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7-13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按语(分型和鉴别)
正文:上课。

   昨天讲了关于中风的两个条文,我是按照原文的本义,给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后来我跟大家一起复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的认识,就是后世,关于中风的病因,各个朝代是怎么从正虚风中,直到认识到现在的这个病因,比方说,象以张锡纯为代表的考虑到是气血上冲,直接犯脑,就是病位上认识到在脑了。
   还有就是象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他认为病因是气虚血瘀,用了益气活血
的方药,临床治疗有效。

   现在我想结合原文,再进一步说一下,关于中风的分型问题,邪在于络,肌肤不仁,直到是麻木不仁,那么麻木不仁的这个现象,也叫做“小中风”或者是叫中风先兆,这个需要注意临床鉴别。

第一、最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的麻木。
​   这都是患动脉硬化的患者,现在说中、老
年人,不完全是在老年人、老年病上,现在大有年龄提前的问题。
   特点就是,一侧上肢或者下肢,就是我们讲的“但臂不遂”或者指尖、肢端
、舌尖的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
   象我在《绪言》里,还给大家讲过一个恶性肿瘤的病例,他首先出现的不是
麻木,而是“即重不胜”,这就是先前可能是数小时,或者是几天,数天之内,他有一个先兆的表现。
​   动脉硬化病,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它会发展成“即重
不胜”,从麻木不仁到“即重不胜”,甚至直接“中脏腑”了,这是第一,最常见的。

第二、麻木不仁。
​   我觉得,中毒或者营养缺乏,也会出现肢体的麻木。
   这个比方说,中毒,包括乌头(乌头碱)、附子若中毒的话,也会出现唇舌
的麻,或者是肢体、肢端的麻木,如果说有点瞑眩,如果不重的话,那是药物得效的表现,眩冥反映。
   但是,这种麻木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那可真就是得用解毒的办法
了,我说这个,就是药源性的致病因素。

   营养缺乏、营养不良,我看现在也挺多,有的小孩,特别是女孩子,为了减肥保持体型美,吃的少,逐渐逐渐就形成月经周期紊乱,甚至闭经,有的闭经长达半年、一年以上,在她而言,不觉得是因为少吃饭这么着,我认为,体型应该是健美,主食可以适当减少,但是营养一定要均衡,如果营养缺乏的话,她也会出现肢体远端的麻木不仁,这和我们讲的中风先兆是两回事,这是应该注意鉴别的,而且是临床常见的。

第三、就是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
   这个是除了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觉障碍以外,还有原发病的特有症状。

   比方,急性、多发性的神经根炎,这种由麻木感的病人,他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我们学校就有一位年轻的医生,参加医疗队到俄罗斯去,在哪儿他就是因为病毒性感染,可是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另外,治疗上也是费用很高,治疗稍微延迟了一下,结果就搞得不仅是麻木了,而且下肢行动几乎就是残废了。
   当时看到病情控制不了的话,提前回国,现在他就是中、西医综合治疗,他
长的确实很好,美男子,但现在行走的步态,和原来大不一样了,所以,这个一定要引起重视,感染引起的麻木,就是感染性神经根炎。

第四、还有一类,就是压迫性麻木。
   这我亲身体会过,1984年的时候,我突然地,怎么站也起不来了,后来第一感
觉,就是脚趾头,就是从臀部,就是坐骨神经所循行的部位,咱们,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一直到脚趾头,麻的就象过电一样,这可真是风驰电掣一样地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当时拍片子,根本看不出来腰椎间盘有什么变化,从骨头上找病因找不出来,骨科的老专家告诉我,说:“你这是退行性病变,劳伤还是外? ”
我说:“肯定是劳伤啦”。最严重发作的时候,就干脆不能翻身,也不能动
了,就得是按照中医的牵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我这个病现在已经10多年了,我就是保守治疗,我非常相信我们中医,对于骨节间病,治疗办法非常好,和我相同前后得病的一些人,有的人做手术了,结果手术后,他也离不开腰围子(护腰)。
   我认为这个病,在护理上一定要减少弯腰,应该坐硬板凳,躺硬床,这些都得注意,就是护理要跟上,这个病是神经受压迫来的,所以,脊柱的骨质增生性的麻木,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问题,都是,包括刚才讲的“风湿四病”,它以疼痛为主症,有的影响到神经,他也会出现兼哟麻木的,这是压迫性的麻木。

