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的老地名、已经消失的地名

 秦王888 2018-08-01

  

  

旧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的印记,尽管海门成陆较晚,但还有好多旧地名仍出现海门的土地上,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留在这美丽的江海平原上。

  1、东洲。东洲是海门最古老的地名。唐末,长江口涨出许多沙洲,有二处分别为“东洲”和“布洲”,后二洲相连,史称“东布洲”。公元958年,在东布洲建立海门县,东洲镇是当时的县治,在今吕四的东南。东洲镇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被洪水吞没,东洲地名从此只是留存于史料中。然而今天,这个古老的地名却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道路、公园、学校、商家……纷纷冠以东洲之名,东洲无疑已成为海门的代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师山。师山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代海门复涨成陆的标志。原是取狮子镇压海潮之意而名狮山,嘉庆年间改名师山,但习惯上两者仍通用直至今日,师山是海门现存唯一的历史胜迹,其名称也广泛使用于道路、商家、新村……与东洲一样,师山也似乎成为海门的代称。

  3、静海。静海曾是海门的古称。南唐时,朝廷设静海都镇制置院。公元958年,设静海军,其范围包括后来的通州和海门,同年,另设海门县,静海则成为通州的前身。按理,静海古名并不专指海门,但在清代则发生了变化。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土地所存无几,只得撤县改乡,为通州海门乡。道光十二年(1832)改为静海乡,其范围从余中直至吕四即现在的通东地区,静海成为旧海门向新海门过渡这一特殊时期的地名。

  4、茅镇。茅镇是海门镇的前称,形成于清代乾隆初期,1965年茅镇改为海门镇,但在群众口中仍习惯称茅家镇。如今,城西的街道办事处依然使用茅镇地名,这让那些回乡的游子多少能寻找到一份归宿感。

  5、大同。清代海门县城旧街名。

  6、复兴。复兴街过去是海门河西的南北大街。

  7、会馆弄。会馆弄在实验小学前面,过去是一条很小的弄,西侧是宁波会馆高大的院墙,最窄处仅容二人对穿,如今已是新村里的一条小路,但地名未变,这是海门镇唯一一条在原址保存原名的弄堂。

  8、西洋桥。桥架于青西河上,是中华中路和中华西路的分界线,解放前称为洋桥,如今虽经人民政府拓宽改建,易名为三厂西桥,交通部门在桥的东西两侧竖着“三厂西桥”大招牌,可公交车的站牌仍写着“西洋桥”。

  9、大门桥。南通市第三棉纺织厂钟楼门前原有横河,河上建有桥,叫成大门桥。由于该河填没,桥不存在了,但大门桥还在老年人口中讲述。大生三厂东大门、钟楼、大门桥是一个地方,如今5路1路的公交车站就设在那里。

  10、五七桥。在三厂东边建有五七桥,由于公路改道已不通行,只剩下桥址了。“五七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的名称。

  11、大戏院。是1950年10月陈凤兰在三厂通往青龙港小铁路西侧建造的。外围用竹子打成围墙,稻草盖顶,名称三厂戏院,群众叫它大戏院。也叫草棚棚戏院。它在海门颇有名气,1956年后拆掉,现在是三厂邮电局旧址。

  12、小铁路。大生三厂为解决原煤及纺织品运输问题,于1920年初,筑三厂至青龙港的铁路,1921年6月筑成,全长6.5公里,占地80亩,是全国最短最小的铁路。可在海门是第一回有铁路。此路1958年拆除。

  13、老老院。在三厂镇西北,原是第三棉纺织厂老年人的寄托处,也有人叫做老人堂。1954年办起中学,取名三厂中学。文革时期改为“红旗中学”。现恢复原名。但红旗中学仍有人叫着。

