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 连载2

 梦之雪 2018-07-15

(接连载1)

案例1 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主题:人与社会——责任、权利及规章制度

单元标题:“Other Houses, Other Rules”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涉及的话题是责任和权利以及规章制度,并通过以下四个语篇呈现主要内容:高中学生对规矩的态度、各自家庭的家规、年龄与责任和权利、社团的意义与章程。语篇类型有问卷调查、家规讨论、学校社团章程,以及有关学生责任和权利的议论文。

整个单元按照“说”“听”“读”“写”四大板块编排。每个板块都以一种语言技能活动为主,兼顾对其他技能的培养,关注语言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协调发展。教材的语言材料涉及的具体语言知识有:(1)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观点的方法;(2)责任和权利(相关情态动词)的表达;(3)规章制度的文体和语言特点。单元话题可以引发学生对规章制度、责任和权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

①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②结合各自家庭情况,组织家规讨论,整理各自家庭的家规,并说明增减家规内容的理由;

③正确认识高中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并正确使用情态动词进行清楚的表述;

④与人合作,共同组织一个社团,拟订社团的章程。

课时计划:

第1课时(完成第一个语篇):学生能够

一完成问卷调查,分享对“规矩”的认识和态度;

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一正确认识“规矩”的重要性,形成对“规矩”的正确态度。

第2课时(完成第二个语篇):学生能够

一听懂一个普通家庭的家规介绍,并归纳要点;

一与自己家庭的家规作对比,整理并完善自己家庭的家规;

一正确使用有关话题词语,介绍自己家庭的家规。

第3课时(完成第三个语篇):学生能够

一正确认识每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责任和权利;

一正确使用有关情态动词,表达自己在家庭、学校、团队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应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

一对照高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进行自我反思。

第4课时(完成第四个语篇):学生能够

一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意义,评价学校已有的各种社团的章程;

一设计并组织一个社团,以书面形式说明社团成立的理由、社团的章程和成员的责任与权利。

案例说明:

本单元目标都是直接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完成的,同时与表达责任、权利、说理等语言功能密切联系。这些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可达成、可操作和可检测的特点,完成这些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对学生构建社会规则意识、锻炼逻辑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开展合作学习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基于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①中“从正反两方面陈述观点”,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目标②中“整理家规”体现优秀文化认同,“说明理由”亦关注思维品质培养,“结合……组织讨论”立足学习能力提升;目标③中“正确认识高中学生的责任和权利”促进文化意识形成,突出知行合一;目标④中“与人合作、组织社团、拟订章程”助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发展。

3.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核心的内容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子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建议教师首先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的深层涵义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即How的问题。Why和How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答案,对语篇深层意义和文体结构的解读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与语篇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对语篇的研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关注语篇的选材出处和发表时间,分析作者或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或表述风格,以及特定时期的语言特点和时代印记等。

总之,研读语篇可以帮助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依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同时利用作者视角、写作背景和时间等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有关语篇分析的案例见下文。

案例2 语篇研读:以“A Trip on The True North”一文为例(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What]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是一篇游记,介绍了两姐妹乘火车从温哥华自西向东横跨加拿大到大西洋沿岸的旅行。文章按照旅行的时间顺序和自西向东的方位顺序,依次介绍了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和地区,如:温哥华(Vancouver)、落基山脉(the Rocky Mountains)、卡尔加里(Calgary)、桑德贝(Thunder Bay)、五大湖(the Great Lakes)、多伦多(Toronto)等,并以每个地点为依托,通过两姐妹的所见和感悟,以及同行人Danny Lin的讲述,介绍了加章大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如: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农业种植、气候特点、体育活动、特有动物、城乡差异、淡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文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加拿大自然和人文信息,以及旅行者的内心感受。

[Why]从中国学生的视角以游记的形式介绍加拿大概况。

[How]该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其明线是按照时间、路线、见闻、感受的线索展开,通过两姐妹亲历加拿大的旅行见闻及朋友介绍,呈现了这次旅行;暗线则是对加拿大的主要地理概况(城市、人口、自然资源等)、著名景点、气候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加拿大的地理、经济、文化、农业、体育、人口、交通等方面的主要概况:

该文以时间顺序展开,细节信息比较分散,只有通过分层整合时间、路线、见面和感受等相关信息,才能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整合加拿大国家概况,构建有关加拿大国家概况的结构化知识,为比较中加两国概况,在新语境中迁移所学内容,实现创新表达创造条件。

图3展示学生分层梳理整合后的两姐妹加拿大之旅的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和旅途心境。图4展示学生需要重组和提炼的有关加拿大国家概况的结构化知识。


案例说明:

