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尖峰早读 | 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part3 | 《尖峰白内障手术技术》11

 好大水 2018-07-27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计算公式

精准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是实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必要条件。主要分为早期的经验公式和后期的理论公式两类。

早期的经验公式采用模型眼的计算结果,正常晶体的屈光度为19D。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为标准的 19D。因其术后较大的屈光误差,目前临床一般不再应用。

理论公式是通过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回顾分析大量用理论公式计算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相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所得。依据其预测和计算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 ELP)的不同,目前,已有四代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计算公式。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是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从角膜前表面到人工晶状体平面的距离。早期曾用前房深度替代,但前房深度不能准确描述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一、 第一代计算公式

第一代计算公式以Binkhorst公式(1975)和SRK-Ⅰ公式(1980)为代表。其中,SRK-Ⅰ公式:

P=A一2.5AL一0.9K

(注:P为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K为角膜屈光力、AL为眼轴长度、A为常数,一般由人工晶状体生产厂家提供)

在此代公式中,前房深度(ACD)为定值。适合的眼轴长度为22.0—24.5 mm。已有研究表明,白内障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无显著变化,但ACD发生变化。术后前房深度与眼轴呈正相关,恒定的前房深度会导致长眼轴患者的术后预测ACD值减小,短眼轴患者术后预测ACD值增大,从而分别导致远视和近视的产生。

二 、第二代计算公式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SRK-II公式(1988)和Binkhorst-II(1981)公式为代表第二代计算公式。考虑了因恒定前房深度所导致长眼轴、短眼轴的较大屈光误差。其中,SRK-II公式为:

P=A一2.5AL一0.9K C

(注:C依眼轴长度取不同的值)

此公式,考虑了不同眼轴长度导致的不同前房深度值,较第1代公式有所提高,但公式中眼轴与前房深度之间为线性关系的直线变化,使其精确性在短眼轴和长眼轴的应用中受到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