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卷唐诗,随手翻到诗人元稹为自己妻子写的那首《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从古至今,相思大致都是相同的。无关风月,无关年轮,无关季节。所以,每当读到“半缘修道半缘君”这一句时,心里便不禁涌起浓浓缱绻的柔情。
将诗集放回桌案,沏上一杯茶,让那旖旎的诗句随着淡淡的茶香,静静地飘逸。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个白衣胜雪、才冠三梁的男子,于清风朗月下,静悟菩提。
此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所写,所以每次读起时,都不免一阵唏嘘。
十分感叹,人间虽有爱,尘世却无情。这就好像四季中的春辰,虽然多少人 都想留住姹紫嫣红的美景,希望年华能忘记更替。然而,岁月交迭,总用一抹绿意,取代一种花的颜色。
诗的起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读起来是那样回肠荡气,比喻精妙,情尽意绝。他是要让世人知道,经历过沧海的人,已经很难再被别的水所吸引;而巫山的云是神女所化,相比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已经不算是云。
元稹的诗,就是这样借“沧海、巫山”来隐喻他与妻子之间的忠贞爱情,其用意之独到,用情之深壑,真是颇具匠心。
也许因为如此,妻子的病逝,才成就了元稹的这段传世绝唱,有了这样刻骨的相思。从而,也就有了红尘路上最深情的告白:“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人说,“取次花丛懒回顾”。说他信步于千娇百媚的花丛,也懒得回顾采撷一片香蕊,纵使有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他也不会迷乱心智。
为什么呢?因为“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半是因为他已看破红尘,念佛修道的原因;一半是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妻子,再也不想看见别的。
元稹的这首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写作手法上,应该算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
从这首诗里,我们知道元稹与禅佛有连系。不可否认,他信佛,同时他也爱女人。也就是说,元稹的凡心始终未灭,他做不到只是将心灵栖息在一束菩提的时光里。
其实,对于佛,我也始终有些迷惑,不知道他究竟是无情还是有情。若是无情,他又偏偏要爱众生,若说有情,他却不许为凡尘的情爱动心。也或许,佛的无情,就是有情的凝聚,佛的有情,又需要无情来诠释。
当然,世间也有某些传闻,说元稹在妻子亡故后,不久又有了新欢,于是也有人一直在否定这首《离思》的应有价值。
不过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其实,人在红尘,应该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归宿。试问世间又真正有几人能将爱情藏入心间,只用灵魂耕耘?
此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世人对元稹的一些看法,也缺乏史料依据。其实,莫如就让真相蒙上一层烟雾,静观它的朦胧之美。觉得,任何时候,追根问底,都是一种残忍。
人世间,一人有一人的风景。回看历史的画卷,总有一些人,会让我们真诚的赞叹;总有一些美丽,会停留在我们的心底。
生命,恰似一场灿烂的杏花红,总是春去春回,梦醉梦醒。不要问归路,不必问前因。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在散淡的日子里,寻觅一些过往遗落的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