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必有谢、潮起必有落、月圆必有缺,四季也必然周而复始的交替,这些是大自然的现象。而人生就正如大自然,也一样是周期性的变化状态。 人的心情起起落落,生活中时而痛苦时而欢乐,这不就像潮水一样吗?我们喜欢将人生想象成像玫瑰般美好,但请记住!玫瑰虽美却也带刺儿,我们也是可能被刺所伤。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八种因缘条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分别是:得、失、毁、誉、赞、讥、苦、乐。当‘得、誉、赞、乐’降临时,我们就欢欣庆功;而当其它四项降临时,我们就愁怅悲叹。 然而,这些其实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有这一面就一定有另一面,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有生就必有死,有福就必有祸,好坏如影随形。昨日的欢乐可变成今天的忧伤;今天的忧伤也可变成明日的欢乐。 这一切就像滚动不停的车轮,忧伤转成喜悦、得意转成沮丧、快乐转成忧郁。今天盛开的花朵会凋谢枯萎,今天的欢乐也一样会消退变成忧伤;今天凋谢的花朵会带来明日鲜花的种子,今天的忧伤也一样携带着明日欢乐的种子。 因此,佛陀劝勉我们要发展平静的心态,不因一时的得意就趾高气昂,也不因一时的忧苦就意志消沉。就像坚硬的巨石,不被风所扰动,当我们面对世间的各种因缘时,也应该八风吹不动,保持清明、宁静。 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必须要认清这些世间因缘变化的虚妄,超越这些束缚并去除一切染着,也就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也许你不能同时看到所有人的痛苦,但却不难发现周遭的疾苦例子,我们的四周充满着不幸,只要我们睁开眼就能见到。没人愿意看到不幸,尤其他自己是受难者时。 如果我们不巧看到了不幸,一般会对这不幸视若无睹,并很快把心思放到其他愉悦或安心的事物上。但是,对这些痛苦与不幸的事物,佛法是直接去面对它们,而不是排斥、逃避或依靠外力,这种直接面对处理的态度,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佛教处理生命苦恼的原则是:一、佛法是诉诸于人们共同的经验,是一切众生都经验得到且能亲自证实的,而不是只靠想象或只有少数人特殊精神状态下的神秘经验。 二、佛法是诉诸于一切众生都共同公认的事实,比如无常、苦、无我,这些是不因众生的不同而有差异的。 三、佛法是处理当下的现实人生问题,而不是一般人经验不到的或想象的问题。那些藉由想象得来的真理,无法如实的去深入探索;而自己经验不到的境界,无论它多么玄妙,也只能是一种神话或理论。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四圣谛,这是他在波罗奈国附近的鹿野苑,为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说法时的内容。这教义所蕴含的真理虽然简单,但探究起来却十分深奥。一个小孩可花几分钟就学会四圣谛的字面意思,但要发展出成熟的心智,才能真正了解四圣谛的深义。 佛陀不断地强调四圣谛的重要:“由于不了解、不能洞悉四圣谛,才使得我和你长久以来不断地经历生死轮回。”四圣谛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佛陀说:一切因缘和合之法终究是苦的。不论我们了解不了解、承不承认,苦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佛陀宣说的真理是每个人都公认的真理,如果有人不肯如实的面对真理而坚持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也无损于佛法,只是他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罢了,时间及经验将会是他的良师。 苦和无常分不开。没有任何事物的这一剎那和前一剎那是相同的,即使我们一般认为是永恒的高山,也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耗损。我们的身体也是每七年就完全代谢一次,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终极,只有永远不停的缘起及永无止尽的变化。 就像其它一切的自然过程,无常像车轮一般循环不断,永远生、住、坏、灭周而复始的旋转不停。所有存在的事物,如瓷瓶、法律条文乃至一个帝国,必然会经历生、住、灭的各个阶段。这无常性也适用于人类的身体,因为我们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你的双亲、配偶、好友等所爱的人过世,这是一种苦。不是自己的责任却遭到责备、被所爱的人拋弃、失去工作、或老板在同事面前公然侮辱你,这些也都是一种苦。 苦的生起是由于我们渴欲的东西会变化,快乐的感觉不可能持久。贪着快乐就像握沙成拳,当你一开始握拳,沙便开始由指缝中流失了,我们所热切渴爱的事物也一样,一旦得到之后常常就随即化为平淡。 当快乐离去之时,空虚立刻就取而代之,我们又再次被渴盼所征服。所以,我们生活在不断的渴望之中,而当渴望被实现的时候,它又将再一次的愚弄我们,因为它随即又将离去而换来空虚。 佛陀在《法句经》里说:“贪爱引生忧愁,贪爱引生恐惧,一个人如果完全没有贪爱就没有忧愁,那又何来的恐惧呢?”