通过文本研读,教师不仅对文中两位中国学生加拿大之旅的基本信息和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还对文本的深层意义——加拿大概况和加拿大文化——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分析了文体类型、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结构化知识,为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由此看出,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住文本的主题,梳理出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建构对加拿大国家概况的整体认知,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介绍加拿大国家概况和文化特征,为比较中加文化和地理概况奠定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基础。

4.实熟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本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

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具体而言,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即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力求直接、简洁、有效;(2)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3)教师要善于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语篇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和反思,鼓励学生围绕有争议的话题有理有据地被达个人的情感与观点;(4)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考虑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人物关系和交际目的等,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确保交际得体有效;(5)教师要根据所学主题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经验等,选择和组织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

以下是针对一篇阅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其他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参见附录4中的完整教学案例。

案例3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语境:人与自我——做人与做事

语篇类型:新闻报道“A Material world”(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语篇研读:该文讲述的是当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期盼成为有钱人的时候,一位大学教授Charles Gray却将自己的百万家产捐献给慈善机构,自己过起了简朴的生活。这改变了他原本富有却不快乐的生活,同时使他获得了对生活和金钱的感悟。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引起人们对金钱与幸福关系的思考:富有并不一定幸福。自给自足、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该文是一篇人物报道,有标题、导语、正文、引语等,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语言简明准确。作者以多数人的金钱观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今昔生活对比,沿着主人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这两条主线,探讨了人们的金钱观与幸福观。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把语篇的事实性信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对主人公幸福观的探讨有机整合在一起,由此梳理出本文的信息结构图和结构化知识图(见图5、图6)。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完本篇新闻报道后,应该能够:

(1)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变化梳理和概括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基于所读内容和主要语言分析论证主人公不愿做百万富翁的原因;

   (3)预测想象主人公将钱全部捐出之后会遇到的问题;

   (4)对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行为作出自己的评价;

   (5)联系个人生活,谈论自己对金钱和人生的态度以及对慈善活动的看法。

主要学习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

第一步,围绕主题创设情境,铺垫语言。

教师创设情填。提出问题:关注新闻题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I don't。学生推测并讨论“I是谁?”“为什么?”“多数人会怎么想?”思考:如果自己处于相同情境会如何对待?阐述理由,从而在语境中激活与millionaire相关的词汇。

第二步,概括、梳理、整合信息。

①学生根据新闻标题预测内容,并通过快速浏览,获取该报道的主要内容。

②学生细读课文,找到主人公物质和精神生活变化的相关信息,梳理并整合细节信息,使之结构化(见图5和图6),通过对细节信息的梳理,熟悉并学习一些固定搭配和本课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2)应用实践类活动

第三步,实践与内化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

学生依据所梳理和提炼的结构化知识,运用所学习的固定搭配或语言表达方式,采用两人问答或对话的形式,描述并阐释主人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与相关信息。

第四步,基于主题与内容进行分析与预测,表达个人观点。

①学生根据主人公生活及态度的变化,分析其不愿做百万高翁的原因,初步讨论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②学生预测主人公把钱全部捐出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③学生创编人物访谈类节目,从主人公及其亲人、朋友、被捐助人等的角度,深度解读主人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等。

(3)迁移创新类活动

第五步,分析评价语篇的意义与形式。

①学生讨论写这篇报道的作者(记者)的观点,分析并讨论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一般不轻易表露作者观点等)。

②学生对主人公的金钱观和裸捐行为作出自己的评价。

第六步,在新的语境中开展想象与创造,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①设置情境:你和同学们在共同策划一个你们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你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面临多种选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每组选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最具创意的决策。

②将自己小组的决策与语篇中主人公的金钱观进行比较,体验生活中的决策背后的价值观。

③报道中作者对主人公的做法予以肯定,但是否所有人都会支持

他的选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人可能对这一选择的态度,并再次联

系自我进行思考,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全班交流,提升对这一

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案例说明:

本案例展示的是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设计。遵循这一活动观,教师需要整合课程的六要素,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将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内涵理解、语言技能发展和学习策略运用融合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语言与思维活动

中。为此,教师在语篇研读的基础上,围绕“富有与幸福”这个主题,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活动:首先,学生置身于“富有与幸福”这一主题的语境中,思考自己会如何面对类似的问题;然后,学生依托语篇,梳理并整合事实性信息,发现主人公从富有变为贫穷,但情感从不快乐变为快乐的事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结构化知识,为进一步讨论主题意义奠定了语言、文化和认知基础;接着,学生尝试使用和内化所学的语言和信息,分析和欣赏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最后是迁移和创新类活动,学生结合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情境,通过多元和批判性思维,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课,对金钱和幸福的关系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知。

