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推出《小学语文教师公招考试面试要诀》 敬请关注】 如果不明确阅读取向,“课标”中的“阅读”可能会被任意理解。 从读者个体这个向度去抽绎,“阅读”的取向是无限的。有多少位读者,就会有多少种阅读取向。 “课标”中的“阅读”持一种怎样的取向?我们认为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选文集锦”的面目呈现的。教材主体,是一篇篇课文。显而易见,编者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篇篇课文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素养。 那么,一篇篇课文究竟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这个问题和文章体式密切相关。因为,文章体式规约着文章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于是,“课标”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取向的阅读,也就可以被描述为“依据文章体去阅读”。具体地说,就是要教会学生把小说当作小说读,把诗歌当作诗歌读,把散文当做散文读。说得再明白一些,“课标”中的“阅读”是以学习具体的某一体式的文章语言文字运用规则为取向的。 在这种取向之下,阅读的重心就很自然地就落在了“言语形式”一端。“说什么”是“言语内容”,“怎么说”是“言语形式”。尽管“说什么”和“怎么说”是一回事,但将学习阅读的重心放在“怎么说”(言语形式)一端,会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语文”。因为,言语形式生成言语内容,而不是相反:内容在没有获得形式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客观存在;内容被形式赋形固化之后,才最终成为了言语现实。 课标中的“阅读”,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的。
【与本节内容相配套的自媒体微课发布在“百度传课 语文驿站”,网址:http://www./v6786710-175020-875040.html】
资源链接: 1. 王荣生《“阅读”学习领域知识》。【《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2. 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解题》、《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给力言语形式》、《语感是言语形式感》、《漫话“语文品质》。【《语文教育一家言》、《教育如天语文是地】 |
|
来自: 拉普拉丝 > 《關于,小学语文教师学理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