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最豪气的一首怀古诗,白居易读后甘拜下风,不再挑战!

 快乐老年435 2018-07-17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稹、刘禹锡等人宴席相会,谈起南朝兴废,颇多感慨。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陡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一篇《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读后感叹说,梦得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于是三罢唱。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打响了一统三国的最后一战,经过若干年的准备,以王濬为统帅的西晋水军,乘着高大的“楼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益州与金陵,相距千里,一“下”即“收”,速度何其快也,强弱悬殊,高下立判。仅用两个字,便高度概括了一场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战争。

刘禹锡最豪气的一首怀古诗,白居易读后甘拜下风,不再挑战!

第二联写战争经过。吴主孙皓想凭借长江天险拦截西晋水师,他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再加以千米(千寻)长的大铁链横于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攻破金陵。孙皓到营门投降,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这首诗题为《《西塞山怀古》,诗人为什么要选西晋灭吴这件事来写呢?因为西塞山是吴国的头,是吴国重要的军事要塞。东吴还是六朝的头,它不仅有龙盘虎踞的天然“王气”,还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然而它竟然覆灭了。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回忆起西晋灭吴的往事,情感上是悲伤的,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与“山形依旧”相比,是多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伤往事”、“寒流”与“秋”都为全诗奠定了悲的氛围。

刘禹锡最豪气的一首怀古诗,白居易读后甘拜下风,不再挑战!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意思是:现在正是国家安定、四海统的时候,过去分裂时遗留下来的战争营垒,在萧瑟的秋风中更显得荒凉冷落。诗句含蓄,言外之意,读者可以体味到:三国六朝时分裂的局面已成历史,唐代虽然国家统一,但藩镇割据,使国家又潜有分裂的危机,目睹旧日战争的残垒,不能不引起人们,尤其是国家统治者的警惕。反映出作者“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历史观。

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所以,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中记载之事,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