尔的主 观主义立场不彻底,批评他的心物二元论^贝克莱和休谟从经验主义方面发展了 笛卡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康德的先验哲学袢充了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主 义的经验主义之不足,指出了主体的理性的造就活动(主体的先验的范畴)在认 识中的作用u胡塞尔认为这些主观主义的学说是对近代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的 冲击。它们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必然陷人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胡塞尔认为断定客 观的东西是由主观的意识活动构成并没有错,错误在于把这种进行构成的意识 活动当做人的心理活动,这将导致心理主义,导致悖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人 的心理活动构成整个世界,作为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构成 具有绝对的真理性的逻辑和数学的规律t胡塞尔认为,只有把进行这种构成的自 我和意识活动设想为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即超越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和意 识,才能避免这种悖论。胡塞尔认为他的现象学的中止判断能使任何一个进行哲 学反思的人发现这种先验的自我和先验的意识,先验的现象学的新贡献是发现 了一种避免以前主观主义陷人悖论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方面的历史意 义,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它的“否定之否定”的意义a
三、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与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关系
在上一节中,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目的论的历史的解释方法与先验还原的关 系问题.胡塞尔在前期强调通过笛卡尔的道路完成先验还原.通过普遍怀疑建 立“我思’’的自明性,以此作为哲学思考的“阿基米德点”,再配以普遍的中止判 断,得出绝对无疑的世界的本原应为先验的自我、先验的意识活动以及先验的意 识活动的对象。他后来发现这一过渡太快了,似乎是跳跃式的。通过这条道路人 们达到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但并不理解为什么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为什么必然被先验的主观主义所取代。通过运用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对生活 世界(其中包括对“起源于生活世界的科学和哲学的历史)的解释,人们理解这二 点,所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先验还原方法的补充.
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也是对本质还原方法的补充。胡塞尔晚年实际上区 分了四种本质在描述自然科学的领域内涉及的本质,即所谓相形本质 (morphologische Wesen)或类型(Typen),它们是描述的自然科学家通过经验 的比较和概括获得的& (2)在精确科学的领域内所涉及的本质,即所谓本相的精 确本质(eidetisch-exakte Wesen),这需通过理念化的方法获得。后者的要点是确 立语义、逻辑和操作的主观际性。(3)在意识领域内所涉及的本质,即所谓本相的 描述本质(eidetischHieskriptive Wesen),这需通过现象学的本质直觉的方法获 得&我们在本质的还原一节中所谈到的是这种本质和认识这种本质的方法&
④历史的本质,包括人的本质,生活世界的本质,哲学的本质等等。其特点是与 动机、目的相关联,而动机、目的又往往隐藏在事实背后,通过历史的发展才显示 出来。要认识这种本质,必须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所以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 法又是对本质还原的方法的补充说明。
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对当代释义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的释义 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不少哲学家认为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比现象学的本 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意义更加重大。
328
第六节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关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有比较清楚的一面,即它是存在主 义的思想渊源之一。我们在这里只想指出不甚清楚的一面,即胡塞尔在晚年曾激 烈地批判的存在主义&
胡塞尔在《危机》一书中没有直接提到存在主义这个名称,但其中显然包含 了对存在主义的间接批判。国外某些现象学者甚至认为,对存在主义的批判构成 《危机》的主旨,《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的答 复。①在胡塞尔的遗稿中发现一篇胡塞尔为准备发表《危机》的第三部分A写的 前言。其中谈到,人们习惯于按照舍勒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和评论来理解和看待他 的现象学,但这造成一种可怕的误解。通过认真地阅读他这本新写成的先验现象 学的导论可以清除这种误解,并认识到为什么他的先验现象学是一条正确地达 到哲学真理的道路,
胡塞尔在《危机》中用“反理性主义”、“怀疑论”、“经验的人类学类型”这些词 来间接批评存在主义&他冲破了经典现象学讨论纯粹意识问题的局限,第一次讨 论人的存在,人的危机,进人到了存在主义所关心的课题。
胡塞尔认为,实证主义导致欧洲人性的危机,而存在主义由于背弃理性主义 从另一方面加深了这种危机6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概念,认为理性 方法只适用于自然界,对人生的根本问题漠不关心,在原则上排斥了我们时代中 人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回答的问题:整个人生有X意义,但是实证 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性主义,不过是一种狭隘的局限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的理 性主义存在主义确实关心人生的意义问题,但是它却用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方法 来研究人生的意义。它之反对实证主义,是用非理性主义来反对理性主义;而胡 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实证主义是用一种完全的理性主义来反对残缺不全的理性主 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探讨人的恐惧、忧虑、死亡等非理性的问题,企图通过 分析这些问题来启明人生的意义,从面为了解存在本身的意义找到一条途径,胡 塞尔认为,人的情感问题纵然可以作为哲学讨论的对象,但不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任务,后者在于理性地认识包括人生和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这一点是哲学从古