第五、再有,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
   上次讲百合病的那种异常感觉,这个中、青年人比较多发,这种麻木,它是
部位不固定,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啥事也没有,要说犯病,他形容起来比谁都重,你要让他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却没有变化。
​   比方我刚才说,早
期,即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他得有白细胞升高,它得伴有发热的症状,你若查类风湿因子,它得有标志。
   而这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型的,你什么也查不出来。他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现
,但是部位不确定,这就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所表现的麻木。
   刚才我说,颈椎压迫,大概最常见的是颈椎病,颈椎病现在也挺常见的,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强,或者总是伏案工作,使颈椎病更常见。
   从“肌肤不仁”来说,需要鉴别诊断的就提示这么些,也是咱们中医门诊里面,最常见的问题。

   还有我想说的就是“中经络”。
   中风的“中经络”这部分,就是象腔隙性脑梗塞这种病人,大概找中医的不
少,“腔梗”。这个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象非得是猝然昏倒,他这未经昏仆,有的时候可能好好的,就是逐渐、逐渐地,病情进展到自己感觉不正常的时候,再去做CT,才看出是个“腔梗”,有的是多发性的,有的就是一点点,初起,比较轻微的。
   所以,中经络,我讲的是属于“即重不胜”的,或者是运动有点障碍的这种
情况,属于“不遂”的这一类,这个基本病因,就是持续性的高血压、高血脂,微动脉的粥样硬化,还有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它必须具备糖尿病的病史。

   昨天在复习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上,我们提到了关于“内伤积损”的问题,“内伤积损”我觉得要按照我们这次将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脏腑经络辩证。

   首先说,为什么发病的年龄提前?咱们从《素问.上古天真论》能看出来,男子“五八肾气衰”,所以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三十几岁、三十八、九岁,就有动脉硬化,有的出现中风,这就是肾气衰是根本。
   若是老年人,就是肾元不足,元气不足了,作为肾,先虚以后,对肝的功能影响就是水不涵木,因此高血压、高血脂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得考虑,是源于肝阳、肝火,轻者是肝火上炎,重者就是肝阳上亢,所以,这个水不涵木,是木少滋荣这个情况,对肝木的影响,所以表现为咱们经常看到的症状,治法上,就得是滋水涵木,或者是清肝平木这样的一些治法。
   作为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心,所以这个病位上,若是西医他就盯着
心电图了,就去治心,他为什么没有咱们这个整体观,或者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考虑,使疗效更好呢。

​   我觉的这个“腔梗”的问题,就是最能结合我们
前面讲的理论,再结合咱们对“中经络”的分析,我现在说,从肾影响到肝木了,肝旺证尤其常见,由肝木有影响到心了,是肝火的偏旺。
​​   或者说,
再有一类,就是心气大伤,有的时候,有的老年病人,表现为气阴两伤,冠心病、糖尿病,为什么气阴两虚型多见呢,我觉的和咱们的病机认识有关。
​ 
 还有一个,就是心气大伤以后,作为心主血脉的,这个“发动机”、“司令部”这块出问题了,对脾、对宗气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什么叫宗气?
   这又是基础的知识,是以肺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积于胸中,胸为气海嘛,
气到了胸中了,还必须得和脾胃生化的精微物质、精微之气聚于胸中,然后脾气散精,上升于到肺,肺才能够敷布,所以,宗气在胸,为气海,直接影响到脾,这个“宗气”实际上联系到脾土。
   说脾土宗气不足,所以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就是说,心气大伤以
后,或者是气因两伤而发病人,他肯定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
​   讲《中医基础》的时候了解到肾通于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
府。现在说,如果宗气不能上升于脑,脑脉失养,所以,气血而血涩,或者气血而血瘀,清空失调,或者是是清空失润,这就是说,为什么崇尚益气活血法,以补阳五汤味典型的例子。这个是对于“腔梗”可以说是一个有效的基础方剂。

​   我觉得,这个疾病的全
过程,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好和我们昨天所复习的中风的病因联系起来了,从整体出发来看待,而不是一段一段的,也不是从某一个历代医家,你说,我说,不知所云,谁说的对拿不准,我觉得按照张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看到人体内部的环境里面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我觉得,用来解释“腔梗”的主要病机,很有道理,给大家参考。

