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骗话! 我国60万乙肝病人有机会获临床治愈

 本来本无 2018-07-25

2018年7月28日是第八个世界肝炎日。中国是乙肝大国,占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近年来,乙肝“临床治愈”的说法让很多病人脑中冒出“真的吗”的问号。其实,临床治愈是病情稳定且表面抗原转阴,能达到停药目的,减少肝癌发生率,不等于根治,且有一定的适用人群。

 

临床治愈≠根治,但可降低肝癌发生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教授称,今年4月,他牵头设立“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该项目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为探索、优化、完善和推广慢乙肝临床治愈技术。广州已有中山三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加入,目前全国已有300人入组,其中中山三院有200多人。入组病人可获得药物减免优惠,其中包括干扰素打3支送1支。

什么是临床治愈?高志良表示,2015年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提出,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表面抗原HBsAg消失并伴有ALT(肝功能指标之一)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简单来说就是病情得到控制且表面抗原转阴。”

不过,临床治愈不等于根治,也有复发可能,但是在病情得到控制且表面抗原转阴并经过多次检测观察后可停药,表面抗原复发转阳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几率大大降低。若能在临床治愈后半年随访一次,监控病情,可有效减少复发率。

 

不是每个病人都适宜追求临床治愈

哪些病人可追求临床治愈?高志良称,十几年的治疗经历中发现,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三年以上、病毒控制好、病毒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正常、“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且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值低(小于1500 IU/ml)的病人,有相当高比例可再通干扰素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全国有60万人、广东大概有6万人可达到临床治愈。”他建议,初次进行干扰素治疗最好在30岁前,儿童、女性更容易治疗成功,因为他们免疫治疗活性更高。

但是,不是每个乙肝病人都应该追求临床治愈。“肝硬化严重不适合打干扰素的病人,核苷类抗病毒治疗时间短、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1500 IU/ml、‘大三阳’的病人,若追求临床治愈有效率低,可先服用核苷类药物达到目标值后在考虑干扰素治疗追求临床治愈。”

此外,也有一些一直在吃核苷类药物的合适病人,因为怕干扰素的副作用而不愿进行干扰素治疗。高志良告诉记者,当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一类是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等;另一类是干扰素类药物,需要打针。注射长效干扰素的确有一些副作用,但他认为,长期吃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病人5年之内仍有7%左右会发展为肝癌,若病人有肝硬化,这个比例可高达17%。而如果表面抗原转阴,患肝癌的概率只有0.8%;即使是肝硬化的病人,也只有6%的概率会发展为肝癌。因此,临床治愈价值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