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治秋燥,看这个就够了

 金坛区 2018-08-07

2018年8月7日

农历六月廿六



大师兄最近身体不太好

咳咳咳嗽了好几天,

关上空调还要喊冷


恶寒,咳嗽,咽干口燥还正值入秋...


小师妹掐指一算,这不正是秋季高发病“秋燥病”的典型症候吗?


秋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过后,天气渐凉,气候愈燥。值此热寒交替之际,人们的身体也面临“换季”,往往就更容易引发秋燥症。


秋燥概述



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为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常导致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鼻咽干燥等表现,多发于初秋季节。


燥病,最早见于《内经》:“夏伤于热,秋必病燥”。后世医家整理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认为燥病有内、外燥之分。内燥病属内伤杂病范畴;外燥病乃外感秋燥时令之邪所致。直至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秋燥论”一篇,才正式提出秋燥病名。


燥邪的性质,各家众说纷纭,认识不一。其中沈目南《燥病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认为燥性属热;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则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根据发病的初、深秋时间变化,结合气候的热、凉分治。为后世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秋燥这个名词是统称,并不是具体病种。因为天气愈见寒凉,早秋温高而乾燥,热燥邪气会导致温热病。深秋气温低而乾燥,凉燥邪气会导致凉燥病。需要注意凉燥不是热邪造成的,所以不属于温病的范畴,温燥才在温病范畴内。


秋燥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


秋燥的病因



秋燥为病,外因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当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易形成燥热病邪;若机体正气不足或摄身不慎,防御外邪的能力减弱,燥热病邪易通过口鼻侵入肺卫而发病。


内因是燥热病邪易伤人津液,若遇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即易感受而发为秋燥。


秋季燥金之气主令。肺属金,其气应于秋,肺在外合皮毛,故秋燥初起,首犯肺卫。温燥初起与风温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凉燥初起与风寒轻证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唯因燥邪有伤津的性质,所以不论温燥凉燥,都同时伴有津液干燥见症。


肺卫之邪不解,可化热入里,使津伤更明显,病变重心在肺,并可涉及胃、肠等。燥热在肺主要产生肺燥阴伤的病变,在胃肠可致肠燥便秘或阴伤腑实。后期邪少虚多,一般为肺胃阴伤或肺燥肠闭, 亦有少数化燥传入营血者,可见伤络咳血,甚则气血两燔证。


秋燥较其他温病,病情轻而易治愈,如初起治疗得当,体质亦较强,一般不进入营血;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不支,可发展为下焦肝肾阴伤证。


秋燥的传变规律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内经》云:‘燥热在上’,故秋燥之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这恰好表现出秋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病程中易损耗肺络,热移胃肠,损伤胃肠津液,一般传变较少,甚者亦可内陷营血,燥伤肝肾真阴。


秋燥的诊断要点



①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秋季燥热偏盛时节。


②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口燥,唇口干燥,皮肤干燥等肺卫表证与津气干燥症并见的典型临床特征。


③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较少。伤肺胃之阴者居多,较少深入营血或伤及下焦肝肾。


④现代医学发于秋季的“上感”、“急性支气管炎”等符合本病性质者。


秋燥治疗


燥伤肺卫的治疗


秋燥初起,燥伤肺卫不解,既有邪在卫分,卫气被郁,肺失宣降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表现,又可见燥伤肺津的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大等表现。



代表方桑杏汤

桑叶3g 象贝3g 香豉3g 栀皮3g

梨皮3g 杏仁4.5g 沙参6g


燥热化火上干清窍的治疗


肺卫燥热治疗不及时传入气分,上可燥干清窍,既可见上焦气分燥热的发热、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数等表现,又可见清窍不利的耳鸣、目赤、咽痛等表现。



代表方翘荷汤

薄荷4.5g 连翘4.5g 生甘草3g

黑栀皮4.5g 桔梗9g 绿豆皮6g


燥热伤肺的治疗


肺受燥热,气郁不宣,故可见身热咳嗽、气逆而喘等表现,又可见津液耗伤过多,气失润养,咽、喉、鼻、齿的干燥之证。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桑叶9g 煅石膏8g 甘草3g

胡麻仁3g 真阿胶3g 蜜枇杷叶3g

麦门冬4g 人参2g 杏仁2g


燥热化火,侵入营血的治疗


气分燥热化火,迫入营血,既可见气分热盛之壮热、口渴、汗出等表现,又可见热炽营血分的烦躁不安、舌红赤、肌肤发斑吐血等表现。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5g 牛膝5g


肺燥肠闭的治疗


肺中燥热不解,顺传至阳明,致使肺燥肠闭,既可见到燥热伤肺,宣肃失司的咳嗽不爽,又可见津液不能不散,大肠失于濡润的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表现。


代表方五仁橘皮汤,出自《温病条辨》。

杏仁9g 松子仁9g 郁李仁12g

桃仁6g 柏子仁6g 橘皮6g


燥热病邪深入下焦的治疗


燥热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伤,既可见燥伤真阴,虚热未退的低热不解,又可见肾水不能上升肺阴,肺阴不足的干咳及水不涵木的痉厥。


代表方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

炙甘草18g 干地黄18g 生白芍18g

麦冬15g 阿胶9g 麻仁9g

生牡蛎15g 生鳖甲24g 生龟版30g



立秋是标志着盛夏转凉的时节,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习惯差,气候稍变,就容易“中招”。

秋燥病早已是秋季的“日常病”了。

小编特选出秋燥病帮大家温故知新,

不知道同学们在临床上还有没有其他棘手的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