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黃帝內經 28 筆記

 jamnjustin 2018-07-25

黃帝問於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歧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以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下邊又具體的講,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是指的什麼呢?是指的行於五臟、行於內,這叫“行於陰”。也指的是行於夜裡頭,“夜為陰,晝為陽”,所以“行於陰”這個陰,(1)五臟,(2)夜,衛氣夜間在陰,在五臟循行,“二十五度”就是二十五周,“行於陽二十五度”,也就在白天運行於陽分,循著陽經而運行。這是說衛氣的主體循行路線。衛氣還有其他的運行方式。其主體循行路線是循經而行。白天循著陽經而運行二十五周。為什麼說是循經而行呢?你就不能說,它“衛行脈外”呀,它不在脈裡頭行,說“行於陽經二十五度”,那在陽經裡頭行吧?衛氣是循著陽經而行,在白天循行二十五周。

分為晝夜,也就是“行於陰”,那就是夜裡頭,夜裡循於五臟,白天循行陽經。所以叫“分為晝夜”。

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起止是指作息。衛氣行於陽的時候,人就起來了。睡醒了,起來了。至陰而止,行到陰的時候,行於內、行於五臟的時候,人就要睡眠了。止是休息,睡眠。所以說,“至陽”這是衛氣,到達陽經,人就醒來,就起床了,就起來了,“至陰”,到達於陰,行於五臟,人就要睡眠了。你看問題,衛氣和人的活動關係提出來了。人活動的時候得衛氣旺盛,人睡眠的時候,得衛氣行於五臟,行於陰。是呀,你就是說衛氣是有點困外邪的作用,保衛體表作用。人醒來的時候,抵抗力就強,抵抗外邪作用就強,人要睡眠的時候,衛外能力就差,它行於五臟了。是不是生活中也不這麼體驗嗎?你外頭跑去,穿短褲,跑吧,夜裡睡覺要是平均十度的話,你穿短褲睡大慨不行。可是有十度,你穿短褲跑步就沒問題,那不是嗎?人醒來的時候,衛氣旺盛,保衛體票的作用就強。到睡眠的時候,衛氣行於裡了,體表衛氣保衛能力差了,不是沒有了,是差了。所以睡眠的時候,就應該適當的保暖。生活體驗也是這樣。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日中,在自然界當中陽氣最旺盛,所以陽氣隆盛,這個“隴”,就是隆神的“隆”。日中,衛氣也行於陽,自然界的陽氣也最盛,所以叫“重陽”。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的衛氣也行於陽,或說衛氣也最盛。

夜半而陰隴為重陰,這第一句話“重陽”懂了,“重陰”也就懂了。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太陰是說手太陰肺經主內,營屬陰,營氣的運行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營行於脈內,營屬陰,所以叫太陰主內。太陰主持營氣的運行。或說營氣的運行是從手太陰開始,計算營氣、衛氣運行的時候,它有一個開始經脈。太陽主外,太陽是說足太陽膀胱經。主外,是說衛氣運行,衛行脈外。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衛主外,衛行脈外,衛是陽氣,它的運行是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的。所以叫“太陽主外”。

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也就是說,營氣白天運行25周,夜間運行25周,一天營氣運行50周,衛氣,剛才我們講了,白天行於陽,夜間行於陰,各二十五周,所以“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夜半是陰氣最盛了,最盛它物極必反,到陰氣最盛的時候,到夜半,陽氣就該開始初生了,所以到夜半之後,陽氣初生,陰氣漸衰。所以夜半後而為陰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到平旦,太陽開始出來了,天快亮了,天亮了,平旦,陰盡,也就是說,衛氣在陰分運行,運行完了,而陽受氣,陽經該接受衛氣了。平旦的時候,衛氣在陰分運行結束了,叫陰盡。到陰分運行結束了,也就在內五臟運行結束了,陰盡。而陽受氣,陽經接受了衛氣了。從足太陽膀胱經循著陽經該運行了。所以叫'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上面說了,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中陽氣隆。日西的時候,陽氣衰了,自然界陽氣也衰了。人體的衛氣到日西的時候,太陽快落山的時候,陽氣也開始不足了。日中陽氣最旺盛。