   再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痰和瘀和谁搏结的问题,作为“腔梗”,就是风、痰、瘀为标。刚才说的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正虚问题,标实,标实到那儿,是风和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从鳖甲煎丸给我的启发,开始重视痰、瘀,是我讲《水气病》篇的时候,讲“血不利在为水”这个水血互患的立论,我再回想鳖甲煎丸提到的,它之所以形成癥瘕痞块,是因为疟邪和痰、瘀互结。

   现在讲中风的发病,为什么在治疗上,都想到了痰、瘀了,实际上原理即是张仲景的“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也就是痰、瘀相关了,痰、瘀相关的理论。
​   在1981年,有一位叫董汉良的人,在《中医杂志》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
论的看法,那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当时我的先生,正好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就定为“痰阻、血瘀在中风发病与治疗中的地位”。论这个的时候,当时有些老专家提出疑问,脑出血还要活血化瘀吗?。
   现在看来,真就是痰浊、血瘀在中风发病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整个过程不管
是发病,还是治疗的过程中,的确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我溯本求源,我觉的张仲景在理论上,这是一大贡献。在整个疑难杂症里面,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特别是对“本虚标实”的这样的病情的认识。
​   本虚后出现什么呢?本虚它要
产生病理性产物的,病理性产物,它又是一个致病因素,所以,它会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相应的症状,你要根据证候,再来辩证施治,有其证用其方,这是不一样的。
   就“腔梗”来说,风、痰、瘀为标的问题,这就是在肝、肾、心,阴阳失调
的基础上,比方说,情志不调了,这些病人往往,不管他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肯定他是有生活事件的严重刺激,情志不调,郁而化火,所以急性发病,首先表现的就是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的话。
   昨天讲的,肝阳化风,如果出现神识的障碍,意识障碍,首先是“即不识人
”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有的就是几小时的,或者是还得几天,才能醒过来,这都不一样,现在的急救,比方西医的急诊,接诊的时候,病人有时候出现昏迷,他若真是脑栓塞,马上就用进口溶栓的药,所以有的时候这样的病人到不了咱们中医这就诊。
​   咱们就是看什么呢?“腔梗”以后的恢复期的治疗,或者
后遗症在治疗,我说这个是不是咱们的实事求是的说,所以,语言蹇塞,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这个阶段,有的时候,也是因为五志化火,特别是饮食失宜,他也不好好吃饭了,所以饮食失宜,伤及脾运,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

   还有就是怎么炼液成痰的,刚才说的是瘀血、阻塞。那么痰是怎么形成的呢?也是火炼津液,火炼津液就成痰,风痰阻络,上蒙清窍。我现在要问,昨天我在讲原义时,我只是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属于痰浊蒙蔽清窍,我说可以蒙蔽清窍,因为《中医内科学》里面讲,痰蒙清窍,神失清灵。
   如果说,“入于腑”,咱们中医基础理论里有六腑,六腑落在哪一腑上,才
能痰蒙清窍,这我昨天没有讲,算在咱们今天[按语]发挥的这部分,也就是从引申意义来说,应该是胃腑,胃腑,属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之腑。
   再一个,从经络辩证上,这个胃经的循行部位和心非常接近,所以到第九篇
的时候,咱们要讲《胸痹心痛病》,它们怎么就会出现合病呢? 有的时候心胃同病,就是因为它们的经络循行部位很接近,胃脉上通于心,所以风火上迫,气血逆乱,它就要扰及神明,就是我说的神失清灵,或者说痰蒙清窍,造成意识障碍。

   关于“舌即难言,口吐涎”,强调了“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是心脾欲绝,实际上,“诸阴脉皆连舌本”你说肾脉连不连于舌,所以,脏气绝,它就不达于舌下,就出现了“舌即难言,口吐涎”。

   现在本科的教学就按照我们所讲的这四个方面,我拿“腔梗”的情况来给大家说,这个病情实际上有三种情况:

一、是实证,是属于阳化内风,蒸液成痰,痰盛,实证。

二、当病情迁延日久以后,那么它毕竟要伤阴了,就由实证转为虚证了,所以都叫西医的“腔梗”,到咱们这儿来说,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按照中风的机理,你再进行脏腑经络辩证具体分析,然后按照八纲辩证,分清虚实。

三、就是阴虚内动,虚火上炎,这个痰也好,或者说气不化津也好,也可以因虚而致实,就是“虚中夹实”的情况。

   确实在辨病的时候要仔细,问诊也要仔细,尽管有的家属说“中医给我把把脉,你给我看看,给我说说”。告诉他,诊病时要四诊合参,为了你的病人负责,为了我开的方药疗效好,希望合作。

