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散文的欣赏

 道2和 2018-07-31

作者简介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当时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学。1932年秋,入上海开明书店任《辞通》校对,后任编辑。1951年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1971年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明史》


我国的古代散文,跟古代诗歌一样,都是源远流长,有不少传诵的名篇。欣赏古代散文的名篇,有助于丰富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古代散文的欣赏力,体会古代散文的感染作用,从中取得借鉴。


欣赏古代散文,第一要弄清楚那篇散文在讲什么,即弄清楚作者的用意。有一些古代散文,它的用意有时不明白说出,有待于体会,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便是。这封信里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极有名的话,这也是篇极有名的散文,但这篇究竟在讲什么,却引起了疑问。这篇是给任安的回信,任安写信给他,劝他“推贤进士”,即向汉武帝推荐贤人。那司马迁的回信,只要说他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他替李陵说话,因此得罪,受到宫刑,他身已残废,没资格推荐贤人,就已经够了。可是信里还讲屈原放逐作《离骚》,孙膑砍了膝盖骨作兵法,来比他的作《史记》。再说他在受宫刑前就在著作《史记》,跟屈原、孙膑不一样,那他讲这些干什么?而且,信里又提到任安犯了死罪,不久要被处决,这跟他这封复信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的《复石赣州书》里说,这封信是两千年来没有人能读懂的。他认为任安是在监牢里写信给司马迁,请他救自己,不好明说,只好说请他推荐贤才。所以他的回信,提到任安“犯了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再过十天或一月,迫近冬季,就要处决了。他提到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受了宫刑。所以他不能救任安。他受了奇耻大辱的宫刑,没有死,为了著作《史记》,他是为《史记》活着。暗示他不能救任安,他一救任安,就得被杀,他的《史记》就著不成了。包世臣因此说两千年来没有人读懂这封信,夸耀只有他读懂了。


包世臣的话对不对呢?这就要靠知人论世了。《汉书·司马迁传》里说,益州刺史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可见任安是在做益州刺史时写信的,不是在监牢里写信的。任安写信后,被调到京里来做护北军使者。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江充说太子宫内有巫蛊气,因为他在太子宫里挖出桐木人。其实桐木人是他带进去的,用来诬陷太子咒死武帝。太子被逼假造武帝的诏书,说江充谋反,杀了江充。太子召护北军使者任安发兵,任安接了太子节。太子与丞相刘屈氅战,任安不发兵。太子战败自杀。武帝认为任安在观望,太子胜了,他接了太子节;太子败了,他不出兵。因此把他关在牢里,判了死刑,准备处决。司马迁的信里说:“会东从上来”,“今又薄(迫)从上雍”。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司马迁从武帝东封泰山;十二月,从武帝西巡雍州。复信里又说:“曩者辱赐书”,说明任安的信是以前写的,即在太始四年前写的。巫蛊之狱在征和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92—前91年),任安的信是公元前93年以前写的,任安犯罪是在公元前92—前91年。任安的信写在巫蛊之狱前一年或两年,是他在益州刺史任上写的。因此,包世臣的解释是不对的。再说,《汉书·司马迁传》里先写司马迁写成了《史记》,再写《报任安书》,司马迁在复信里也讲已经写成了《史记》。包世臣说他因为《史记》没有写成而不能救任安也不对。


那么任安在做益州刺史时,写信给司马迁,司马迁为什么不写回信?到任安快要被处决前才写这封大发牢骚的信呢?原来任安劝他推荐贤才,就是想请他推荐自己进京做官。司马迁收到信后,碰上武帝调任安进京做护北军使者,任安的目的已经达到,加上司马迁又忙着跟武帝东封泰山,西巡雍州,所以没有写回信。到任安快要被处决时,他怕任安死了,“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所以写回信。任安有什么“私恨”,他有什么“愤懑”呢?原来任安接了太子节,不出兵,是犯了罪。不过太子是假造武帝诏书来发兵的,当时事起仓促,只有接近武帝的人才知道诏书是假的,任安怎能知道。他接太子节,当是相信武帝命令太子发兵的。但很快知道丞相出兵与太子战,说明诏书是假的,因此他不出兵,那他没有死罪。武帝判了他死罪,使司马迁想起他替李陵说了话,不该处宫刑,却受到宫刑。当时判刑的可以出钱赎罪,可是他没有钱。当时任安不该处死却被判死罪,任安也没钱赎罪。因此提到任安有“私恨”,引起了他的“愤懑”,所以在信里大发牢骚,表示对任安即将处死的不平,含有他无法救任安的意思。那么要了解司马迁写这封信的用意,就要了解当时的情况,即知人论世。读其他名篇,跟当时情况有关的,也要知人论世,了解当时的情况,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作深入体会。


