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年后外资保险将全面放开,这些年外资险企教会了我们什么?

 黄秀媛 2018-08-06

1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这意味着:五年后中国保险市场上将有更多的“纯外资”的寿险公司!



01

从WTO时期开始:寿险公司外资股比不超过50%

寿险公司的对外资开放政策,可以追溯到中国加入WTO时期。在保险领域,中国“入世”承诺包括:“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股比例不得超过50%。”



02

三家公司是例外,友邦是唯一的“纯外资”寿险公司

1992年10月,友邦保险获准在上海经营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企业,也是唯一的一家“纯外资”寿险公司。

1996年后,中宏人寿与中德安联作为第二家和第三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公司,外资股东加拿大宏利人寿和德国安联保险均持股51%。


而此后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份再未超过50%。根据WTO的条款规定:加入WTO后给予外国公司的待遇不能比原来更严格,只能更宽松。据此,友邦、中宏和中德安联的外资股东比例就未发生改变。



03

2005年是“顶峰”,随后一直低迷,直至2011年出现反弹

注:2017年数据截止9月30日


注:2017年数据截止9月30日


在WTO的承诺以后,外资寿险公司在2005年迎来了“顶峰”,公司数量增至24家,市场份额更是达到8.9%,但随后的几年的发展一直很低迷。直至2011年,才开始稳步上升。


外资险企表现低迷的原因,部分是由于缺乏宽松的监管环境。监管机构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开设相当谨慎,相比而言中资公司的监管环境要宽松很多,本地保险公司在抢夺市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部分也是由于持股比例带来的管理混乱。目前大部分合资险企中外双方各持股50%(谁也不服谁~),而双方在经营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差异容易引起矛盾。一般而言,外资方更偏好于传统寿险的销售,注重价值成长;而中资方更看中保费规模的发展。



04

这些年,外资险企教会了我们很多……

五年后,更多的“纯外资”即将到来。“纯外资”寿险公司长什么样?这就不得不提目前“独一份”的友邦了。

友邦1919年诞生于上海,这可能也是友邦作为第一家外资险企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契机。此外,友邦于2010年在香港上市。


作为唯一一家“纯外资”寿险公司,友邦一直被业内奉为中国寿险业价值经营的“传道士”。


  • 寿险代理人模式。1993年,友邦将营销员制度引入中国内陆,目前已成为寿险市场的主要营销渠道。

  • 长期保险产品。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后,长期的保险产品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 “卓越代理人”的发展。2017年,友邦集团成为惟一一家连续3年全球拥有最多百万圆桌会员(MDRT)人数的公司,注册会员人数增加46%。

  • “死差”为主要盈利模式。友邦的赢利模式是以“三差”(死差、费差、利差)之中的死差为主,有别于国内险企的利差,也是国际上多数稳健经营的大型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仅是价值高增长得以延续,更关键的是增长方式的健康可持续。

  • 回归保障。友邦保险的保障类产品比例保持在6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客户的人均重疾和寿险保障额度在过往两年增长近50%。


早在多年前行业陷入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争夺时,友邦保险就推出了“回归保障根本”战略。这不仅与监管部门所倡导的思路不谋而合,也与中国当前的市场需求相契合。可以说,一直在践行“保险姓保”,从未走偏。 

“回归保障根本”的战略,并没有限制友邦中国的发展。2016年,友邦中国的年化新保费增长49%,新业务价值增长54%。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也成为这两年来友邦集团财报的一大亮点。


友邦的发展,印证了“保险公司若要长久生存做百年老店,唯有回归保险保障”的真谛。



05

外资保险将全面放开后……

五年后,友邦将不再是“独一份”,更多的外资必将重新审视这个超过3万亿保费规模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政策红利会向“外资保险”倾斜,制约外资发展的因素会慢慢被释放。


这对于目前国内寿险市场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