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关城街头那叫卖声你还记得吗?

 关城张丑八 2022-10-13 发布于河北

   时常怀念儿时游走在关城街头巷尾那做小买卖的吆喝声。那时候科技不发达,现在非常普通的喇叭、扩音器在那时候是没有的。走街串巷做买卖,都是靠嘴吆喝。他们或推车、或担挑、或挎着篮子、或者背着布袋,一路慢走一路吆喝,以此招揽生意。

   他们的吆喝声大多声音洪亮高亢,且有旋律,能传出很远,村里的人在自己屋里每当听到熟悉的吆喝声,只要需要,就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计出来买。听到陌生的吆喝声,也总是好奇是卖什么的过来了,买不买的,忍不住也要出去看一看。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关城村虽然没有县城那么大,但商贩的吆喝声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除了扯开嗓门吆喝,还有用其他响器敲打声招徕生意的。比如算卦的打竹板子、卖针线等百货的敲拨浪鼓、磨剪子铁匠担上“咣嚓咣嚓”作响的“呱嗒板”、收买废品者手中的铜铃、卖油郎手中的梆子,都运用手中的击声器震响,发出或高亢,或低沉,或悠扬,或顿挫的旋律,向人们通知他们的到来

  关城是一个民风淳朴、包容性很强的地方,外地做买卖的也喜欢来关城。只要在关城某个街头连续吆喝,肯定会有人、尤其中老年妇女出来看,感觉你卖的东西挺便宜,还会叫出一条街的邻里一起出来看和买,但人多了可能要跟商贩还还价。

   街头叫卖的吆喝声,是我么关城村很长年代的历史印记。细细品味,以前村里商贩的叫卖声是有灵性的,他们“有腔有调、有滋有味、合辙押韵、抑扬顿挫, 把所叫卖的物品的特点、优点都吆喝出来, 富有艺术性”, 构成本地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街头商贩的吆喝,让索然无味的生活变得五味俱全,驱走寂寞。顿时,那种夏日风物特有的鲜嫩感、季候感、过日子的兴头、风土民生全涌上来,旧日子瞬间复活了。所谓“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吆喝叫卖声,好像尽包括。

    说起做买卖的吆喝,相声大师侯宝林好几个作品都提过。关城人肯定是无法与皇城根下的老百姓所见世面相提并论的。但关城也出现过非常有特色的叫卖声。比如:买鸡蛋的、卖醋酱油的、卖元宵的、卖包子的、卖豆腐的、卖糖稀的、卖面的等等。从外地来关城做买卖并且吆喝声好听、人们又最熟悉的应该是卖凉皮的和“瓶子铁”。

过去,不同时段不同做买卖的吆喝声。

关城的早晨,你在离村边三里远的地里干活,就能听到早市上嘈嘈杂杂的叫卖声:白菜15斤,土豆一块钱8斤,yao鱼~来便宜咧,但一句清脆悠长的“炸糕~~~~~”瞬间将所有叫卖声湮灭。

关城的上午和下午,街上会传来:

磨剪子来戗菜刀……

肉包澄馅包,包咋……

劁猪好来~~劁一个三毛,劁俩五毛……

锔盆锔碗锔大缸哦……

糖稀多给,粘牙咧嘴……

山楂糕,谁插谁赢……

以及各种卖杂货和铁匠、理发匠师等。

关城的傍晚和晚上,这个时间段正吃晚饭的时候。关城的晚饭比较简单,凑合一下就行,没菜的话买点咸菜就行。因此卖肃宁县咸菜的比较多,总之晚上的吆喝叫卖大多跟吃有关系:

辣椒咸菜呦……

打好醋来,打酱油来……

谁买元宵……

豆腐丝……

约(yao)鱼来……

(临近晚上卖鱼的,都是年幼的淘鱼回来,家里吃不了,出来卖卖。很便宜)。

到了夜里,还有卖瓜子花生的吆喝。

一切,都成历史记忆了,现在走街串巷做生意的都是扩音喇叭复读机。省时省力省嗓子。但好像也缺失了一些关城人眷恋的乡音乡愁。


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作为本地乡土文化一部分,是不是也该有人传承呢?

文/张丑八

附:现在我们能听到的关城街头叫卖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