第二,欣赏古代散文,要深入进去,还需要找问题,作全面的探讨。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复李迈堂祖陶书》里提出问题,认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六国表序》跟《秦始皇本纪赞》有矛盾,看到了疑问,再反复读书,能够深入进去。他认为《六国表序》开头讲秦襄公祭上帝,就是违反礼制,因为只有天子可以祭上帝,秦襄公是诸侯,是不能祭上帝的。又讲秦国“先暴戾,后仁义”。司马迁是反对秦国的违反礼制,又暴虐的。又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秦国既然暴虐,为什么又说它成功大呢?又提出“法后王”来,即指汉朝效法秦朝。司马迁是汉朝人,不好批评汉朝,所以在《六国表序》里用了曲笔,为了维护汉朝,所以对秦国的违反礼制和暴虐虽然不满,还说它成功大。包世臣又指出《秦始皇本纪赞》里引了贾谊的《过秦论》,批评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行仁义。这跟《六国表序》里说秦国“先暴戾,后仁义”却“成功大”,不是矛盾吗?因此他认为司马迁说秦朝不行仁义而灭亡,是他的看法;说秦国暴虐而成功大,是为了维护汉朝的学习秦朝说的,不是真心话。包世臣这样找矛盾,想对司马迁的散文作深入探索本意是好的,但他缺乏全面探讨,所以他的看法不正确。司马迁在《六国表序》里,一方面批评秦国违反礼制,又残暴;另一方面指出:“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何异。悲夫!”他指出时代不同,应该改变才有大的成功,所以要“法后王”;又因为跟自己时代相近,世俗的变化相类似,议论浅近,容易实行。在这里指出秦国的成功在于能够适应时代变化。赞美汉朝的“法后王”,即效法秦朝的政治制度,批评不敢讲秦朝制度的人。那他在《秦始皇本纪赞》里为什么又批评秦朝不行仁义而亡呢?这是两回事。他赞美的是秦国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制定新的法制;他反对的是秦朝不行仁义。他认为汉朝在法制上应该继承秦朝,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应该实行仁义。对他来说,这两者并不矛盾。因此,在阅读古代散文时,既要找问题,还要作全面了解,才能作深入探讨。


第三,可作比较。古代散文写同一件事的,可以通过比较来分辨哪个写得好。像写鸿门宴,《史记》、《汉书》里都写了,就可拿来比较。《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道: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汝)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汝辈)皆且为所虏矣。”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就这一小段,《汉书》写在《高祖本纪》里,把五人的座位方向删了,只说:“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把“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删了,把“默然”删了。范增对项庄说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简作“汝入以剑舞”。这段下面,《史记》作,“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些话《汉书》里都删了。《史记》里细致生动的描写,《汉书》里大多略去,保留一些情节。大概《汉书》要把《史记》的文学散文改为历史。从文学散文的角度看,《汉书》比《史记》差远了。这也说明文学散文要写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历史重在记事不同。


