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在长江下游北岸,东、西、南三面都离长江不远。建造望江楼(南通人顺口溜习惯称为汪家楼,“家”字读“高”),一是为了注意江潮会否上岸轰坍土地;二是为了防备倭寇从江上来侵袭通城。通州史志上记载着州官筑望江楼的事实。西门望江楼,史书载有二:一在盐仓坝南,清代已废;一在孩儿巷西,解放后拆建大马路时拆去,我儿时曾经过那里。 记忆最深的是东门望江楼。东门望江楼在东门湾子头以东,三十多年前还存在,常经过那里去小石桥,今已成为大片住宅楼——“望江楼小区”。这座望江楼其实是由一段城墙和城墙上面建的一座三楹大屋结合而成,城墙中间有一个圆顶的城门洞,洞的横切面过去无疑有城门,但早已腐朽,我没有看到过。东门望江楼城墙不如州城墙高,仅10米左右,长也不过20米,一边是用大城砖铺成阶梯几十级,斜斜地通到城墙上。城墙上有“堞”,是窥视敌情、施放箭弩的一尺见方的小洞。 州志上记载南门望江楼最详细:南门望江楼建于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1517年—1520年)之间,明正德十二年,知州夏邦谟建南望江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郡人马坤重建南望江楼,万历三年知州林云程修望江楼,榜其南曰江山一览。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筑新城,以望江楼为门。顺治十七年(1660年)修过新城,到乾隆时新城已废,现在留下“新城桥”;而南门望江楼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即使望江楼在也看不到江水了。 望江楼没有了,但江堤仍需注意修整,不然农田坍入江中,就不是玩意儿可。写点望江楼的回忆,目的也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