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道彬:闭门:一个特殊的诗学意象符号

 origin6 2018-07-24

(Photo Taken By FU Daobin)

本来开启与关闭是门的两种功能,但有趣的是在诗人笔下,“门”很少敞开,而通常是关闭着。“岂是友亲向我疏,老慵自爱闭门居。”[16]闭门是诗人的人生爱好,也是诗人的艺术追求,由此我们发现了古典诗词里一扇扇紧闭的门扉。例如: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草绿长门闭,苔青永巷幽。

          杜审言《悲哉行》

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

          祖咏《归汝山左留别卢象》

田家趋垅亩,当昼掩虚关。

          储光羲《田家杂兴》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屋深。

         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性拙偶从宦,心闭多掩扉。                                         钱起《新昌里言怀》

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

            卢仝《客淮南病》

月下门方掩,林中寺更遥。

          姚合《过无可僧院》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方岳《听雨》 

客舍长安十丈尘,闲门终日苦吟身。

          方登峰《送春》

 

紧闭的门扉是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拒绝,但当门把诗人居住空间与世俗世界隔离起来的时候,却向神圣的诗意广开天门。这样闭门在惩罚世俗世界之后,却成为容纳无限诗意空间的艺术形式。

 

1.闭门:隔绝——逃避世俗与人群

闭门首先意味着隔绝与限制。齐美尔说:“门在屋内空间与外界空间之间架起了一层活动挡板,维持着内部与外界的分离。正因为门可以打开,跟不能活动的墙相比,关闭门户给人以更强烈的封闭感,似乎跟外界的一切都隔开了”。在空间形式上门确立了人类从大自然中剥离出来的单元,因此当门关闭的时候它首先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拒绝与分离,而诗恰好利用这一形式使之成为一个逃离世界剥离人群的意象符号。

诗的本质与世俗世界的矛盾,决定了诗人必定是一群失意的群体。诗人的闭门索居典型地反映出他们失意彷徨的尴尬境地。闭门反映着诗人们的失意凄苦反映着他们逃避世界的心理。唐人薛能一首《赠隐者》颇能反映出门所代表的隔绝世俗逃避人群的意义:

 

门前虽有径,绝向世间行。

 

门前有路,但诗人们却拒绝走向世俗的世界,而居于清净的诗意空间。卢仝在《客淮南病)中云:“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闭门而居乃是世界太肮脏了太污浊了,只有躲进自己创造的诗意空间才能防止世界的污染。韦应物《昙内闲居赠温公》诗云:“满郊春色岚已昏,鸦栖散吏掩重门。虽居世网常清净,夜对高僧无一言。”诗人之所以“虽居世网常清净”,是因为重门深闭,门把外在世界对诗意的侵蚀隔绝了,所以诗人才能体悟诗意降临的澄明清净。阎防有诗云:“敛迹向人群,杜门守寂寞”[17],这寂寞在诗人那里不是一种难耐的情感,而是诗意的澄明与愉悦。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隐情。

春尽草不变,雨来池馆清。

琴书全雅道,视听已无生。

闭户脱三界,白云自虚盈。

                                            王昌龄《静法师东斋》

 

门的隔绝使诗人从世俗世界中脱离出来,所以使人结庐人境听不到人世的喧嚣,而体悟到隐居的情真可贵。闭户使诗人脱离三界,看白云自在盈虚,神思万里,恬静自在。“闭户”是诗人与世俗分离的象征符号。

与世俗的隔绝意味着与群体的分离与常人的隔绝,诗人逃避社会首先意味着逃避世俗的人群,使个体从芸芸众生中摆脱出来,走向诗意的自我。

 

厌向人间住,逢山欲懒归。

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

     皎然《寄昱上人方上居》

还如山里日,门更绝人敲。

    贯体《桐江闲居作十二首》

外事休关念,灰心壮闭门。

无人来向我,白日又黄昏。

        齐己《闭门》

 

诗人所居之地,无人叩门,绝无人迹,对世俗来说是一种自弃,也是一种彻底的孤独,它是诗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走向精神自由的表现。在与外界冲突中独立的人格意志显露出来,它反映着中国诗人们宁肯孤独也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情操。