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或顺序,教师应基于对语篇的解读和对学情的把握,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活动以不同的顺序串联或组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新闻大意之后,让学生直接讨论对所读内容的看法,探讨记者观点等,之后再对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和意义推断。教师也可以在获取语篇整体信息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分角色去完成阅读任务,例如,有的负责总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有的负责对主人公提问,有的负责预测主人公裸捐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有的负责推断主人公不愿意做百万富翁的原因等。然后由学生创编访谈类节目,深度剖析和解读这一事件。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活动,教学都应体现出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在每类活动中有机融入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应用、思维品质发展和文化意识培养,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主题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5.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等会学习创造条件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自我选择、评判和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教育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重要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就其目标而言,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觉、持续的行为能力;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者与人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对过程和概念的探究与发现方式,是学生获得结构化知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而学生能否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是衡量他们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支持和激励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是否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了个体的责任感,是否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否通过合理分工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是否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时,要注意所选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基础相符,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结构化知识是否形成或得到发展,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以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丰富经验、发展技能、提高能力、养成健康人格,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子指导,例如,课前合理布置自学活动,课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后布置适量的拓展性作业。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英语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用习惯,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尝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包办代替。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也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生对话、启发学生自我反思等途径梳理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适时加以引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策略,互帮互学。

最后,教师还要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自己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提炼有效的评价标准或原则,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标准和原则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语言能力现状和发展进程,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学习者。以下是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

参考案例。

案例4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旅游与文化

语篇类型:旅游日志“A Trip on The True North”(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获取、梳理、描述有关加拿大之旅的事实性信息(旅行路线、风景特征、气候特点、旅行者感受);

(2)归纳、总结、报告有关加拿大的概况和特点,形成对加拿大的结构化知识(地理、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

(3)比较、描述和阐释加拿大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旅游路线、人文景观等相同点与不同点;

(4)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讨论、个人思考,分享对加拿大的总体认知和感受,举例说明并解释为什么。尝试为加拿大朋友设计一条中国旅行路线,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

学生学习活动:

(1)创设语境,熟悉主题,铺垫语言。教师展示自己(也可以是朋友)在加拿大旅游时的照片,用课文中的新词汇描述自己或朋友在加拿大旅行时的照片,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和理解新词汇。

(2)回答问题,激活已知。学生基于常识,分享已知(如加拿大的国旗图案是怎样的?邻国有哪些?国宝是什么?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什么?)。

(3)主动思考,明确动机。聆听加拿大国歌,学生思考歌词中“The True North'的含义。接着,学生以提问方式交流他们期望了解有关加拿大的哪些信息。

(4)提取信息,内化语言。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概括信息,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旅行路线图,梳理细节信息;基于旅行路线图,学生通过描述两姐妹旅行中的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内化语言,进而提炼概念,形成概念图,获得结构化知识,学会学习。

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概括主旨并梳理主要事实性信息。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提取课文中事实性信息的情况。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分组绘制出课文中主人公的加拿大旅游行程路线图,标记出旅游中所经过的各个地点。

学生第三遍阅读课文,分组在所绘制的旅行路线图上标记出各个地点的关键信息(如温哥华是加拿大最暖和的城市)并汇报。之后,教师与学生在黑板上共同完成本次旅游的信息图。

学生第四遍阅读课文,分组完成关于加拿大概况的结构化知识图,重组文中提及的关于加拿大的信息,如人口数量、气候特点、地理概貌、特有动物、农业辨作、文化特点、交通工具、自然资源等。

(5)根据已知,推理判断。学生讨论并交流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旅行路线。

(6)表达感受,比较异间。学生分组活动,分享个人对加拿大的总体感受,并基于结构化知识图比较中国与加拿大的异同。

(7)互动交流,迁移创新。学生分组,一人以刚从加本大旅行归来的角色,向朋友们介绍旅行信息和个人感受,随后小组成员合作为加拿大旅行者设计一条体现中国文化和地理概祝的旅行路线。

案例说明: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有机融合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信息整合、意义探究和交流表达。具体特点包括:(1)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活动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绘制路线图,比较中、加两国的异同等),在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内化文本信息,深入理解文本含义;(2)教师为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深入理解语篇内涵,建构概念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信息进行思维和表达;(3)学生基于已知,在比较加拿大和中国异同的过程中延展学习,体会文化差异;(4)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在和谐平等的小组活动环境中,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和使用机会,促进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和进步,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和利用网络提供的实时、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深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教师应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同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引导学生开展主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利用各种媒介开展移动学习和教学;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电子词典等工具开展学习;使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个性化学习平台;利用新媒体语篇开展主题阅读,扩大阅读量;通过网上专题讨论区开展写作教学;开展基于网络的同伴互评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兴趣,自主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地完成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网络学习任务时,自己应先浏览相关网站,确保网站信息的安全、健康、可用,并引导学生注意网络资源使用的安全性。

师资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效推动和改进英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替代师生课堂上真实而鲜活的人际互动、观点碰撞、情感交流的语言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融合的目的性、恰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活动设计请见案例5。

