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汗后水停体内的处理-《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54 

 鉴益堂 2018-07-25

风寒感冒发汗后,经常产生废水停于体内,这种情况下有的会出现口渴,有的不会出现口渴,其实是水停不同部位所致,因此也必须使用不同的药方来解决。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方: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用:茯苓6克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9克。中火,煮2次混合,日三服。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渴与不渴的差别,但实际上两种病因差异很大。

“渴”是因为口腔唾液不足,根本原因是体内有蓄水,具体讲是下焦停水。这时候膀胱的气化作用微弱,不能把下焦即将排出体外的水液最后气化而分为尿和津液,因此也就没有津液输布到身体的上部,尤其是口腔,当然就口渴了。五苓散可以增强膀胱的气化作用,增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使下焦的水液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到身体的上部(包括口腔)而解渴。

“不渴”则同样是因为体内蓄水,但废水蓄于中焦,蓄于胃里,水汽沿食道到达口腔,当然就不会口渴了。口不渴不是坏事,但废水蓄于中焦绝对不是好事,虽然仲景先师这里没有说,但水停胃脘,水阻中焦,也可以出现手足厥冷、心下悸等症状。茯苓甘草汤有温胃化饮的功效,其中生姜用量,是这个方子里头最多的。生姜是一个温胃的,化饮的,消水的药。桂枝和甘草相配,是辛甘化阳的,主要是温通心阳。因为心阳不足的时候,可以导致水邪的内生。茯苓健脾利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茯苓和桂枝相配,可以畅达三焦,促进气化,畅三焦,促气化,增强利水的功效。郝万山称茯苓甘草汤为“苓桂姜甘汤”,把它归纳进苓桂剂中。

本条主要是为了辨别废水潴留中焦和下焦,仲景先师对症状有所简化,其实除了渴与不渴外,小便正常或者小便少也是辨别的要素。膀胱气化功能弱,下焦的水液不能气化成为津液,水积在下焦时,不仅口渴,小便还可能很少;水留中焦时没有影响膀胱气化,小便是正常的,又没有口渴,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会表现出中焦蓄水的症状,即会出现手足厥冷、心下悸等症状。

五苓散方在“发汗后出现口渴的辨别治疗-《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52”。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