   再一个,在用药上,特别是用补阳还五汤,对于高血压的病人要注意黄芪的用量,原方是四两黄芪为主药,象我们北方,一钱若是5克,4两就是200克,那两是很大的,作为“腔梗”,病程也是很长的,尤其老年病人,你也不能急于求成,所以,黄芪的用量要稳妥,尤其是对 高血压的病人,每次用黄芪的时候,要试试血压的情况,决定黄芪的用量,从20克开始往上加至30克 ,如果真是气虚,特别是脾运不健的情况,见眩晕等症,那你可以用到1两,也不要暂时用2两,这病情本来就是一个慢功夫,急功近利的事对谁都不好,黄芪的用量最好取适中,最常用量是20克 - 30克,25克也行,过量就阳亢,对黄芪你得考虑,它也有升的作用,特别是生黄芪。

   我还曾经看过一个病人,因为那位女同志,她看的病和内科没有关系,她看
的是妇科病,我是为了帮助她使炎症吸收,我给她用黄芪了,没有试血压,结果她才吃了一付药,她就找我们门诊来了,说,这个方我吃了以后头晕的不敢动。一试血压,真是血压升到了180mmHg,所以,从那以后,我对黄芪的运用,特别注意量血压,你要注意一下,因为个体差异,如果别人用这个量,肯定促进炎症吸收,没有问题,但她这就吃一付药,就头晕不敢起来,她到社区量血压升到了180mmHg,她来找我了,她平常不知道自己高血压。
   所以,我从那以后用黄芪就特别注意,你若是取它补脾的作用,一定是用炙
黄芪,你若想走表,你是利水,还是为了微发其汗,用生黄芪。比如,固表止汗,玉屏风散,那不是用生黄芪,配白术、防风。用黄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压问题。

   益气活血,这是补阳还五汤的一个中心的意思,益气活血,那叫活血药,也可以适当的加一点,象党参、太子参,以推动宗气的运行。

   对于肝阳上亢为主的病人,平肝和滋阴并用,这就防止它出现麻烦,用平肝和滋阴的药使它“阴平阳秘”,比方,咱们常用的天麻、钩藤、僵蚕、罗布麻,这些药,都属于甘、平之性,实际我愿意用,象杜仲、寄生等药,这本来是补肝肾的药,结果它本身就有降压的作用,象丹参这味药,但味药水煎液,20克到25克,实验研究证明,水煎液本身就有降压作用。
   但是胃有寒的人,丹参要慎用,胃有寒的话,他对丹参特别敏感,因为丹参
偏凉,你要活血的时候用丹参,少用或者你用温药给它佐一下,大辛、大寒之品要少用,免伤阳气,防止加重病情,因为气虚血涩。

   再一个滋阴药的话,要使其滋而不腻的话,你就得用一点防止腻膈的药,滋阴的药,象枸杞子、天冬、麦冬、首乌、黄精,你就得配合一点防止气滞的药,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最好,生山楂本身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消导,生山楂,现在我看“活血药”里,象我说我们自己制的“脑得生”系列的药物,用生山楂,都是一两的比例,在方子里面,量是偏大的。

   昨天我还提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问题,大家可能感觉,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怎么能是中风的那一类呢?
   这个原因主要是颅内的血管破裂,它有自发性的,有外伤性的两种情况,自
发性的,有的时候是血管瘤,是生来俱有的,自己不知道,再么就是血管畸形,所以,它也是偶发的,但是,在偶发的当时,肯定是剧烈头痛,甚至于颅内压增高,伴有呕吐,接着就昏迷,什么也不知道了。所以,突然昏仆的这一类,马上也是能够出现,半身不遂,或者但臂不遂,那就得看血管破裂的程度,再一个,就是部位很重要,所以,咱们所说的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和部位有关系。
   原来我们一讲,中风的重症、较重症、轻症,怎么区别呢,就说猝然昏倒,
得经过救治醒过来的这就是重症,若死过去,那就更重了,这是重症;说较重症,是未经昏仆,即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这是较重症;轻症,就是讲的“喎僻不遂”,仅仅出现在颜面,或者是单肢的不遂,这就是轻症,这种分析,还是从现象的分析。
   咱们如果结合《西医学》的话,你就明白了,和脑子出血的病位相关,总的来说,中风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是短短的两条原文,但是临床的指导意义,包括在治法上的启发,很重要。
​ 
 要不怎么叫作经典著作叫经典条文,或者是经典句子呢,让你背下来,到了临证的时候不慌,说“经典课”太难学,但是你要是理解基础上记忆,你在临床上就会不慌,心里有数,或者,反复看这样的病,你自己就能找出规律可循,因为张仲景交给你的就是证治规律,辩证施治的规律。

