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那穿越了一千年的叫卖声 | 洪宇

 老鄧子 2019-03-30

文/ 洪宇

古代中国,行商坐贩们为了促销,借助与众不同的宣传方式,形成了市、商特有的民俗标志。诉诸视觉的招牌,诉诸听觉的市声,随即纷纷登场了。

市声,是通过某种声响效果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叫卖声、吆喝声,跟现在的情形一样,古代的小商贩均有吆喝叫卖。由于缺少典籍的记载,很难确考古代的叫卖声起于何时,不过,可以推想,自从摆脱了原始交易后,叫卖的吆喝之声便随之诞生了。

宋代商业兴隆,随即便有了关于叫卖声的记载。比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城一带,每天交五更,做各种买卖的便都趁朝入市,其中“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曾经收录了《夜市》《诸色杂货》两节,用极详细的笔墨,逐一列出当时杭城市中所卖诸物。这些卖物者,“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

当年,那些吆喝声给人们的感觉怎么样呢。可从两方面去看:

先说第一个方面。那些行商坐贩们,绝大多数并非来自殷富之家,他们靠着做小本生意,养家糊口,无论是隆冬酷暑,都不能间断工作,其中蕴含着自身的凄苦。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常给人以凄切悲苦的感觉。宋代诗人范成大曾作诗道:“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诗中把叫卖之声称为啼号,说它是与冻雀饥鸦一样,并指出求售之声甚苦,是因为穷人为了活下去,只能辛劳地工作。

章太炎先生居东京的时候,每早听外边卖鲜豆豉的呼声,对弟子们说:“这是卖什么的?叫得那么凄凉?”章太炎先生的批评实在不错,那卖纳豆的,在清早冷风中在小巷里叫唤,等候吃早饭的人出来买一两把,而一把纳豆,也就只值一个半铜圆罢了。这确是很寒苦的生意,而且做这生意的多是女人,往往背上背着一个小孩儿,假如真是言为心声,那么其愁苦之音反倒直抵人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