(Photo Taken By FU Daobin)

 

2闭门——追求诗意的闲适

闭门是隔绝的,也是追求的。隔绝的是尘俗的世界,追求的是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人逃避世俗走向自我并不是寻找一个枯燥的空间,恰恰相反在自绝于尘世之后,诗人们走进的是诗意充盈的天地。闭门把非诗意的干扰置诸门外,却与诗意的澄明宁静融为一体。僧人齐己直接道出了闭门索居中生命的闲适恬静:

 

莫问闭门意,从来寡往还。

道应归淡泊,身合在空闲。

四面苔围绿,孤高币洒斑。

梦寻何处去,秋色水边山。

 

闭门意蕴遥指淡泊之道,整个身心徜徉在无牵无系的精神世界中。苍苔四碧、孤窗寒雨的环境,挡不住山水秋色的诗意梦幻,一颗诗心弃绝尘网吐露着澄洁的生命辉光。田园诗人王维其诗中的门总是紧闭着: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

     《济州过赵叟家宴》

借问袁安舍,倏然尚闭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书事》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归辋川作》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喜祖三留客》

静者亦何事,荆扉乗昼关。

      《淇上即事田园》

徒御犹回首,田固方掩扉。

     《进崔九兴宗游蜀》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别》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长闭关。

      《答张五弟》

 

在王维紧闭的柴扉之后我们获得的不是枯寂死灭,而是生命的空灵宁静,诗意的温馨恬淡。自称“平生多掩扉”的诗人徜徉于草色青山、夕阳晚照中,心中升腾起无限的诗意,清幽平淡的柴门草庐、一张琴、几卷书、一盘棋、几樽酒,这与门外奔波劳顿汲汲营求的世界相比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几分诗意,多了几分安闲。在倏然忘世中忘却世间荣辱,玩味生命的真正意义。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皋且闭关。

 

王维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著名诗句。虽然比起陶诗来,这里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不免有几分淡远苍凉,但是凄婉中仍然有几分诗意的禅悦。清澈的河水环绕着两条绿色的长带,远离人群听不见车马的喧闹,流水若有所思仿佛诉说什么,暮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荒城残破面对着古老的渡口,夕阳晚霞笼罩着满山的秋意,诗人望着嵩山,心中充满诗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将门轻轻合上,一扇紧闭的门,象征诗人诗性生活的安闲充实,保持了生命的完整宁静。

唐人刘长卿的诗中有30多处写到闭着的门的意象,可以说他是一位著名的闭门诗人,例如:

 

(Photo Taken By FU Daobin)

踏花寻旧径,映竹掩空扉。

       《过隐空和尚故居》

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

      《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

门临秋水掩,帆带夕阳飞。                                    《寻南溪常山道士隐居》

闭门湖水畔,自与白鸥亲。                                   《题大理黄主薄湖上高斋》

晴山卷幔出,秋草闭门深。                                    《九日题蔡园公主楼》

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旧路却看飞鸟外,禅房空掩白云中。

     《长沙赠衡岳和融峰脱若禅师》

 

刘长卿以“闭门”为中心意象,营构艺术空间,伴随着古径山花、暮雪修竹、苍山云起、寂寞莺啼,时而夕阳迷离,时而秋水长流,在诗人那里闭门不是一个狭小的居住场所,而是一个与天地同在与山水共存的宏大艺术空间。刘长卿闭门意象诗中那句“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是耐人寻味的,无论门外的世界怎么暮雪飞扬,而诗人深闭门扉、孤灯映窗,点亮长夜守护着诗意的神圣,咀嚼着生命的恬淡宁静,这里有几层象征:暮雪,代表着现实世界的无奈凄凉;闭门,是抵御风雪走向诗意的家园象征,而灯则是点亮长夜吐露辉光的生命象征。正因为有了家园,生命才放出温馨的光抵御漫漫长夜,给人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样闭门不是封闭的,而是关闭中的敞开。  

 