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到太陽落山了,到夜裡了,日入,不夜裡了嗎?陽盡,衛氣循著陽經運行,主題路線運行結束了,而陰受氣,五臟該接受衛氣了,五臟接受衛氣,所以叫陰受氣。

夜半而大會,到夜半,營氣與衛氣會合於陰分,大會於陰分,就每天一晝夜,在夜半的時候,營氣、衛氣大會於陰分,這個時候,衛氣也在陰,營氣也在陰,所以這時期陰氣最盛了。

萬民皆臥,人就應該睡眠了。一般在古代的時候,特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夜半的時候,萬民皆臥。

命曰合陰,所以把這個就叫做“合陰”。營衛二氣相會合於陰。因此大會又叫做“合陰”。當然它是講的一般的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個規律,現在就有些個特殊的工種,特殊的工作,特別需要夜裡做。那這個衛氣運行也得顛倒過來,它這個運行就跟一般人,常人,不一樣。你反正要睡眠,衛氣就得入陰。要活動,衛氣就得出於陽,那是特殊需要,特殊工作。當然也有一些人,沒有特殊需要,特殊工作,他就特殊不願意夜裡睡覺,那不算好事。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就不太好協調。從養生角度考慮,不主張那樣。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這不剛才講了,關於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的問題。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像這樣的話,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營衛二氣每運行一天,五十週,在夜半大會一次。這樣不斷的,沒有結束,所以與天地同紀,天地在那裡不斷地運行,人的營衛二氣也是不斷地運行。“紀”教材有注釋,作為法則,作為規律。合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的。沒有結束的時候。當然作為人的生命是有結束的時候,作為營衛二氣,運行的時候沒有結束的時候。人的生命結束,營衛二氣也不存在了。

這上面講的是營氣的生成,生成什麼?生成水穀精微之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它們的運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各二十五度,晝夜五十周於身。夜半子時,營衛二氣大會於陰,後邊有,大會什麼陰?大會手太陰。本段還沒有講大會於什麼地方。

下面又講,衛氣運行,營氣運行,和睡眠有什麼關係的問題。說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瞑就是眠,瞑本來是閉眼睛,在這裡也通眠。老年人夜裡睡不好覺,確實這是相當多的。不是所有的人吧,但一般來說,老年人睡覺他都不如年輕人。或者就自己跟自己比,人老了,準沒他年輕時候睡覺睡的實,這是常規,那個病態不算。有的老人得病了,呼嚕呼嚕老昏睡,那不算正常睡眠。一般的老年人睡覺,夜裡頭睡不實,睡的差,或者睡不著,失眠。不夜瞑,何氣使然?這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年輕人白天他不睡覺,對不對?好多的學生,那要讓他中午休息一下,那得老師按著睡,家長按著睡才睡。白天不願意睡覺。何氣使然?這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歧伯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歧伯回答說,這個是和營衛二氣有關係。為什麼呢?說,壯年人氣血盛,肌肉滑利,營衛二氣運行之道路通暢,說氣道通,營衛二氣的運行道路都很通暢,因為氣道通,所以營衛之氣的運行“不失其常”,它沒有失常的時候,它運行得很有規律,青壯年人、年輕人是那樣,所以“故晝精而夜瞑”。白天很精神,精力充沛,所以晝精,白天精力充沛。而夜瞑,夜裡睡得很實,這是氣血盛的原因。氣道通,肌肉滑利才有這種現象,說是身體好的表現。白天有精神,夜裡睡得實,這是身體好的一種表現。是很重要的問題。睡覺睡不好的人,不能說他身體好,這可是大事。現在世界性的還有睡眠日,一年還有哪幾個日子是個睡眠日,說睡眠是人類生命當中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當代、現代。工作也繁忙,生活節奏很快,壓力也大,如果人的身體不好,就出現了睡眠障礙,所以睡眠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標誌著人體氣血盛衰,人體健康的程度問題。所以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看這涉及到氣血問題,涉及到肌肉問題,涉及到氣道通暢與不通的問題,壯年人是這樣。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老年人氣血衰了,肌肉枯了,不滑利了,氣道也不通暢而澀滯了。該運行到什麼地方,它運行不到什麼地方了,該運行到陽,它運行不到陽,所以不精神,該運行到陰,它也不能順利的運行到陰,所以他也就睡不著,或者睡不好,五藏之氣相搏。相搏也就是不調的意思。五臟之氣不調和。你看,這涉及到五臟的問題,睡不著覺涉及到五臟的問題,從營衛二氣運行來說,特別是衛氣和睡眠的關係來說,那不單是一個簡單的衛氣,涉及到五臟。說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雖然是說睡眠主要關係到五臟,但是和營氣也很有密切關係。營衛二氣同是水穀精微之氣所化,而且營衛二氣是內外相貫。五藏之氣相搏,氣道澀,肌肉枯,氣血衰,營氣衰少,特別是營氣虛衰而衛氣內伐,衛氣內伐就是衛氣內擾,擾亂的意思。擾亂就是不調,運行失常。該行於陽它不行於陽,他沒精神,白天應該有精神,打瞌睡,夜裡,衛氣該行於陰,它也不能正常行於陰,所以該睡眠了,他又睡不好。或者他又睡不著,他又失眠。所以它只是用老年人和壯年人睡眠的問題,來說明衛氣、營氣。特別是衛氣運行的一個功能表現。衛氣當然很多的作用,其中很重要一條舉例,是舉了睡眠的問題。因為“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陽就該醒了,行於陰則該睡覺了,該寐了。“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

