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之柔,绝非阴谋。

 无心过失 2018-07-17

▲点击音频聆听美好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前,主要以儒、墨、道三家为主。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变成儒、释、道三家,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


三家文化思想中,佛家偏重于出世,虽然大乘菩萨道是入世普度众生,但一般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偏重于出世。


儒家的学问,则是偏重于入世,教人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的道。当然,《大学》、《中庸》中都谈了一部分形而上的思想,但到底还是偏重入世。


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随心所欲。像一个人站着,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也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南怀老老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就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到宋元明清为止,都是如此。内在真正的指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标榜的(宣传教育上),则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从来都是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掌管图书典籍的史官。老子是世人皆知的古代的哲人,他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哲学思想和由此建立的道家学说,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确切的生卒年月已无可考,大约比孔子年长30岁。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在李树下“从母左腋出”,出生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


老子博学多闻,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因此作了周朝守藏室的史官,负责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典籍和档案资料,这个机会使老子接触大量的王室密藏的典籍、绝密的档案和史料,其他学者对此是望尘莫及的。老子的声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都前来讨教,孔子也专程前往洛邑,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记述,庙堂阶前有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其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回答:“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斋已”。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后世对道家思想与《老子》的研究趋向和应用领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学术的老子,纯粹走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此类研究者,大都各有心得,各有各的“老子”。乃至后世“谋谋老子”何其多也,西方“老子”也为数不少。


第二类是修身的老子,就是把《老子》的思想,纯粹地用于个人的修身工夫、神仙丹道上面去,从唐朝的吕洞宾,一直到清朝的黄元吉,几千年来自成一个体系。


第三类是政治的老子,把《老子》归到谋略学中去,而且错误地认为《老子》讲的是谋略之术。于是说到老庄,就联想到谋略;说到谋略,就联想到老子学说是很阴险的学问,是搞阴谋的,这就大错特错。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阴与阳一体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但目的是一个,即达到阴阳间的平衡。



所谓用阴柔,是因势利导,不搞对抗、不勉强而为。是用顺道、不用逆道。后世的人误以为老庄的阴柔之学,是阴谋之学,学老庄的人、用老庄之学的人自然都是阴谋家。历史上的陈平,曾帮助刘邦奠定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刘邦有六次重大决策都是采用陈平的计谋而成功的。但是陈平自己却说:“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其无后乎”!道家最忌讳阴谋,所以陈平断定自己没有后代,至少后代的福泽不会长久,后来果真如此。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当事物到达平衡临界点时就会走向不平衡,在接近于平衡临界点而又距平衡临界点保持适当空间就是准平衡。柔胜刚,弱胜强。这是平衡循环和事物对称原理的具体运用。老子中提出很多像“柔、弱”一类的准平衡方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硬东西胜不过水。以其无以易之:攻坚强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强弱对称,互为转化:强→弱→强,事物强到极点,就会向弱方向转化。柔刚对称,互为转化:刚→柔→刚,事物刚到极点,就会向柔方向转化。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生之途,刚强死之途。老子的维持平衡的办法是守弱、守柔。这是无极准平衡原则在“弱?强”、“柔?刚”的具体应用。平衡之道非常平常,道理很简单,但人类“莫不知,莫能行。“此章老子又一次回答了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



从字上讲,老子的柔并不柔


看《老子》时,除掉其中的语气助词、虚词,有实际意义的形容词,最多的一个字是“柔”字。


我们看柔字的组成,上面一个字,下面以一个字,矛——这个字和止戈为武是一个意境。武的目的是止戈。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


矛和柔有着同样的用法,也就是处理事情的手段,表面看着是柔,但实际要达到的效果和长矛一样。这很阴阳一体。


练武术的知道,使用长枪,在杆上加暗劲、扭劲、绷劲,枪头出去的方向是变线的,而非直线性。尽管枪看似很硬,但此时如弹簧,枪头则指上打下,指南打北。这就是杵在那里硬硬的枪,一旦使用其柔的特性,威力巨大。太极武功,更强调这一点。当然现在的一些太极体操就不懂老子这个太极了。



矛与柔的区分时间

“柔”在甲骨文中并无此字。最早出现的“柔”这个字,是大篆。也就是秦国大篆中有这个字,那时还不叫秦朝。既然没有柔,我们不妨来查一查矛字,甲骨文的矛这个弯曲的穗被解释为树木的枝条,这是被用来做矛用的材料。就像柳枝,很有弹性。所以柔。



也就是说,“柔”这个字很大可能在老子这第一次出现。他表达的很阴阳,象矛一样的柔,要的是矛刚性里面的揉劲,同时具有柳枝的飘逸。

老子的柔,是太极的鱼眼,老子的无(最小的有)的一种表象,是柔之强,是进攻,是顺势,而非柔软、懦弱、不作为。前文字典中介绍的柔的古文意思,老子这个柔的语意中也都包括了。这已经不是你现在的柔了,它是柔与刚的一个动态的尺度、分寸的表达。


现在,再看看《道德经》吧,不用管它什么版本,说不定您会有更多不同的层次上的理解。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