​     鉴别诊断

   到现在为止我所讲的,因为马上要进入第六篇,要讲“血痹”有是涉及到肢体的感觉,或者是运动出现障碍的问题。

   比方说,外湿,属于风湿性关节炎的这一类,它在病位上,强调在肌肉、关
节,病因,按照《内经》所说的,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它就是留着与肌肉、关节间的,在症状上,它可以是但臂不遂,也可以是肌肉风湿,也可以是骨节的风湿,因此它是疼痛明显, 我昨天给“痹证”的概括,叫做“手指掌握如常,举臂则痛楚不已”,或者说痛楚转甚。
   这就是痹证,或者说外湿,从病位、病因、症状来分析,病情比较轻,尽管
病程比较缠绵,或者病人当季节变化的时候发作,病人也觉得很痛苦,但是与中风病和历节病比较,为轻。

   若是历节病,刚才说病位是在筋骨,特别强调肝肾先虚,气血虚弱,实证,还有胃有蕴热。也是风、寒、湿邪侵袭的病因。病位,一定是在筋骨,也涉及到肌肉和关节,因为它损害的部位特别是在关节及周围的组织,象韧带、肌肉,最终要肌肉萎缩的,所以,历节病,在病情上较重。在病因上,我已经说过了,内、外因。病机上,一定得是风、寒、湿邪,搏结于筋骨、关节,邪气久恋,就是这个邪气它不去,所以我说,它是发作期、缓解期交替,这么反复发作,气血肝肾更虚,更容易招致风、寒、湿邪的侵袭,所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会令筋骨、关节、肌肉均失其所养,所以它这个病,不管是病变的部位,包括内、外邪气的搏结程度,以及它的病变造成的关节肿大变形“独足肿大,身体羸瘦”,疼痛剧烈,或者是多关节的侵害,这些都说到了,特别是不可屈伸,僵直,不用,也是废用,所以致残。

   中风的病位,就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浅、深区别,就是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其病变部位从轻浅到深入的。当时认识就是正虚风中、正虚邪中,这个“风邪”,不应该单理解成是外部的风邪,应该把它当作外因的总称,所有的诱发因素,统称为“外邪”或者“风邪”,这个病病情较重,主症就不说了

   我再想说一下,因为刚才我讲强制性脊柱炎的时候,提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疟病的治疗上可以说现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讲,今天做一个补充。

   中医界最先治疟疾的,是从哪里发现的方呢?当然《神农本草经》里面,最先提出“常山截疟”,我们学《金匮》的时候,就用常山苗了,就是出的蜀漆散,还是这个截疟作用,再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说过了,它是治疗急症的一本小书,它那里面提到了“青蒿治疟”,在这个青蒿的研究过程中,提取了青蒿素,所以咱们临床上,青蒿素、青蒿甲素,在制剂上都已经很先进了,现在,特别在南疆边境线上的战争期间,曾经用我们的中药制剂治疗疟疾,获得大效,对照要就是奎宁,中药的疗效胜于奎宁,从那儿以后,广州中医药大学,面对的是东南亚各国,哪儿的疟病,比我们这儿较多发,其中有一位教授,他到西双版纳连续蹲了二十几年,就专门研究治疟病的药,第一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在中医界里,就是这位对疟病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

   他的贡献在于,研究疟病并发脑病,从中药方剂上摸索,最后做成制剂,现在已经发展到,做成象青霉素那样的粉针剂,点滴式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宁肯在自己身上试验,他的助手们都不忍心让他在自己身上试验,本来这个病就肆虐于人,暴虐,症状很痛苦的,他一定要在自身实验,因此,在中医界里,是第一位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人,这是咱们值得骄傲的一个方面。

   他的成功,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经方里面蕴藏这很多还没有挖掘出来的宝藏,所以,《伤寒论》就从注家来说,它的文章做的比咱们《金匮》多出一倍还多,《金匮》大有研究的潜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