案例5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信息技术与记忆

语篇类型:论说文“Is Your Memory Online”(课文原文见附录4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该校地处县城。学生来自高二年级,学习努力,但英语的听、说能力不强,阅读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围,写作能力相对滞后。平时接触网络不多,但能熟练操作常见社交软件。

教学目标:

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完成一项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网络是否影响记忆”的看法,并写出调查报告;

(2)通过对文本的深度学习,掌握论说文的行文特点,理解心理学家Sparrow的观点;

(3)学习Sparrow的研究方法,完成一项实验,验证Sparrow的观点;

(4)完成一个题为“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Our Memory”的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1)通过社交软件,搭建网络社交平台,建立师生移动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加强学生间的真实互动;

(2)教师通过网页,搭建学生学习平台,提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活动的参考标准和语篇学习的指导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学习平台,组建活动组群,并与主平台链接,便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使用网络问卷设计工具,完成问卷调查和有关数据统计,用于评价。

学习活动:

(1)课前活动

①学生小组活动。借助网络问卷设计工具,设计问卷(汉语)。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网站自动统计,了解人们对“网络是否影响记忆”的看法,据此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类语),上传到各组平台,便于教师调控、评价学生学习活动和学生进行交互评价。教师在互动学习平台上提供“调查报告的参考要点(评价标准)”。

②学生自主学习。在互动学习平台上阅读“Is Your Memory Online?”一文,先按照快速阅读的提示,整体阅读,抓住文章主题和段落大意,再进行细节阅读,掌握文章的细节。教师使用网络问卷设计工具,设计两个评价工具,链接在互动学习平台上:a. 选择正确的词完成句子;b. 修改读书笔记的信息错误。

(2)课中活动

①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your memory?

教师借助网络问卷设计工具,设计一份问卷。学生通过社交软件,进入问卷界面并作答。整个活动在两分钟内完成。55%学生认为:The Internet makes our memory weak。

②What do people think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memory?

各组代表根据课前所做的社会调查,借助演示文稿,作简短的调查报告。数据统计如下: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Group 4

Group 5

Number of people interviewed

107

132

163

181

130

Weak(%)

67.29

53.8

32.5

48.1

54.6

Strong(%)

32.71

46.2

67.5

51.9

45.4

③What do experts think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memory?

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梳理作者的思维轨迹。教师提供导读框架(斜体部分是学生完成的):

Conclusion

We are not becoming people with poor memories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net. It is changing what we remember and how.



Reasons

Experiment 1

People typed 40 unimportant facts into a computer.

Result 1

Group 2 remembered the information better.

Experiment 2

People were given some facts to remember and also told where to find the facts on the computer.

Result 2

They remembered he lo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better than the name of the facts.

学生通过这一层面的阅读,学习论证观点的方法,明白论证是由理据和结论构成的。

④What do you think of Sparrows conclusion?

学生小组活动。参考Sparrow的实验,设计一个小实验。第一小组通过网络视频,与远在柏林的一位老师做了一个小实验;第一小组也通过网络视频,与在另一城市的一位老师做了一个记忆测试。其他小组,利用现场条件,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与观摩教师做了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证明Sparrow的观点。

⑤Final report: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Our Memory'

学生小组活动。完成报告,上传到小组平台,供学生间互评。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参考要点:

a. What did we think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our memory?(复述本课开始阶段问卷调查的结果)

b. What do most people think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our memory according to our questionnaire?(复述各小组问卷调查的结果)

c. What do Sparrow and other experts think of it in the article?(总结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d. What kind of experiment did we do?(呈现小组实验)

e. What result did we get?(总结小组实验结果)

f. What conclusion do we make?(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

(3)课后活动

①学生各自修改本小组的报告;

②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 What kinds of information do you think are good to let the Internet 'remember” for you? What kinds of information do you need to remember?

b. Do you think that you remember the location of information better than the actual information? Why or why not?

案例说明:

这节课所运用的设备技术和网络软件有:电脑、智能手机、投影、网络平台、社交软件、网络问卷涉及工具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了学生移动学习共同体和学习活动互动平台,扩大了课堂空间和学习资源,也整合了课外的学习时间,最终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成的大容量学习活动,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个性化学习得到保障。每个学生在互动学习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阅读时间、速度和次数。(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或独立或分组完成了本节课的三项活动:问卷调查、批判性阅读和实验。(3)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这节课促进了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一是阅读活动层层深入,从整体阅读到细节阅读、再到批判性阅读:二是思维活动步步展开,本人观点一他人观点一专家现点一实验求证一自已发现。另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和网络问卷设计工具,教师可以获得各种数据,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7. 处通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有意识地监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开展评价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说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应给出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使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根据标准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见案例6)。

在评价活动中,师生应同为实施评价的主体,评价除了可采用自评和互评外,教师的提问和反馈也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监控和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语篇的深层次意义,是否能对作者的观点和语篇意义给出自己有理有据的观点,是否表现出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活动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即时反馈或延后反馈。反馈要关注师生、生生有意义的互动,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不宜过早给出对与错或好与差的评论,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的机会。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委婉地指出其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提供帮助(见案例7)。阶段性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终结性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价段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和方向。

案例6  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的写作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叙事性写作

活动内容:描述自己的一次经历

写作要求:

(1)Tell where and when it happened.