  14、老牛场。在三厂镇东菜场东南角,泥城河东端北侧,原有人家养牛多头。群众叫“老牛场”,现在牛已无踪影了。

  15、草工房,瓦工房,同事房。

  大生第三棉纺织厂工人住的地方,叫“草工房”。在厂的东南;老师傅与机修工人住的叫“瓦工房”在厂的西南,现在的南工房街;高层人员住的叫“同事房”。在工厂正南方向,那时不同地位人员住房不一,非常明显。

  16、语录塔。三厂西边新马路口文革时期筑有一座塔,上面书写毛主席语录,因而叫成语录塔,现在塔已拆除,设新马路车站。

  17、扶乩庙。在如今的钟楼路上原有扶乩庙一座,香火颇旺,后来改建成三厂镇初级中学,群众称为前进中学,三厂镇初级中学迁移中华西路,就成为居民区。

  18、果园路。在三厂镇西桥东侧路北原是一块土地,早期种植蔬菜。由工房街何大有率人管理,后来发展成种上葡萄、柿子等果树,取名为果园。由河上的小木桥进出。如今那里是居民区,叫做果园新村,路名为果园路。

  19,余中场。余中场,又称余中街.在海门四甲镇余合村境内,明正德9年 也就是1514年 古海门旧府徒迁余中场 。

  20   运盐河。又称老运河。位于海门北部,嘉靖16年(1673年)通州同治舒缨继开挖。

  21   四杨坝。现四甲镇四杨村,清末状元张謇在这创办了南通乃至苏北颇有影响的大中通运公司。

  22   王灶河。现王浩镇境内,1929年中共南通县委在王灶河成立南通东乡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23   石头镇。现货隆窑港村,古镇名。韩铁心在石头镇小学发展4名小学教师,并秘密建立党支部。

  24   买鱼湾。古海湾,现通州三余镇北部地区。

  25   通源镇。古镇名,有两处,南通源镇位于现海门通源新村,还有通源学校。北通源位于四甲镇南部地区区也有一小学。

  26   丁家园。位于货隆镇境内,曾是新四军驻地。

  27   新街。位于货隆镇境内,曾是货隆镇前身新建乡乡政府所在地。

  28。风城,余东旧地名,又称吕灶。

  29 。八素镇,位于余东与四甲之间,古镇名。现为四甲镇八素村。

  30。五里墩。古代许多下海捕捞的人常被卷走生命。为此,余东场便按离场五里筑一让人躲避潮水的“潮墩”,渔民与灶丁称它为“救命墩”。

  31。靶子场。位于四甲镇靶场村境内,解放以前和现在驻四甲的部队在这里打靶。

  32 。定兴桥。又称定心桥。位于四甲镇与瑞祥交界处。

  33。定海山庙,位于四甲镇境内,古庙名,毁于文革。

  34 。高山庙,位于四甲镇境内,古庙名,毁于文革。现有一小庙。

  35。陆大仙坟,位于现四甲龙游村,清名医陆云逸云游到余中场西南龙游沟旁,并在这里行医。后人纪念他的功绩建有庙宇。

  在海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的地名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发掘和恢复使用若干旧地名,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若干旧地名将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11、大储站弄。沿江海路一直向前,有条路叫大储站弄,它因其原址曾有张謇创办的大储站而得名。1914年,张謇创建大生三厂,1921年开工投产,为扩大市场和运输需要,张謇在海门县城建立了办事处、大储站等机构,可以说,大储站是海门最早的物流中心,它位于七案河的南端,是一片中西合璧的仓储式建筑群,其结构类似至今尚存的大生三厂原棉仓库。解放后,大储站改为粮食局仓库,直到旧城改造时开发为房地产。大储站弄紧靠原来的大储站东墙,说是弄,其实很宽,可供车辆进出,这条路实际是为大储站运货而专门开辟。大储站弄是市区唯一一处与张謇创办实业有关的历史地名。

宋季镇位于现在的三和镇岸角村

今日黄仓镇,古称黄狼镇。镇名得来,民间有段传闻。

江苏南通启东汇龙镇 九龙镇

史家镇  海门市海门镇横沙镇(海门市政府西边)

连元镇   德胜镇连元村的连元古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