這一段就串講完了。

【理論闡釋】

1. 營衛二氣的運行

我們是總結了《內經》有關篇章的問題,討論了營衛的運行,不單是本篇。因為本篇談的很概括,並不太細緻,我們綜合了《內經》有關篇章,討論營衛二氣的運行問題。至於其產生,沒有太多的可說的,都是水穀精微所化。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它們性質不同,它們運行的路線、運行規律不一樣,先說營氣的運行,營氣的運行,我們教材上談了,“太陰主內”,是起於手太陰肺經,所以是說營出中焦,是水穀精微所化,它中焦產生的,從中焦開始的。但是手太陰肺經,是起於中焦,營氣運行的時候,第一條經脈是肺經,它運行是運行於脈內,運行脈內怎麼運行呢?簡要的說,就是按着十二經脈的順序,為運行的路線,只不過說晝夜圍著、循著,按著這條路線運行於脈內,“五十周於身”。

我們看一下【理論闡釋】,營氣運行的第一個自然段,《靈樞。營氣》偏傷“營氣之道”,這個道字要改,這是個錯字。不是營氣之通,我們教材有一個錯字。在【理論闡釋】第83頁,小一,營氣運行的第二段開始,《營氣》說,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榖為寶,榖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營氣之道,內榖為寶”,這個“內”是納,也就是“納”字,應該讀作“納”。納榖就是飲食,必須飲食進入,必有脾胃,脾胃能夠受納、消化飲食。

榖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這營衛、精氣,既要流溢於中,內臟。又“佈散於外”,連皮毛都得佈散到。

榖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那精氣專精。對,就前面所說,清者,是精專的。精專者,就是精氣陰陽,濃厚,豐厚的部分,營養、濃厚,豐富,或者豐厚的部分。

行於經隧”,行於經隧之中,

常營無已”,經常運行不斷,運行不能停止,它的常規是運行不止的。

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這是說營氣產生,以及它的運行的特點是“終而復始”,其具體的循行路線,“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等等等等,就按十二經的順序,我們下面這個表,一會再講,那就是十二經的順序。