(2)Describe the event clearly and logically, using the past tense.

(3)Tell why the experience is worth sharing.

案例说明:

教师事先明确三点写作要求作为评价标准,既有利于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还为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对作文开展自评和互评创造条件,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互评中给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案例7  体现教师启发式评价的课堂实录片段

T: What kind of models are they?

Ss: Fashion model.

T: Right. Is Millie also a fashion model?

Ss: Yes, of course.

T: What other job does Millie do?

Ss(沉默)

S1(举手):Shes a host.

T: Good. But a host is a boy. Is Millie a girl or a boy?

S2(举手): I know. Millie is a hostess.

T: Vary Good. Millie is a hostess. How do you know the word“hostess”?

S2: Because I know 'actor' and 'actress”.

T: Wonderful. This is a very good observation and an excellent way of learning! Let’s

案例说明:

此例中的教师评价自然地融入课堂师生的对话中,不仅评价适时、话语恰当,还体现了启发式评价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提出启发式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S1既回答了问题,又在教师的启发下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策路,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达到了以评促学的目的。

8. 不断提高自身古业化水平,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教师要深刻领会本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始终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自身专业素养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为实施好本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化素养。本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如良好的英语语感、系统的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语用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听、说、读、看、写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教师应能用英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阅读专业文献,参加教学研讨与交流,并能件随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提升个人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能力,努力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2)积累学科教学知识,立足教学实效。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目标、深入研读教材,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客观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师要深刻理解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意义,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有针对性和内在关联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木,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解决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加强实践与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料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特别是通过合作开展行动研究,有目的地实施教学改进,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教与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实践,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4)建设教学团队,形成教研机制,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学科教研组要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教师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专业发展机制,以开放进取的心态投入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英语教师。

教学建议部分的完整案例请见附录4。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英语教学,完善课程设计,监控学业质量。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重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为依据,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体现学业质量的指标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适时检测。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多途径收集信息的过程,也包括针对教学实践的各类反馈信息。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辅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结果应能全面反映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达到的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学功能,对英语教学形成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以此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应能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突出核心素养在学业评价中的主导地位,着重评价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应保持评价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应根据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形成教、学、评统一的有机评价体系。评价的目标设定和实施手段须与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保持高度一致,重点关注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维度的整体表现与协同发展,实现课程评价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一致性,评价结果与后继决策的统一性。

评价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达到相应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质量水平,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评价目标可以通过各类学习活动加以体现,可以是微观的或宏观的,可以是单一的或综合的,也可以是即时性的或历时性的。通常情况下,高中英语学业评价包括日常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表现、学习活动各要素的达成程度和效果、语言综合运用中所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等目标范畴。在评价实践中,评价指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核心素养并结合活动的六要素加以设定,通常用描述性语言加以呈现。

此外,教师在实际评价中,要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作出全面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评价的接受者转变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Great Scientists单元时,教师带领学生对John Snow这篇课文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见附录4第一部分案例1)。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一自己在本堂课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启发者?引领者?角色定位是否合适?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机会?

一分组讨论的方式效果如何?是否有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为什么?

一学生对本课重点词汇以及涉及科学研究方法步骤的句式的掌握情况如何?

一在梳理要点时给予了学生哪些方法上的引导?

一是否关注了所有学生的表现?哪些学生需要鼓励?

一学习活动中是否注意了学生高阶认知发展,例如评价和创新等?

一是否有普遍性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反馈?

一学生是否能发现中外科学家精神品质的共同特点或不同之处?他们能否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就异同之处进行提炼归纳?

一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是否全面?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选用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证据支撑、得出结论等环节是否还有疏漏?

一学生对这种方法能否学以致用?如针对某种社会问题设计出完整的调查方案并给出解决办法。

一本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效果如何?

一下一环节应重点突出什么?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需要调整?