3.闭门——敞开的精神世界  

从中国古典诗词里我们知道闭门虽然弃绝外界躲避人群,但其营造的艺术空间却不是封闭的死寂的,而是空灵澄明淡远虚空的生命世界,所以闭门不是封闭而是敞开,是精神的敞开。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引用诗人里克尔的话说:

 

敞开所指的不是天空、天气和空间,对观察和判断它们的人,它们也是对象,并且是不透明的,并且是关闭的。然而,动物、花朵,也许全然

无须为自身辩解,因此,在它自身之前和在它自身之上,拥有那无法描述

的敞开的自由。[18]

 

海德格尔诗学里“敞开”首先是一种去蔽状态,即拂去种种社会烟尘,让人与世界显现自身。其次敞开是允许进入,进入是去蔽的世界进入人的自身,人在自然并不再武断主观,达到一种“人,人着”“物,物着”的诗意状态,而在古典诗学界,“闭门” 意象恰恰是这样的精神去蔽与诗意显现。刘长卿《送郑十二归庐山》诗云:

 

浔阳数亩宅,归卧掩柴关。

谷口人何在,门前秋草闲。

忘机卖药罢,不语杖黎边。

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

水流过舍下,云去别人间。

桂树花应发,因行奇人攀。

 

刘长卿一开始就柴门紧闭,闭门是一种象征形式,它把庸俗的世界锁在门外,而向整个广阔的自然开放。“谷口人何在,门前秋草闲。忘机卖药罢,不语杖藜边”,这里的世界不仅没有人声喧闹,连秋草也是闲静的,没有人为涂抹的主观色彩,诗人本身也缄默不语。对自然与世界真正的去蔽是无语状态。秋草闲闲、白云淡淡、空房日暮、舍下流水,都是万物回归自身,也即海德格尔所谓“物,物着”。“物,物着”也还意味着“人,人着”,人不主宰世界,世界与人都是自在的,人也就因此而进入世界,世界向人敞开,那才是诗意澄明的时刻。韦应物在一首《幽居》诗里说:“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使我们想起了庄子对人类异化的批判——“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19]虽然人有贵贱尊卑,但走出家门,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是同一的,尽管从大夫到小人,从盗贼到圣人,他们各为不同的外物所役使,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家族或为国事而奋斗牺牲,但是作为外物所役使,使人的天性被异化则是同样的,结果同样可悲。而这个使人异化的巨大的社会就是家园以外的世界,即所谓“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正因为这种丧失自我不断异化的场所集中在门外,那么闭门就成为摆脱异化走向朴素的象征。闭门正是与门外皆有营求的世界相对,构成了诗意的澄明静适。这里我们看几首富有佛家禅趣的诗:

 

佛家意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磐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

向晚禅房掩,无人空夕阳。

                                    崔峒《题崇福寺禅院》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褥软,白木枕头弯。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

                                           清洪《山居》

 

这些诗作都超尘绝俗,寄意高远,时间与世界都被置诸身外——“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诗人们不愿回到人间,正缘于有一个宏大的诗意世界向诗人敞开着——清凉的钟声弥漫天地,白云悠闲地来去,正是在这种场景里,诗人们富有意味地“向晚禅房掩”“柴门便掩关”。闭门是向诗意的敞开。那么打开的门是怎样的呢?这里我们看几首敞开门的诗句:

 

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

       李峤《早发苦竹馆》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杜甫《野老》

四邻无俗迹,终日大开门。

        齐己《过湘江唐弘书斋》

 

只要门不是向世俗敞开,它就是诗意的——“四邻无俗迹,终日大开门。”闭上门召唤的是诗意,打开的门也是召唤诗意。打开门不是迎来高官贵人,不是应酬人间交际,而是向潺湲流水、夕阳余晖、大江东去敞开。它对自然来说是敞开,对于世俗世界来说又是关闭;在诗意世界中我们已找不到世界的边缘,闭门也不再是界限,而成为走向无限世界开放的入口。

 

注释:

[16]白居易《老慵》

[17]阎防《宿岸道人精舍》

[18]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中译本第9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9]《庄子·骈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