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类癌的CT表现

 天山外客 2018-07-25

类癌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90%以上的类癌发生于消化道,尤其是阑尾。

肺类癌属于少见性肿瘤,占全部类癌的10.2%~11.5%,分中央型类癌和周围型类癌两种。据报道,类癌患者的年龄幅度较大,可从10岁~83岁,中位年龄为45岁,典型类癌的平均年龄比非典型类癌要年轻10岁,而且它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周围型类癌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而中央型类癌早期就可以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常见症状,本文3例周围型类癌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由于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些文献报道部分类癌可以出现类癌综合症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心动过速、面部充血、血压波动和紫绀,但出现此症状的病例较少,病人也可出现非特征性症状,例如胸痛、发热。

临床根据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分为分化较好的典型类癌和有侵袭性的不典型类癌,典型类癌占多数,非典型类癌仅占11.4%。典型性类癌预后较好,即使伴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8%、76%,而侵袭性不典型类癌的预后较差,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和24%~52%。

肺类癌的CT表现

中央型肺类癌多表现为段支气管内结节状肿块或哑铃状肿块,可合并阻塞性炎症,阻塞性肺气肿或阻塞性肺不张。周围型肺类癌多表现为肺内类圆形肿块,多边缘光滑,毛刺征较其它肺内恶性肿瘤少见。肺类癌较其他肺癌钙化更常见,据文献报道,在组织学上肺类癌钙化的发生率约为30%,中心型类癌可高达39%。肺类癌为富血运的肿瘤,CT增强扫描时多明显或中等程度的强化。类癌的CT强化模式与其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明显强化者光镜下可见癌巢之间有丰富的血管,血运非常丰富。肺类癌转移少见,此特点有别于一般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

鉴别诊断

中央型肺类癌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中央型肺癌极为相似,两者鉴别诊断相当困难。中央型肺癌所致气管狭窄常为锥形、鼠尾状、支气管壁增厚形态不规则而多数肺类癌肿瘤在气管腔内形成息肉样肿物;中央型肺癌突向肺门区的肿块常常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较大的肿块内常可出现坏死而导致密度不均匀,而中央型肺类癌在肺门部形成的肿块多数边缘光整、轮廓清楚、密度均匀。另外,中央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类癌更容易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和胸水。中央型肺类癌较中央型肺癌病程长,进展缓慢,倍增时间长,发病年龄偏低,对疑似类癌综合征的患者进行24h尿5-羟吲哚(5-HIAA)水平测定,如5-HIAA升高对类癌诊断有一定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