①参见吕倍(HcrmamiLufcbeM胡塞尔和欧洲的危机》,载于《历史中的意识S,1972年德文版,第 63页起。
奚参见胡塞尔d危机胡塞尔全集》第六卷,徳文版,第439页起。
希腊哲学降生之日起就为自己提出的根本任务□只要哲学存在一天,这个根本任 务就应延续一天。实证主义丢掉了这个任务的一半,而存在主义则整个地丢掉了 这个任务,因为他们丢掉了理性的研究方法.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不能 跟任何其他东西相比,哲学就是哲学'①胡塞尔早就察觉到了海德格尔存在哲 学的反科学性。他在《危机》中特別强调哲学是理性的、普遍的科学s作为理性的、 普通的科学的哲学,在古希腊表现在可靠的知识和流行的意见的斗争中&文艺复 兴时代的哲学家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真正的、普遍的方法,可以用来构造出 在形而上学中到达顶点的系统哲学,哲学的千年王国在18世纪表现在令人钦佩 的启蒙哲学中。18世纪以后,作为普遍的、科学的哲学的理念虽然一度受挫,但 在康德的先验主观主义中,特别在胡塞尔本人的先验现象学中,人们可以看到其 重振的新的曙光。胡塞尔认为,普遍地、理性地认识世界是哲学永远不可丢弃的 任务。他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建立一种与近代精确科学相称的作为严格的科学 的哲学。 t
海德格尔认为,既然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只能起到掩盖存有的作用,那么 为要获得对存有的领悟,必须经过一番拆构(Destniktion),即排除障碍,使存有 的真理自己显现自己a为要领悟存有,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所有通向存有的道 路,都是迂回曲折的小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确定的道路.为了领悟存有,需要顿 悟,需要诗一般的想象。
对于海德格尔的这种拆构和排斥理性思维的态度,胡塞尔十分反感。他终生 的努力是发现一种完善的方法,建立一个理性的1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的现象学 方法,包括本质直觉和先验还原,都是为了用理性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的本原和 结构。胡塞尔从来没有想到过理性不能认识存在,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存在是 统一的a理性给予一切被认做为“存在的东西'即一切事物、价值和目的以最终 的意义&
胡塞尔的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和海德格尔的对此在的分析,也表现出他们对 科学和理性的不同态度。从表面上看f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的生活、主 体活动和存在的分析。实质上二者大相径庭,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结构是 忧虑&人是一个在世界中生存的,时时忧虑着的生物。人操心地与它的周围世界 打交道,烦心地与他的同人打交道,只有死亡才能呼唤起人对自己的真正存有的 可能性的注意&科学在海德格尔对人生存在的分析中没有地位,甚至是有害的. 由于科学被海德格尔看成是只关心物的性能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学,科学使人只
①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况》.《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德文版,第〗页起# 330
看到存在中的物,而看不到存在本身。而在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分析中,生活世 界与科学密切相关,科学是在前科学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科学 属于欧洲生活世界的一种特殊成就。科学作为一种理论的实践本身是生活世界 的一种表现=牛活世界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科学的动 机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的理论归根到底立足于生活世界中 的直接的观察。现代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出一种忽视科学本身以及人的存 在的意义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发现意义是由主 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被授予的,从而克服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达到先验的主 观主义。
当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歧的焦点在于海德格尔不接受胡塞尔先验还原。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学说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二者被认为是超越于世 界但构成世界的自我和意识。但胡塞尔对此的说明仍过于简咯,仿佛只要通过加 几个括号(中止判断)就可以从经验自我和经验意识过渡到先验自我和先验意 识6这简直像“变戏法'明眼人心里清楚,胡塞尔全部苦心努力是为了摆脱从笛 卡尔.经贝克莱、休谟到康德的主规唯心主义所必然遇到的心理主义困境。近代 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从传统的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要么陷人 心理主义的悖论,要么引出胡塞尔的不可思议的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海德格尔 一反传统,他的哲学不以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他选择“忧”、“惧”等意识 现象为分析的出发点,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途径。但胡塞尔立即发现,这种哲学 将趋于非理性主义。
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是否成立的问题,我们几乎不需再加以什么评论, 因为他自己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一种作为严格的科学 的哲学,然而这一愿望毕竟没有实现,所留下的是一大堆问題。胡塞尔认识到自 己是一个永远的哲学的“探索者”和“初学者'他所走过封探索道路和所发现的 问題值得我们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