營氣運行

自然段的第二段,營氣運行的。第二段又引了《脈度》篇,以及《靈樞。五十營》等篇,又提出一個“二十八脈”之說,二十八脈,人體經脈總的長度是十六丈二尺。十六丈二尺。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是按這二十八脈的長度,總長度加起來,二十八脈之和。是十六丈二尺。在《內經》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哪一條經是幾丈幾尺,哪一條經是幾尺幾寸,都講得很清楚。二十八脈加起來,那是十六丈二尺。二十八脈是什麼呢?這個我記得我校招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出題,就出過,“回答二十八脈那個名稱”。沒有說要求那個長度。因為長度幾尺及寸往往記不住。這記住過十六丈二尺。但是你名稱得知道,是哪些經脈?我說的是經脈,不是脈象。也有的學生答的浮沉遲數、滑澀微弦之類。那不對了,那是脈象二十八,脈象。我是要求經脈。二十八脈的名稱。而且標誌很清楚。人身經脈長度十六丈二尺,請說明二十八脈的名稱。這樣一說明,就應該答對了。但是有三分之二的人,就沒答對這個問題。其實本科生肯定講過了。

我說一遍是什麼呢?二十八脈。十二正經,一手太陰肺經,二手陽明大腸經,三足陽明是胃經,四足太陰是脾經。這個叫做十二條正經。十二正經左右各一,這就二十四了。二十八脈先有二十四個了。再有就是任督二脈,任脈一個,督脈一個,這就二十六了。再有一個,還需要兩條脈,就是蹺脈。二十八脈當中,十二經左右各一,二十四,再加上任、督,二十六,還要加上蹺脈,那就二十八。蹺脈左右各一。但是蹺脈有陰蹺和陽蹺。要把陰蹺和陽蹺加上那不是二十八,那是三十了。不是全加上,只加一個。加哪一條呢?男子加陽蹺脈,女子加陰蹺脈。左右各一,陽蹺也是左右各一,所以數到男子上。十二正經,加上任脈、督脈,男子再加陽蹺,左右各一,二十八。女子呢,再加上陰蹺,左右各一。所以你看,我們教材【理論闡釋】最後這一行,說《靈樞。脈度》說,“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也就是男子以陽蹺為經,而以陰蹺就當絡來看待。反之,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就作為絡脈看待。所以就不計算二十八部脈之內。因此經脈總長度,才是二十八,十六丈二尺。當然,誰都是十六丈二尺,高個也是十六丈二尺,矮個也是十六丈二尺,這是同身寸來計算的,同身寸。根據你的身體長短,尺寸不一樣。

這是關於衛氣運行當中,又談到了二十八脈的問題,這是個常識問題。所以學了《內經》就應該知道了。

下面我們就畫了一個,營氣運行的示意圖。這個圖,應該是示意圖。不可能是這麼樣的。這麼方方正正的,那哪是營氣運行?示意圖。你看,手太陰肺經,(氣從手太陰出),第二,手陽明,第三足陽明,第四,足太陰脾,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朱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然後通過督脈、任脈到手太陰肺。那個十二經的運行,是一條路線。對,足厥陰肝經,還可以直接到達手太陰肺經。從足厥陰肝,通過督脈、任脈,那個是一條循環。主題循環路線是十二正經。有一個支出了,是從足厥陰開始,過督脈、任脈,到達於手太陰,這又是一個支。還有一個支,運行到主少陰腎經就回來一部分,回到足太陽膀胱經,這又是一個支。就是這樣,二十八脈運行的,營氣運行路線示意就是這麼個示意。這是按照《內經》有關記載,我們畫成這樣個示意圖,比較好記。所以你看二十八脈,它不是有蹺脈,有任脈,有督脈,那意思就是說男子是從陽蹺繞一圈,女子是從陰蹺繞一圈。

衛氣運行

衛氣運行在《內經》裡記載更複雜,它這規律是挺複雜的,我們歸納一下,歸納認為有三個方面,它的運行規律有三個。

  1. 衛行脈外。與營氣幷行。與營氣幷行就是按照我們剛才說的營氣那個路線,十二正經,其中還有兩個分支,蹺脈和任脈、督脈那個。只不過,“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當然這回也可以內外相貫,脈內之營也可以出於脈外作為衛,脈外之衛也可以入於脈內成為營。陰陽相貫,這樣運行。但是畢竟是說,衛行脈外,營行脈中。它與營氣幷行,按著營氣這個路線走。