再像评论人物,像《论语·述而》里。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问:“怨乎?”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是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嘱立叔齐为君,叔齐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不肯受,两人互让,一同逃走。孔子称互让为“仁德”,他们求仁得仁,没有怨。当时卫出公要孔子出来做官,孔子因出公不肯把君位让给他的父亲,认为出公无礼,因此不肯出来做官。他赞美伯夷、叔齐无怨,正说明自己不出来做官,也是无怨。孔子就让位这件事来赞美伯夷、叔齐,在当时争权夺利的风气中,是有讽刺作用的。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里,说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因此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忽焉(然)没兮,我安适归(回到何处)矣。吁嗟徂(往,指死)兮,命之衰(指不利)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是观之,怨耶非耶?”司马迁采用了伯夷、叔齐饿死前作的歌,认为伯夷、叔齐是怨的。司马迁用了伯夷、叔齐饿死悲歌的材料,说天道无知,不能帮助善人,这是结合他自己的遭遇说的。他替李陵说话,受到宫刑,因此借伯夷、叔齐来表示他的怨。司马迁在这里指出“天道无知”,是进步的。不过司马迁引的歌里,把武王伐纣说成以暴易暴,不符合历史的记载。韩愈写了《伯夷颂》,称赞伯夷:“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韩愈赞美伯夷的特立独行,指他不怕得罪武王,敢于反对伐纣。不过他的文章里有个矛盾。他认为伯夷是“适于义”,即认为伯夷的反对武王伐纣是正义的,那么武王伐纣就成了不义的了,可他又说:“武王、周公,圣人也,以天下之贤士与天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从这句话来看,武王伐纣应该是正义的,伯夷的反对武王伐纣,又怎么是义的呢?原来韩愈是借伯夷来赞美自己,借伯夷的反对武王伐纣,来比自己的敢于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进宫。借伯夷的特立独行来赞美自己的特立独行,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也称伯夷是义。当时人称皇帝是圣人,所以称“武王、周公,圣人也”。所以他写《伯夷颂》没有感到有什么矛盾,因为他的《论佛骨表》是正义的。但就韩愈的《伯夷颂》看,上面指出的矛盾是存在的。倘武王伐纣是正义的,那么伯夷的反对就不义,伯夷的特立独行就不该歌颂了。王安石也作了《伯夷颂》,说:“伯夷尝与(姜)太公闻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而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灭)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耶?及武王一奋(奋起伐纣),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人民)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耶?”“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功)岂下太公哉?”王安石这样赞颂伯夷,说伯夷会帮武王伐纣,实际上是希望当时的前辈,赞助他实行变法,一起建功立业。这是对当时反对变法的人说,伯夷不会反对武王伐纣,你们也不要反对变法,要像伯夷那样赞助伐纣来赞助变法。不过这篇赞也有个缺点:历史上只有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没有赞美伐纣的说法,因此王安石这样说没有根据。通过这样比较,我们既了解以上这些讲伯夷的文章,都是古为今用,借伯夷来替自己说话。其中讲得确切的是孔子;司马迁提出天道无知是进步的,但引用的歌词有问题;韩愈的颂有矛盾;王安石的颂没有根据,凭空设想,更不行。通过比较,我们得知,材料和论点一定要切合,有根据,没有矛盾,这样才能成为完美的论文。


第四,通过比较,还可以探索古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即把两家有关系的散文来作比较,看他们的相类似和不同。欧阳修的散文有继承韩愈散文的,但又有发展。拿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同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比,就可看出来。韩愈在序里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即“不平则鸣”的著名论点。欧阳修在序里提出:“盖愈穷则愈工”,即“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穷困不得志才有不平,不平的鸣声才好,所以“穷而后工”就从“不平则鸣”来的。但韩愈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伊尹鸣殷”,“周公鸣周”。结合“不平则鸣”来看,受到压抑,才有不平。咎陶、禹、伊尹、周公都是掌权的人,谈不上什么“不平”,就跟“不平则鸣”联不上了。又说:“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这里,韩愈把李白、杜甫说成是“以其所能鸣”,说孟郊“始以其诗鸣”,用个“始”字,说以诗鸣的是孟郊开头,那在孟郊以前的李白、杜甫都不是以诗鸣了吗?这是一;说孟郊“存而在下”,好像李白、杜甫都是在上了,这是二;又说:“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使“鸣国家之盛”,就同“不平则鸣”相矛盾。韩愈的序就有这些问题,这说明韩愈序创见不错,但逻辑性差一点。


欧阳修序讲“穷而后工”,从“诗人少达而多穷”来的,指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从实际情况来说,又指出“盖愈穷则愈工”,是“穷而后工”。不提到得意的达官贵人,这就没有矛盾。这篇讲梅圣俞“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都是讲梅圣俞的诗是穷而后工。韩愈序从唐虞三代讲到唐朝,像有意在做文章。欧阳修序只从梅圣俞身上讲,讲他的穷困,讲王文康赞美他的诗说:“二百年无此作矣!”讲得比较自然,逻辑性强。从风格看,刘大櫆称韩愈序“雄奇创辟,横绝古今”;林云铭称欧阳修序“婉曲淋漓,感叹欲绝”。这是善于借鉴而又加以变化的一例。


这样,就欣赏古代散文来说,先弄清楚古代散文的用意,体会到作者在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他没有说出来的言外之意),才有助于我们的欣赏。接着,要对古代作家的散文作全面的探讨,把作者所作的有关的散文,结合起来看,看得更为深入。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深入进去。第三,还可对写同一题材的散文作比较,通过比较,看出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取舍和用意,分别他们所写散文的得失和高下,提高我们的欣赏力。从古代散文的思想性到艺术性都可以作探讨。第四,这种比较,还可以跟古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联系起来,那就超出了对个别散文的欣赏,对个别散文家的研究,接近于对古代散文史的探索了。就散文史的发展演变来看,看到唐代散文跟宋代散文的不同,通过对唐代韩愈散文跟宋代欧阳修散文的比较,逐步弄清楚他们的继承和发展,进而弄清楚唐宋散文的演变了。


——摘自 周振甫《古代散文十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