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小摊点上的叫卖声

 吴越尽说 2018-07-25
█ 沈莹宝 

    旧时盛泽的大街小巷里,除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外,还密布着各种行业的数百个小摊点,经营些香烟、糖果、点心、地货、小百货之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商品。这些摊点有的相对固定在某个街头巷尾,有的则手提肩挑到处流动。此外,还活跃着一批走街穿巷为居民修理家常用物的手艺人,给镇区的居民带来极大的方便。

    每天清晨天色未明,赶早市的四乡农民就挑着担、背着筐摸黑来到南、北大街,在街的两侧挨着个儿摆开场子卖“地头”,一会儿,买菜的主妇们全来了,大街顿时成了闹轰轰的蔬菜市场。直到日上三竿,店家卸去了门板开张做买卖时,卖地头的早市才接近尾声。

    东庙的庙场上是摊点最集中的地方。四时八节,摊点上的各式小吃推陈出新,油煎豆腐干、萝卜丝饼、肺头线粉汤、凉粉绿豆汤、海棠糕、麦芽糖应有尽有。还有卖梨膏糖的滑稽“小热昏”,打拳使棒卖膏药的江湖郎中,捏面人、编草蝈蝈、吹糖人的小贩,给人算命的瞎先生,带有点赌博性质的套泥佛、旋糖担、弹子盘,可谓名目繁多,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挤满了庙场。

    庄面与花园街一带是绸商、机户、儎船主汇集之地,故而各种摊点都在这里扎堆,每到日中,饭摊比比皆是,随叫随送。另外,绸业公所场上的摊点也不少。

    小摊点上的各式货郎以及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为了招徕顾客,都会“唱”出一种富有个性的叫卖声,有的悠扬而动听,有的简短而干脆。在噪杂的市声中,只要听到那别具韵味的声调,居民们就能知道来的人卖的是什么。

    “鲜鲜咂咂格铜锅子热菱!热菱阿吃?热菱阿吃--”这卖熟菱的吆喝声是音调最高昂悠长的一种。卖熟菱的大多是中年女子,臂弯里挎着个篮子,捂在棉套中的热菱散发出阵阵香味。“生炒里格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三颗--”这是卖白果的叫卖声。炒白果的担子上一套小行灶、小铁锅、小铜铲,十分精致,最有趣的是铜铲上还有一串小铜环,炒白果时“沙拉拉拉”像在伴奏,十分好听。

    与卖零食的相比,走街串巷的手艺人的吆喝声则要爽快有力得多。
   “削刀--磨剪刀!”磨剪子师傅的担子一端是条板凳,另一端是盛水的木桶。一听到有人招呼,师傅便放下担子,骑坐在板凳上,用手往板凳上的磨刀石上撒些水,拿起剪刀“嚯,嚯”地磨了起来。如果磨的是菜刀,磨刀师傅还要拿一把专用的钢刨,在用钝的菜刀口上削掉一层,给菜刀重新削出锋口来。补镬子的叫声最为简短:“补镬子喔--”补镬子的担子上有个炉子,炉子的坩埚里化着铁水,师傅要以手工的方式将铁水补到破镬子的窟窿内,很不容易。此外,修棕绷的,修雨伞的,箍桶的,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吆喝声。

    街巷之中的叫卖声虽然都很俗,但是因为捎上了地方特有的风情,于是就俗得可爱起来。今天回想起来,觉得这种远去的叫卖声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意味深长。

    原载2015-02-25 《吴江文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