以上评价思路和视角可供教师参考。评价需涉及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并重点关注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或二者结合,评价对象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评价可采用综合或单一视角。课堂评价可随时随地开展,并视课堂教学的进展程度和学生表现等情况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互动、问答环节、经验积累、随堂测验等渠道获得信息反馈,并适时有效地评价课堂教学的进程和学生学习的成效。

2. 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和教师一样同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目标和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评价方案的实施等均应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任务情境和活动内容应为学生所熟悉,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针对日常学习的评价要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在确定评价工具和方式时,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方案。学生日常学习的阶段性评价,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性评价功能,着重考查学生特定时段的学习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作为评价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可行的评价工具,积极参与评价,发现和分析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应提倡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评价信息的互动交流,促进自我监督式的学习,并在相互评价中不断反思,取长补短,总结经验,调控学习,把教学评价变成主体参与、自我反思、相互激励、共同发展的过程和手段。

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结对或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无论是针对课内教学活动、课下家庭作业还是课外实践项目的评价,教师均应注重不同评价活动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突出评价任务和内容的实践性和发展性,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共同进步。

例如,学生在学完关于医学科学家John Snow这一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如下评价:

一课前制订的单元学习计划是否全部完成?计划的可行性如何?未来是否需要调整?整体上我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一我课上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了?有些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我对课文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介绍John Snow时重点突出了什么?主线是什么?

一课上是否有跟不上老师上课进度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一课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已解决?课后复习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一自己在小组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口语表达如何?能否听懂他人的表达?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优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

一掌掘的单词和句型能否满足短文写作的任务要求?篇章布局和写作风格方面还需要注意什么?能否借鉴汉语的写作手法?

一自己能否针对所获取的信息,尝试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如:John Snow的研究方法还适用于当今的流行病学调查吗?是否还有其他研究方法?

一John Snow的研究方法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属呦呦的研究方法有何异同?课下需要查阅哪些资料进行对比?最佳的对比视角和方法是什么?

一在“创意比赛”环节可否设计成角色扮演Dialogue between John Snow and Tu Youyou? 或设计成连环画的形式?

一在开展跨文化交流时,能否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和知识介绍中国科学家?

一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哪些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帮助最大?其他同学的方法有无可借鉴之处?原来的思路是否需要调整?

一对自己的总体表现评价如何?今后在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以上内容体现了学生针对课文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的基本思路,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整个过程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在参与这些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了听、说、读、看、写等语言能力;学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汲取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了对比、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品质;展示了自主学习、拓展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内容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内容是动态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可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

3. 关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英语活动实施各种评价

英语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整合性学习,主要通过主题、语篇、知识(语言与文化知识)、技能、策略等维度实现。对英语学习的日常评价也应体现英语活动观的理念和各维度的表现。首先。教师要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语言活动方案,设计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要关注批判性思维和知识整合,确保活动方案的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特别要注意评价的公平性,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完成任务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外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行为表现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程度,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所用策路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及克服学习困难、调控学习情绪、提高协作能力等的成效。最后,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各种表现,得出评价活动的最终结果,把握学生在相关目标内容方面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后续发展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要着重考查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形成性特征,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评价的主体,应突出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评价宜采用描述性、反馈性、等级评定等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评价的实施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与老师和同学对话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特别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与活动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

例如,在学完关于医学科学家John Snow的故事后,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的设计,要求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出设计方案(见附录4第一部分案例1)。题目如下:

Find a problem in your daily life and work out a series of steps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You are expected to:

1. explain why you choose the problem to investigate;

2. work out the steps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学生和教师可参照以问下题对设计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一该研究项目的选题依据是否充分?

一研究总体设计是否可行?研究步骤是否清晰明了?

一是否受到John Snow研究方式的启发?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一是否从所学内容和本项目中归纳总结出了共同要素?

一开究过程是否充分考虑了复杂和困难的情形?是否有应对措施?

一小组成员在讨论时是否有效使用了新学会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一已有资料和拟搜集的文献是否有利于完成调查活动?

一每个同学是否认真参与了设计过程?

一每个同学对项目设计各自作出了哪些贡献?

一该方案对其他项目的设计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上是针对学生开展活动进行评价的思路,包括研究问题的选择、论证和研究步骤的确定等方面,涵盖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素养维度。可首先用于组内互评,继而用于组间互评。教师基于小组评价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学生集体打分评出最佳设计方案。

4. 注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切实开展好形成性评价

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重在通过对日常教学和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观察、监控、记录和评估,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效果和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因此,教学评价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共同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如演讲、描述、展示、对话、游戏、陈述、讨论、制作思维导图等非纸笔测试活动。对于专项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档案袋、网络学习状态数据收集和分析等途径和方式。

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特点与评价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选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决定其更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为此,教师应努力把评价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平时测验、成长记录袋、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多采用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思考生成答案,而不是在多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

以成长档案袋为例,成长档案袋是展示学生动态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学习成果。成长档案袋通常以文件夹的形式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等,为便于储存、提取和管理,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档案袋。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自主选出满意作品,反思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成长档案袋也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了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记录。学生成长档案袋通常在开学初由师生共同建立,成长档案的建立、维护、建设和保管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可定期在班级、年级范围内进行展评,或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互阅互评、优秀作品展示等活动,也可设立网上讨论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达到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成长档案袋的情况及时进行评定,并提供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语和建议,也可根据完成情况记入学生的期末成绩。