贪爱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不仅包括对感官欲乐、财富、权势的渴望,也包括对理想、观点、概念和信念的执着。 综而言之,贪爱有三种:一、欲爱:对欲界五欲六尘的贪爱。二、色爱:对色界禅悦境界的贪爱。三、无色爱:对无色界精神境界的贪爱。这些贪爱都是自私自利的,是为了自己而贪求某些事物,甚至还因此牺牲别人作为代价。 人们迷执自我且不了解‘无我’,因而贪着于无常的、变化的、易坏的事物。然而,这些事物却只会让他失望而受苦,是永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的。 一切众生心中都有贪爱的欲火,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出自于某种欲望。这包括简单的生理欲望及复杂的心理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动物们弱肉强食,人类也造作有害的行为。 贪爱是内心中一股强烈的驱动力量,也是人类产生罪恶的主要原因。由于无明和贪爱,使到我们执着各种生命形态而深陷轮回不得脱身。怎样才能灭苦?苦不是从外面来的,灭苦不是灭除外在的人和事物,而是拔除苦的根源:无明与贪爱。 比如金钱本身并非祸根,而是人们对金钱的贪欲或深怕失去金钱的恐惧,是这些引起罪业与苦果。如果我们去除了贪欲,就能自在明白地运用金钱,使它如法合理并用到善处。 金钱、名声、荣耀及他人的称赞,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我慢,所以为凡夫们所热爱。但名利、荣耀及称赞就像一柱点燃的香,是很快就会燃尽的。拋舍真理之道不走,而去追逐荣耀及别人喝采的人,终有一天会深切的懊悔。 一个追逐名声财富的人,就像是一个在刀口上舔舐蜂蜜的小孩,一味迷恋蜂蜜的甜美,却被刀锋割伤了舌头;又像是一个举着火把逆风而行的人,火焰虽然绚丽,但一定会烧伤他的手和脸。 人们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依自己的心念而生起。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自己这些心思言行的结果。当一个人遭受辱骂,便很容易生起报复之心,这是人之常情。 但此时,你自己就要当心这样的不善念头,因为复仇之后,灾难就可能会接踵而至,这就像逆风吐人口水,只会吐到自己身上来。 舍弃贪欲之心而护念慈善之心,这些是很好的善行,我们应当把自私自利的心念,转换成帮助别人的诚心。慈善的心行能感染激励到别人,以同样的举止将这份慈传播下去,幸福也就因此而诞生了。 一枝蜡烛的生命,并不会因它去点燃了千盏烛灯而缩短。同样的道理,快乐也不会因为与人分享而有所减损。一个人必须先训练控制自己的心灵,才能享受健康、快乐、带给人类和平与和谐。如果能好好的控制心灵行于正道,贪欲就障碍不了我们的觉悟了。 就像宝藏破土而出一般,优良的美德能因良好的行为而得以彰显,智慧也能从清净寂静的心灵中萌芽成长。智慧及美德是指引人类安全渡过人生迷津的光明。我们应努力去除我慢,虔诚接受佛法的光照。因为世上所有的珍宝加上赞美与荣耀,都不及智慧及美德的一毫一分。 佛陀说当我们对五蕴有所执着,五蕴就是苦。五蕴是指我们的身心,是构成人的五个要素。如果执取五蕴中的任何一个为‘我或我的’,这五蕴就是苦了。 怎么会这样?因为假如我们不执着于我的生、老、病、死,那么,生、老、病、死是不会产生苦的,因为生、老、病、死只是身体自然正常的变化历程。 但是若迷执于自我,就会将这些变化视为‘我的’变化,苦也就因此而产生。如果紧抓或执着身心的五蕴,那么五蕴就变成苦了。 佛陀很坚定的说:止息苦恼是绝对可能且绝对可得的,而且他也已找到了灭苦的方法。这真的是太殊胜了!因为任何人只要找不到这个灭苦之道,那么尽管你潜入深海、躲进深洞、跑到外太空,或深信自己选择的信仰与理念,苦恼还是会找上你的。苦是无可避免、任何人都逃不脱。 涅槃是解脱苦恼、不再轮回。巴利文Nibbana(涅槃)一词是由Ni(涅)及vana(盘)组成,意思是舍离或灭除贪爱。那是一种不再受生、老、病、死法则所束缚的境界,这个境界微妙不可思议,是无法以世间语言去形容或表达。 盲人恢复视力后看到夕阳余辉的第一眼,或一位爸爸在产房听到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世间的快乐都比不上涅槃的大乐。灭尽贪爱的法乐远比这些殊胜多了,涅槃是唯一的真理及终极的目标。 涅槃超越一切的逻辑思惟,尽管我们进行非常高端深入的推理研究,也一样无法真正了解涅槃。相反地,我们若依循佛陀发现的正道,坚定努力地禅修净化自己,随着心灵必然的发展提升,终有一天我们也能亲自见到涅槃。涅槃境是死后才能达到的吗?不!涅槃是今生今世就能证得的,不必等到死后。 佛陀本身从不忧郁悲伤,那时候的人都说佛陀总是带着微笑。某天,拘萨罗国的国王问佛陀:“为什么许多其他宗派的弟子看起来憔悴粗鄙、苍白消瘦;而相反的,佛陀您的弟子一天只吃一餐,但看起来却总是愉快喜悦、欢欣雀跃呢?” 佛陀回答说:“这是因为佛陀的圣弟子已完全了解圆满教导的真义,能安于精神生活,少欲知足、远离焦虑,而内心安详寂静、充满光明。”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必然有苦,但身为佛教徒不能因此而怀忧丧志,或生气、没耐性。因为生气与没耐性并无济于事,唯有先了解你的苦恼问题、知道苦怎么产生、知道如何灭苦,然后我们才能依着这些事实,发挥耐心、智慧、决意和努力,而去克服我们的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