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它一般在每年的8月7~9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但是,“立秋”节气到了,并不代表秋天凉爽的气候就已经来了。划分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也就是说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气候的到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它一般在每年的8月7~9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但是,“立秋”节气到了,并不代表秋天凉爽的气候就已经来了。划分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也就是说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气候的到来。 立秋三候 “初侯凉风至”,西方凄冷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二侯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露,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侯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调摄 情志调摄 秋天要特别注意情绪调适,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起居调摄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摄 初秋时节,白天气温仍然较高,空气潮湿闷热,会让人食欲减退。在饮食上就应该注意调理脾胃,多吃一些清热、利湿、健脾的食品,使体内积存的湿热排出来,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比如,山药、扁豆、大枣、山楂等都有很好的健脾胃作用。 给大家介绍一款适宜立秋节气服用的养生粥—茯苓荷叶粥。 茯苓荷叶粥用到的食材有:茯苓15克、淮山30g、白术15g、砂仁5g,荷叶1张剪碎,粳米200g。首先我们将茯苓、淮山、白术、砂仁、荷叶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穴位养生 1 阴陵泉 定位:小腿胫骨内侧髁下方的凹陷处。 功效:健脾利湿,消肿利尿。 操作方法: 按摩:用拇指按压在阴陵泉穴上,按而揉之,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并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每次可以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艾灸:点燃艾条,距穴位2~3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每次5~10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1次。 2 丰隆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操作方法:同上。 |
|
来自: 玲玲韩 > 《与月令有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