成长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要注意样本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要能够客观、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过程,同时还要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探索和乐于实践的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综合表现评价的实施还要关注评语的激励作用、同学互评的正面引导,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条理性和完整性。例如,成长档案袋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生学业的初始档案材料,如个人情况简介以及入学考试成绩等;

一学习行为记录,如课上参与朗读、朗诵和角色表演等情况;

一书面作业样木,通常为学生最为满意的作品;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观察评语;

一家长对学生课下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的评语;

一平时测验记录、阶段性测试成绩等;

一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视图作品集锦,如绘画、宣传画、图表或连环画等;

一写作作品集锦,如日记、随笔、信件、报告、调查、小论文、故事等;

一多媒体制作与展示,如图片文字展示、网页设计、微电影等;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一其他同学的评价和评语;

一教师对学生整体表现的综合评定。

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主要收集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档案袋中各项活动的记录,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成长档案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比较鉴别,实现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综合评定中,重点关注学生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努力程度、反思能力和最终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既要重视档案袋的内容完善,也要重视档案袋的形式设计,更要充分利用好档案袋的多元评价效果。

5. 正确处理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纸笔测试方法

各类教学评价应突出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日常课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之间的关系,注重每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业要求的达成程度,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即时学习效果和阶段性进展情况,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特征,使之成为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反思学习效果的机会。

进行日常评价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一般而言,日常评价宜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等评价记录方式,形式可采用课堂观察、学习档案、反思日志、问卷调查、师生面谈、座谈讨论、随堂测验、同伴互评、纸笔测试等。

实施纸笔测试时,题目要适合考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策略、应答策略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呈现方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答题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尽量轻松活泼,避免引起学生过度焦虑。同时,教师可根据需要考虑开卷或闭卷的方式,个体独立完成试卷或基于项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及时反馈并点评测试结果,指导学生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不提倡一味模仿高考或直接采用高考题的考试形式。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应具体、翔实,区分表现水平的层次,以便实施评价反馈和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开放性的题目应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全面的预判,在给出主要答案的同时给予必要的评价说明,赋分时要综合考虑任务的完成过程、任务的难度和时量,体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

例如,在学完关于医学科学家John Snow的故事后,写作任务可以是完成一篇介绍中国医学科学家屠呦呦的短文,同学之间可从以下视角开展互评:

一作文是否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能否吸引读者?

一故事脉络是否清晰?内容是否丰富?框架是否完整?

一是否使用了新学会的词汇和句型?使用是否恰当?

一是否基于客观事实,进行了清晰、合乎逻辑的表达?

一每一段内容是否完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一文章使用了哪些语篇衔接手段?使用是否妥当?

一是否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态度?是否给人以启迪?

一结尾是否简洁有力?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否存在如下语言问题:拼写、词性、时态、搭配、主谓一致?

一有无标点使用不当的情况?

一能否总结出几条英语写作的经验?

以上是针对短文写作所提供的一种学生互评思路,包括对全文的整体印象和短文内容、语言、连贯性、技术性细节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涵盖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维度。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间互评的重点和视角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反馈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二者结合。

6. 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实现评价为教和学服务的目的

评价要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形成性评价反馈是实现以评促学的有效途径,反馈的质量决定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教学目标和教育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平时的教学要避免为考而教、不考不教、以考代教的倾向。尤其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干扰正常教学的做法。

教师要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根据评价活动的类型、目的、目标及标准,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阐释评价结果的内涵和指向,明确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和家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结果,加深对评价结果的正面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结果的判断和解释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结果的诊断功能和促学功能。教师要关注各种评价活动和结果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拨作用,要反思:(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全面进步?(3)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及时提出建议,给子指导,并应注意与家长开展交流,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


(三)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1.考试的性质与目的

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普适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教育部有关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学业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衡量高中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英语学习要求的程度。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以本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一为考查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主要依据。英语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考试之一。高考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高考应对考生英语学业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区分,试题设计要能体现考生在学习潜能上的差异。英语高考主要面向完成英语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生。高考的考查内容包括本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主要内容,难度要求以学业质量水平二为主要依据。英语高考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2.考试命题建议

高中英语学业水乎考试和英语学科的高考在考试目的、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命题要求方面,两种考试有很多共性,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理念确定命题导向和原则

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导向要有利于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乎考试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英语高考命题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具体命题过程中,要体现本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要有和于促进和引导高中英语教学全面落实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要有利于英语教师大胆进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表现。为此,考试内容的覆盖范园要全面,题型要丰富多样,比如,可以采用信息记录与填空、判断、匹配、简答、续写、写概要、写议论文、写应用文等题型。要创造条件组织英语口语考试。

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试题设计及评分标准应力求做到科学、合理,要使英语水平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都能得到全面、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价,充分发挥考试的鉴定和激励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应参照本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由于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试题难度应以学业质量水平一的基本要求为参照,不宜过高,不宜过于蛋调试题的区分度。

英语高考应参照本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二的要求,同时重视考试的区分度,反映优秀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便高等学校根据人才选拔需要择优录取学生。


(2)全面考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和英语高考的命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看、写的能力。同时,要通过语言材料的选择、考查量点的设置、考试项目和考试形式的设计等,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比如,在阅读理解部分,可以适当选择涉及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篇,试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和判断,对语篇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阐释;写作试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观点、情感态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或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

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三个题。

例1.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at follow.

