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 无论身为父母还是作为子女,我们如何看待幸福、梦想与成功?如何在“更幸福”与“更有出息”之间进行选择?今晚,和小编一起在文章中找答案↓↓↓ 教育孩子,我有四个感悟 (节选) 文/毕淑敏 1 尽己所能即为“成功” 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追问,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2 “第一”≠“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 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3 爱他,就给他更多可能性 每当毕业季来临,大学生开始为找工作发愁时,他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这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 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选择其他道路,当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些父母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人生经验的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4 每个人的生命自有他的轨迹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的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我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这样的小事中,我有了不小的感悟——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一起重温这些教育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礼记》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 大成到什么程度, 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 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梁启超 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 六岁以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认要培养小学生,先须培养幼稚生,更须培养婴儿,即须培养婴儿的母亲,那才是根本的办法。 ——陶行知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天性是模仿,从咿呀学语开始,就模仿父母的语言和动作。以后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印入儿童的脑海里。 ——顾明远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苏霍姆林斯基 来源 |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