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現金文魅力——《散氏盤》

 尋夢閣 2018-07-24

說起《散氏盤》的經歷,可以說顛沛流離。清朝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被一位江南收藏家購回揚州,後來經晚清著名學者阮元考訂,得名於天下。嘉慶十五年,當時的兩江總督購得此物,作為壽禮獻給嘉慶皇帝,一直收藏於清內府。清朝滅亡,溥儀出宮後,此盤留在了故宮博物館。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

《散氏盤》,也稱散盤,西周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散氏盤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徑54.6厘米,盤底直徑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盤附雙耳。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書體也開草篆之先,占碑學體系重要位置。

正因為長篇的銘文以及精美的書法使《散氏盤》著稱於世,也是我們學習金文的最好範本之一。我們姑且將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不計,就書法風格而言,具備以下幾種特點:

一、字形取橫式,這與《大盂鼎》縱使取勢的金文相比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的顯示出漢字橫向取勢的美感,這中風格在隸書中運用非常普遍。現代書法家胡小石先生認為:「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 《大盂鼎》、《毛公鼎》、《曶鼎》、《齊侯罍》、《王孫鍾》之屬,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胡小石先生說出的一個橫字,恰好說明了《散氏盤》所具備的書法特徵。

...

(散氏盤銘文)

第二點在格局上突破了橫間距和字間距的距離,渾然一體。如果說《牆盤》的工穩是靠行間距突出而產生的,那麼《散氏盤》則是打破行間距離使其章法風格如漫天繁星,錯落有致。任意一個字為中心,我們都會發現其他字都會與其共用空白,形成一群字組,而這些字距的組合又形成行與行之間的咬合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組合非常親密的章法構成。如果學書法,這種章法構成的獨特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的。

第三點,與甲骨文和《大盂鼎 》使用直線較多相比,《散氏盤》運用的曲線、弧線、斜線比較多。這種線條的運用,增加了書法稚拙的趣味性。有的觀點認為《散氏盤》就是樸厚一路的代表之作。這也是《散氏盤》具有草書意趣的主要原因。

第四點整個字體的重心下壓,這是除了曲線的使用之外,增加拙樸的另外一個原因。

最後一點,與《牆盤》的完全使用線條不同,也與《大盂鼎》大多使用點團不同,而是在少數筆畫里偶爾使用點團代替筆畫或者進行裝飾。如第二行的「沽」,第五行的「周」字等。

整體說來《散氏盤》靈活稚拙的用筆,隨意舒適的結體,毫不刻意的章法,處處透露匠心,又處處顯示天機。或許,正是這種寓於法度之中的豪放,這種匠心之外的率意,使《散氏盤》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