  2. 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各二十五周。可以說是衛氣循行的主體路線。我們教材上說,《衛氣行》專篇論述了衛氣的晝夜運行的路線,它說“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行於陽分,循著陽經二十五周,“夜行與陰二十五周”,二十五周是什麼?“周於五臟”,行於陰,就是行於五臟。隨著五臟來運行。“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心,心注肺,肺注肝,肝注脾,脾復注於腎為周”。常從足少陰注於腎,這是說衛氣運行從陽入陰,首先要注於腎,從足少陰經入於腎。但是這裡頭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衛氣的運行行於陽的時候,行於陽不是循經而行嗎?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嗎?循行每一周都要交會足少陰一次。它不是白天老在陽經轉,它不是。在陽經轉是歸在陽經運行,循環,但它運行每一周,它都要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為什麼?衛是陽氣,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才取得腎精的支持,不然陽氣、衛氣老在那耗散,那不行的。陽氣需要有陰精作為支持的。所以循行每一周,都要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取得腎精的支持,取得腎精的滋養。這叫“陽根於陰”。

    其實上邊我們沒談,營氣循行的時候沒說,營氣循行每一周都要從肺開始,肺經開始,因為肺主氣,營屬於陰,必須要有肺氣不斷地推動,它才能。而且又說了營氣之產生,那它首先由水穀精微之氣上注於肺,不然的話,營氣它滋養人體,它不也要損耗嗎?損耗怎麼補充呢?要不斷的從肺這得到營養,或叫得到滋養。肺主氣,所以營屬陰,需要有肺氣的不斷的支持。是“陰根於陽”。衛為陽,要陽根於陰。所以每周都要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

    圖2-2,是衛氣運行示意圖,這個也就是第二種運行方式。我或者把它叫做主體路線運行方式。示意圖,平旦從足太陽開始,不是前面說了嗎?平旦就陰盡而陽受氣,陽,我說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從哪裡開始?從目內眥的睛明穴開始,陽氣,衛氣到這,所以眼睜開了,足太陽到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手陽明,手陽明。這是循著這陽經,六陽經一周。這一周下來,要通過陽蹺脈交會足少陰經一次。然後,再直接再通過陰蹺回來,再循環到足太陽。

    所以行於陽,是二十五周,行於那六陽經,從足太陽開始,但是每一周都要交會足少陰腎經一次。取得腎精的滋助。二十五周之後,又通過陽蹺脈到達於足少陰,從少陰注於腎,入五臟了。從腎到心,從心到肺,從肺到肝,從肝到脾,從這五臟按照這個順序運行。夜裡運行二十五周。二十五周之後,平旦又從脾運行到足太陽膀胱了。又運行到陽了,這樣不斷的運行。你可看到了是這樣一個規律。

    上面談到了老年什麼氣血衰,氣道澀,營衛運行失常而不能通利的時候,他就睡不好覺,為什麼睡不好覺?他氣血衰了,他不能夠正常的從陽入陰了。他就氣血衰。而反過來,他,沒有說這個話,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如果說衛氣在陰裡頭運行,行於五臟,由於五臟的原因,它不能夠正常的出於陽,這人可也就醒不了。或者叫做嗜睡。按衛氣運行的道理,那不是很清楚嗎?解釋失眠的問題。所以我們中醫理論分析睡眠,從《內經》上說,只此一個理論,睡覺,這麼睡的。衛氣行於陰則寐,衛氣出於陽則寤。睡不醒,那就衛氣不能出於陽,睡不著,不能入睡,那就衛氣不能入於陰。