People from East Asia tend to have more difficulty than those from Europe in distinguishing facial expressions-and a new report published online in Current Biology explains why.

Rachael Jackson, University of Glasgow researcher, said that rather than scanning evenly across a face as Westerners do, Easterners fix their

'We show that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 look at different face features to read facial expressions, 'Jackson said. 'Westerners look at the eyes and the mouth in equal measure, whereas Easterners favour the eye sand neglect the mouth.”

According to Jackson and her colleague, the discovery shows that human communication of emotion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As a result, facial expressions that had been considered universally recognisable cannot be used to reliably convey emotion in cross-cultural situations.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by recording the eye movements of 13 Western Caucasian and 13 East Asian people while they observed pictures of expressive faces and put them into categories: happy, sad, surprised, fearful, disgusted, angry, or neutral. They compared how accurately

participants read those facial expressions using their particular eye movement strategies.

It turned out that Easterners focused much greater attention on the eyes and made significantly more errors than Westerners di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ye movements that they show is probably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facial expressions,' Jackson said. 'Our data suggest that whereas Westerners use the whole face to convey emotion, Easterners use the eyes more and mouth less. 'In short, the data show that facial expressions are not universal signals of human emotion. From here on, examining how cultural factors have diversified these basic social skills will help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emotion. Otherwise, when it comes to communicating emotions across culture,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 will find themselves lost in translation.

1.The discovery shows that Westerners

A.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eyes and the mouth

B. consider facial expressions universally reliable

C. observe the eyes and the mouth in different ways

D. have more difficulty in recognising facial expressions

2.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ers, Easterners are likely to

A.do translation more successfully

B. study the mouth more frequently

C. examine the eyes more attentively

D. read facial expressions more correctly

3.Do you have any doubt about the data or ideas presented in this passage? Give at least three reasons.

  例2. Write a short essay to introduce the change o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graph below and voice your observation about it.

例3.It is considered a virtue(美德)to forgive other people. Write a short story to show forgiving other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life.

例题说明:例的选材是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语篇,所设计的问题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和认识,同时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3小题)。例2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观察图表、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3要求学生思考宽容他人的重要性,间接地考查了学生对宽容他人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3)根据英语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命题

英语试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英语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在选择语言素材时,要尽量使用真实、地道、典型的当代英语素材。可以根据考试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对真实的语言材料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写。语言材料的题材和体裁要丰高多样。设计试题时,要尽可能提供语义相对完整的语境,要尽可能使考试题型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试题要求学生做的事情(答题)应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来完成的事情。比如,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部分的试题可以要求学生在听或读的过程中记录信息、补全图表中的信息,或根据材料的内容判断语篇的目标读者(听众)。口语考试和写作试题可以要求学生描述真实现象和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下是一个例题。

例4.听一段有关Ronald Reagan生平的讲座节选,从中获取必要信息,并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听录音前,你有10秒钟的时间阅读试题。录音读两遍。你将有60秒钟的作答时间。

例题说明:例4要求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在表格中补全关键信息,目在考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握并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考试形式此较接近现实中使用语言的情况。

(4)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试题所选择的语言素材和所创设的语言运用情境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所处社会环境。试题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以及题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要避免因学生生活经历的明显差异而影响试题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另外,试题的设计应尽量使学生能够结合亲身经历或体验来答题。

(5)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命题要遵循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以使考题设计有利于实现考查的目的,使考试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试题设计要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评价理论和试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能够体现高中英语课程评价理念的考试题型,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合理配置试卷结构,使整卷能够科学、准确、全面、公平地考查学生的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题型既要相对稳定,又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试题表述形式要规范,指令要清楚、简洁,答题方式要明确;试卷结构要合理、简约,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适当。

(6)合理制定评分标准

语言运用能力涉及多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各种题型的考查目的和考查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比如,听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评分标准则应以学生是否听懂为首要依据。因此,在听力理解部分,如果学生需要以书写的形式来呈现答案,评分标准则要合理对待书写的准确性问题。写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再现生活经历的能力,因此评分标准应该侧重评价这些方面的能力。(未完待续,见本期连载3)

- end -

你的点赞与转发是我们发文的动力!

小助手

私家英语资源库搭建平台助力教与学、汇集优质教学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