    儘管還有別的說,比如說《素問。逆調論》上說,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則臥不安同樣是這個理論,也就是說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有邪氣阻滯,陽明是通過蹺脈入於陰經的大門口。在陽經的運行要想從陽入陰,它必須經過陽明經,陽明經在《內經》裡頭說,胃,把“大腸、小腸,皆屬於胃”,這《靈樞。本腧》篇的話。《本腧》篇就是研究腧穴的。就如同我們上一篇講的《本神》是研究神的。《本腧》篇就有這話,“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因此說,“胃不和則臥不安”,那就是說腸胃有毛病。腸胃不和就睡不著覺。為什麼腸胃不和就睡不著覺,特別是你看,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那不是從陽入陰的最後兩條經脈嗎?所以“胃不和”的胃,包括腸在內。不但《內經》這麼說,《靈樞經》這麼說,《傷寒論》張仲景就是研究“撰用《素問》《九卷》”嗎?他寫《傷寒論》的話,研究臨床問題,主要是他有理論根據,很重要的就是《素問》《九卷》。就是《靈樞經》和《素問》。《傷寒論》的“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家實”用理論解釋說,就單純是胃,不是腸,那恐怕不一定。“胃中有燥屎五六枚”,那燥屎就準在胃,不許在腸?恐怕在腸比在胃還多見。因此,胃包括腸。所以你看睡眠的問題,它是和衛氣運行有這樣的一個關係。這是第二條路線。或者叫做主體循行路線。這我的話,主體循行路線。

  3. 衛散行脈外。當然,衛都是行於脈外,對吧?它是“散行的”。既不是與營氣幷行,又不是循著經脈而行,晝行於陽經,夜行於五臟,而是“散行”。沒有一個準的路線可描述。散哪?散於肌肉,散於皮膚,散於胸腹,散於臟腑,也就是說,無處不到。衛氣在人身體無處不到,散行。你看教材引了《靈樞。邪客》篇的話,說“衛氣者,出其悍氣質慓疾”,因為衛氣的特點是慓悍之氣。“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它首先因為它慓悍之氣,它不是循著脈行,它首先行的還是四散開。四末,手足四末。皮膚、分肉之間,這是一個解釋,《素問。痺論》上又說“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這不是跟上面那句話等於是一個意思。“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因為它慓疾滑利,所以它不行於脈內,“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你如果把這兩段話聯繫起來看,那不是衛氣散到全身,對全身各處都起到溫煦的作用。“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煦,就是溫煦。全身各處都得到溫暖之氣,臟腑也好,肓膜也好,皮膚也好,都需要有衛氣的溫養。所以它散到全身去。因此它有“散行”的這樣一個特點。

所以我們綜合《內經》其他篇章,當然是以本篇為主,來解釋、來認識衛氣運行規律。在我看是這樣三個方面。 當然,由於學習《內經》的認識不同,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見解。確實也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不過我看,這是主體,這是主要的。而且我們都是以《內經》的經文作為依據的。

2. 營衛的會合問題

營衛的會合,談了這樣三個方面,

  1. 營氣自會,營氣自己會合,那就是五十周大會一次。也就是營氣始於手太陰,每周都是從手太陰開始,但是它認為一晝夜那是一個大會。自己和自己,五十周是一晝夜了。是一個大會。還是會於手太陰。
  2. 衛氣自會。衛氣循經而行,白天行於陽經,那是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足太陽,就像我們上面畫的那個表,當然,夜行於五臟,它是也有規律的。但是要從足太陽開始,不是衛氣始於足太陽嗎?那是晝夜五十周於身。大會足太陽。
  3. 營衛交會。營衛在運行當中,雖然有“陰陽異位”,但是二者不是絕對分開,互不相涉,而是相互貫通,不斷交會的。我們教材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1. 營衛脈內外的交會。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總體說是對的,是這樣,但是這兩者內外二氣,又是相互感應,相互貫通,相互交會。如果念了《內經》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那就理解為營不能出於脈外,衛不能入於脈中,兩個各行其道,這是絕對錯誤的。正像張介賓在《類經》裡頭注釋所說的,“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血,它是指的營了,“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沒有氣的話,營氣這麼運行?它不可能,營也靠氣的推動。衛需要靠營的滋助,這倆相互為用。“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於內者便謂之營,行於外者便謂之衛,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所以我們學過《內經》之後,不許死記,死記就錯了。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沒有別的了,不行。脈內也有衛,脈外也有營,營衛交會。但是總的來說,作為特點來說,可以。營的特點主要在脈內,衛的特點主要在脈外。它們的循行。這特點是可以。所以我們說營衛分行,不斷交會。以互促互化,從而維持人體的生機。
    2. 營衛大會的問題,按照《內經》的記載,那就“夜半而大會於手太陰”。

[完/46: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